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国家数据局近期指导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6项技术文件,重点介绍了其中的《用户身份管理和接入规范(试行)》、《数据目录描述规范(试行)》和《接入连接器技术要求(试行)》三个技术文件的关键内容和作用。这些文件对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标志着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从蓝图迈向施工图的新阶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背景介绍
文章首先介绍了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底座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的重点建设方向,并指出国家数据局发布的6项技术文件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三项重要技术文件的内容
文章详细描述了《用户身份管理和接入规范(试行)》、《数据目录描述规范(试行)》和《接入连接器技术要求(试行)》三个技术文件的关键内容和作用。这些文件分别涉及数据流通利用接入主体的身份管理、数据目录分类和元数据描述以及接入连接器在数据流通中的作用。
关键观点3: 技术文件实施的推动措施
文章还介绍了推动技术文件落地实施的措施,包括引导企业研发、推进先行先试以及开展技术文件解读培训等。
关键观点4: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通过这些技术文件的发布和实施,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从蓝图迈向施工图的新阶段,这标志着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化、体系化发展。
正文
文 | 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 徐春学 马英
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底座是《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的重点建设方向。近日,国家数据局指导全国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6项技术文件,明确了数据基础设施的参考架构,规范了数据流通利用设施统一底座建设,标志着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从“蓝图”迈向“施工图”的新阶段。6项技术文件中,《用户身份管理和接入规范(试行)》明确了用户身份注册、认证管理及跨平台互信互认要求,《接入连接器技术要求(试行)》明确了接入连接器能力要求和互操作规范,《数据目录描述规范(试行)》明确了数据目录分类和元数据,上述3个技术文件是实现数据基础设施主体可信、数据发现和跨域互通的重要基础。主体可信是构建数据流通利用环境的重要基础。《用户身份管理和接入规范(试行)》明确了数据流通利用接入主体、接入连接器和平台的用户身份信息构成。用户注册要求提供真实、准确且完整的身份信息,并通过权威机构核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身份认证支持多种认证方式,鼓励采用多因素认证,提升认证的安全性。同时,规范了身份认证流程和接口对接要求,为行业、区域平台实现用户身份的互认和统一管理提供指导。
各地区、各行业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建设,应按该技术文件要求,实现个人、企业、政府部门等各类主体的身份凭证管理、可信级别管理和用户可信接入,支持用户一次身份注册,即可无障碍访问不同地区的流通利用平台,实现“一点注册,全网通行”。同时,还要确保接入连接器之间、接入连接器和平台间的可信认证和安全接入。数据发现是提升数据供需市场化配置效率的关键。不同地区、行业的数据基础设施对数据的描述方式、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导致数据难以被快速定位、理解和使用,阻碍了供需对接和数据流通。《数据目录描述规范(试行)》规范了数据资源和产品的描述和技术要求。数据资源和产品描述包括资源目录描述信息、数据产品登记信息和数据产品上架信息,数据使用方无需深入了解数据底层技术细节,就能全面掌握数据的关键特征和价值,精准匹配所需数据产品和服务。数据资源和产品技术要求对目录编制、传输、查询、管理等提出功能和安全要求,为数据基础设施运营方管理数据目录提供了参考。
接入连接器是数据流通利用设施的重要技术组件。数据流通利用接入主体在进行文件、数据接口等不同类型的数据交付时,需通过接入连接器实现统一传输协议、协商控制策略、保障数据安全。《接入连接器技术要求(试行)》明确了接入连接器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和异构连接器互操作要求。接入连接器产品应满足基本功能要求和安全要求,扩展功能要求可根据数据流通利用不同场景需求有选择地支持。在互操作方面,接入连接器须按技术文件规定的接口协议和格式进行适配,确保数据跨平台流通交付。技术文件为企业研发标准化连接器产品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搭建全国数据高速公路的“标准匝道”。
一是引导企业研发,加强产品供给。引导企业按技术文件要求进行研发,加强数据基础设施产品和解决方案供给,培育技术生态,避免技术垄断。组织开展标准符合性测试,提升数据基础设施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二是推进先行先试,逐步迭代优化技术文件。组织先行先试城市在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场景中开展多场景、多维度的技术验证,与技术文件编制单位共同进行优化完善。三是开展技术文件解读培训,加快统一底座建设。通过召开宣贯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先行先试城市推进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底座建设,组织跨区域数据流通利用设施的对接互通,实现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规范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