首页   

牛津宣布「脑腐」时代来了后,权威期刊Nature也下场了……

INSIGHT视界  · 互联网安全 心理学  · 1 周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社交媒体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到了研究者们进行的多个研究以及结果。研究表明,浏览负面信息与心理健康的负面症状相关。为此,研究人员开始思考如何提前了解网页的潜在情感影响并选择接触较少的负面信息。文章还提到了家长需要监督和管控孩子每天阅读、浏览的内容来减少负面情绪。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低质量、低价值内容可能导致心理或智力状态的衰退,对精神产生负面影响。澳大利亚通过最严法令禁止未满16岁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但仍有研究指出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超过三小时的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较高。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和结果

研究人员通过招募参与者进行两个研究,发现浏览更多的负面消极的文字会导致更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原本心理状态不佳的孩子更容易浏览更多负面内容,导致情绪和心理状态更差。社交媒体算法可能会利用人性的弱点推送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

关键观点3: 互联网生态中的注意力经济和算法影响

丹尼尔·卡尼曼的注意力经济理论提到,现代互联网生态中用户的注意力成为竞争的焦点。算法可能通过推送更多负面信息加剧青少年的心理负面影响,并且导致两极分化的思维,更多的吵架、孤立和误解。

关键观点4: 保护孩子的方法

研究人员进行第四个研究发现,如果搜索结果旁边打上情感标签,就能减少用户访问负面信息量。家长可以通过监督和管控孩子每天阅读、浏览的内容来减少负面情绪和拯救被腐蚀的大脑和心理健康。


正文

🌟

文章开始前,想跟大家说件事——


好多小伙伴后台反馈找不到我们的文章了,星标也不见了


在这跟大家解释一下:之前账号做了迁移,原来的星标就失效了,如果大家想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推送的话,记得重新星标下哦🌟

大家好,我是Icey,从业多年的心理人

前两天,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发布了2024年度关键词:「脑腐Brain Rot」

社交媒体上低质量、低价值的内容,导致一个人心理或智力状态的衰退,以及对精神产生负面影响。

这个在两百年前被梭罗在《瓦尔登湖》提出的词,批判大众更喜欢简单标签化的想法,成为了当下最普遍的现象。

看太多低质内容导致大脑坏掉了,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曾多次提醒,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如何从大脑结构、心理状态伤害孩子,年初的一篇文章《马斯克的最新警告:短视频算法会吃掉孩子的大脑》,短短时间内就有了50余万的点击阅读。

甚至引发了现象级的传播:无数自媒体乃至主流媒体都使用了我们提到的研究,借用了我们的标题进行二次传播。


■后被某短视频软件投诉不得不删掉了文章,但删不掉的是危害。

而针对社交媒体算法给孩子们带来的危害,已经有人在行动了:

就在不久前,澳大利亚联邦参议院通过了一项最严法令投票,禁止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违反的社交媒体平台最高可处以4950万澳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罚款。

如今权威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一篇新研究,示了更加令家长们后怕的结论。

而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统计也显示,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高于3小时的青少年中,抑郁症发病率比平均水平高出35%。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视问题的严峻性。

为了研究清楚社交媒体上的内容青少年的心理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研究者们招募了1145位参与者,进行了2个研究——

第一个研究中,287名参与者每天浏览互联网20分钟,持续5天,并向研究者提交历史记录,再完成一份心理健康评估问卷。每天上网之前和之后,他们还要直接表明他们的情绪。

第二个研究,447名参与者浏览互联网30分钟,持续1天,然后提交互联网搜索历史记录。同样要完成自我报告问卷,并写下他们上网前后的情绪。

接下来,研究者们会去浏览参与者们的历史记录,并提取这些网站的文本,用一种特殊的算法去仔细分析每个网页:

  • 给参与者带来的负面感受还是正面感受
  • 给参与者带来多少愤怒、恐惧、期待、信任、惊讶、悲伤、喜悦和厌恶的分数?
  • 网页文本得到了多少情感属性评分?

结果发现,当人们浏览更多的负面消极的文字,就导致更差的心理健康状态。

有的人可能会怀疑,这个「更差的心理状态」,会不会是因为参与者本来心情就不好,而不是浏览网页导致的?

为了去掉误差,研究人员又进行了进一步确认。他们对「焦虑抑郁」、「社交退缩」、「强迫行为和侵入性思维」三种精神病理学维度进行了分析,依然发现了不变的结果:

即便是原本心理状态积极阳光的人,也会在浏览更多负面消极消息之后,陷入更差的心理健康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当世界或我们身边发生了某种巨大灾难,哪怕我们只是在社交媒体刷到相关视频、亲历者的讲述,都会真实地感受到痛苦、悲伤,仿佛我们也刚刚经历过一样。

这个研究中,工作人员们还设计了第三个实验,发现了一个更有价值的线索。

他们要求102名参与者随机阅读负面网页或中性网页中的信息,并在浏览前后对自己的情绪水平评分,结果发现:

原本心理状态就不佳的孩子,更容易去浏览更多负面内容,从而导致情绪和心理状态更差。

换句话说,原本就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对负面内容更敏感,受影响的概率更大。而这就导致,这些原本就很脆弱的孩子,更可能被算法当猎物」

《纽约时报》的报道,社交媒体正在导致孩子们绝望和不快乐

多个研究早已发现,目前社交媒体吸引人们长时间驻留的方式,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感兴趣的内容「喂饱」用户

更有甚者,社交媒体算法经过量身定制,会优先把引起强烈情绪反应的内容推送过来。那些有争议、耸人听闻或引起恐惧的帖子更有可能出现在首页上。

正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份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概念「回音室」,即社交媒体的算法会强化消极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的思维,导致更多的吵架、孤立和误解,和更狭隘和更有偏见的世界观

而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统计也显示,在社交媒体使用时间高于3小时的青少年中,抑郁症发病率比平均水平高出35%。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注意力经济」理论提到,「现代互联网生态中,用户的注意力成为竞争的焦点。频繁的算法推送和内容切换,迫使用户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

算法还有可能通过一种途径,加剧青少年的心理负面影响

皮尤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表示要想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完美的形象,会带来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饮食失调。

比如,那些光鲜亮丽的精致生活vlog

已经有打假博主扒出,那些所谓名校、自律标签的博主视频,很多都是为了卖货而东拼西凑的造假视频,但对于青少年们来说,却很难识别破绽,以至于被他人的完美生活绑架,产生焦虑、自卑甚至抑郁。

当孩子焦虑、抑郁的时候会倾向于浏览更多负面信息,但短视频的算法又会推送更多负面信息,就在这样的死循环中,一步步被算法吞噬

■这位博主就扒出了很多自律博主的造假视频,很缓解焦虑

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曾在他的著作中写道:「自由不仅意味着摆脱束缚,还意味着能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互联网世界中,这种自由更显得尤为珍贵。

在被大数据支配的时代洪流中,我不免去思考,我们真的是在「主动浏览」吗?就像新闻网站同时出现一起恶性杀人事件和报道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事件,你会更容易点开哪个?

毫无疑问,负面信息一定比正面积极的信息更加抓人眼球。所以大多时候我们都在算法的加持下「被动浏览」

因此,在充斥了负面信息的网络中,我们在为捍卫自己的「主动浏览」做些什么呢?又如何保护孩子呢?

这也是上文的这项研究中,学者想探讨的问题。

既然研究1–3已经表明,浏览负面信息与心理健康的负面症状相关。研究人员开始思考,如果我们可以提前了解网页的潜在情感影响,我们是否会选择接触较少的负面信息,而更多地接触正面信息?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第四个研究。

其中55个参与者,在浏览网页前会看到一个三点评分表,评分范围从「感觉更好」「感觉更差」代表网页内容对情绪的影响

另外54个参与者,则没有得到任何标签提示。

结果令人惊喜:

  • 提前知道网页内容的参与者中,浏览带负面标签网页的人数更少

  • 当网页打了标签后,参与者更倾向于选择浏览更积极的网页。

  • 在参与者浏览了更少负面标签的网页后,他们报告说情绪显著改善。

这个结果意味着,如果搜索结果旁边打上了「情感标签」,就能有助于减少用户访问负面信息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面情绪。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如果我们对孩子每天阅读、浏览的内容进行监督和管控,也能提前拯救被腐蚀的大脑和心理健康。

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与互联网的关不仅是具性的,更是心理性的

在今年的新书《焦虑的一代》书中,《娇惯的心灵》作者纽约大学教授海特曾毫不留情地描述:

「现实生活中的冒险和乐趣正在消失,大规模地向青少年提供智能手机构成了人类对自己的孩子实施的最大规模的不受控制的实验,这个实验是一场灾难」。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未来比焦虑鸡娃更重要的课题,或许是我们是否能够超越被动的算法操控,主动选择能滋养心理健康的内容?

或许,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屏蔽互联网的影响,而是学会与之共处,让网络成为塑造更好自我的工具,而非削弱内心力量的陷阱。

在每一次浏览中,我们都在塑造自己。

你,今天浏览了什么?

本文系授权

发布

 From 谷雨星球,微信号: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推荐文章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