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如李学勤: 《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文物》2010年第1期;傅玥、高旭旌: 《从羊子山M4青铜器群看西周鄂国的地望》,楚文化研究会编: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60—368页;徐峰: 《西周鄂国地望略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 《三代考古(五)》,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234页;曲毅: 《古鄂国考(商至西周)》,大冶市铜绿山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编: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二)》,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41—351页;黄尚明: 《从考古新材料看鄂国的历史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陈荣军: 《新出金文与鄂国历史地理问题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4期;蔡靖泉: 《鄂国史迹与楚人至鄂》,《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杜勇: 《新出金文与鄂国史地问题考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黄凤春、王龙明: 《鄂国由姞姓向姬姓转变及其迁徙的背景分析——兼论鄂国灭国后应属汉阳诸姬之一》,《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6期;徐少华: 《关于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的几个问题》,《江汉考古》2022年第2期;曾芬甜: 《再议夏饷铺鄂国族姓、时代问题》,《出土文献》2022年第2期。
[2] 刘翔: 《周夷王经营南淮夷及其与鄂之关系》,《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3] 参阅徐中舒: 《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4] 李学勤: 《论西周时期的鄂国》,《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
[5] [6] 董珊: 《疑尊、疑卣考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9期。
[7] 李学勤: 《疑尊、卣别解》,《饶宗颐国学院院刊》2014年第1期。
[8] 张海: 《疑尊、疑卣铭文及相关历史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5期。
[9] 黄锦前: 《曾鄂史地二题》,《文物春秋》2021年第4期。
[10] 马承源主编: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王辉: 《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11] 参考徐在国撰“盭”字条,李学勤主编: 《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7页。
[12] 徐少华: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
[13] 李学勤: 《太保玉戈与江汉的开发》,《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页。
[14] 蔡运章: 《论太保玉戈铭文及相关问题》,《甲骨金文与古史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15] 《集成》6514。
[16] [20] 张海: 《疑尊、疑卣铭文及相关历史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5期。
[17] 沈长云: 《谈曾侯铜器铭文中的“南公”——兼论成康时期周人对南土的经营》,《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1期。
[18] 于薇: 《西周封国徙封的文献举证——以宜侯夨簋铭文等四篇文献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1辑。
[19] 宋衷、秦嘉谟等: 《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页。
[21] 李学勤: 《论周初的鄂国》,《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张正明: 《秦与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蔡靖泉: 《鄂国史迹与楚人至鄂》,《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杜勇: 《新出金文与鄂国史地问题考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2] 陈树祥、罗晶晶、赵艺博: 《楚国经略鄂东南铜矿资源的考古学观察——以铜绿山等地考古发现为例》,《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23] 罗运环: 《安居新出鄂侯诸器与楚熊渠所伐鄂》,《出土文献与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1—112页。
[24] 陈国生: 《“扬越”我见》,《天府新论》1999年第1期。
[25] 石泉: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191页。
[26] 李家浩: 《清华战国竹简中的酓□、酓执和酓綖》,《出土文献(第3辑)》,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3页。
[27] 〔北魏〕郦道元注,陈桥驿校证: 《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69—670页。
[28] 叶植: 《试论楚熊渠称王事所涉及到的历史地望问题》,楚文化研究会编: 《楚文化研究论集(第4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5—405页。
[29] 段渝: 《楚熊渠所伐庸、杨粤、鄂的地理位置》,《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页。
[30] 钱林书编著: 《续汉书郡国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9页。
[31] 王云五主编,屈万里注译: 《尚书今注今译》,中西书局2015年版,第90页。
[32] 王辉编著: 《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23页。
[33] 白于蓝: 《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3页。
[34] 〔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清〕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81页。
[35]〔北魏〕 郦道元注,陈桥驿校证: 《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65页。
[36]《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页。
[37]《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05页。
[38] 黄旭初、黄凤春: 《湖北郧县新出唐国铜器铭文考释》,《江汉考古》2003年第1期。
[39] 石泉: 《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
[40] 徐少华: 《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第61页。
[41] 叶植: 《汉淮间诸侯国及其与楚的关系初探》,王光镐主编: 《文物考古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按: 认为春秋时期的唐国在河南不在湖北的可能性确实比较大,但若认为西周时期的唐国也在河南唐河,目前来看证据比较薄弱。笔者认为唐国存在迁徙之说当比较合理。
[42] [44] 李守奎: 《根据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43] 李家浩: 《清华战国竹简中的酓��、酓执和酓綖》,《出土文献》第3辑,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1—14页。
[45] 郑威: 《熊渠封三子史料性质小考》,《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
[46] 李学勤: 《论清华简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47] 杜勇: 《清华简所见楚人早期居邑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1期。
[48] 李家浩: 《谈清华战国竹简的“夷”及其他——兼谈包山楚简的“人”等》,《出土文献》第2辑,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55—66页。
[49] 赵炳清: 《周昭王南征与楚国的地域范围》,《长江文明》2021年第1期。
[50] 笪浩波: 《清华简与楚国都城探研》,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01页。
[51] 尹弘兵: 《楚族、楚国与楚文化的起源及早期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40页。
[52] 牛鹏涛: 《清华简与楚都丹阳》,《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
[53] 夏麦陵: 《清华简中夷屯和发渐地望试探》,罗运环主编: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19页。
[54] 高崇文: 《从曾、鄂考古新发现谈周昭王伐楚路线》,《江汉考古》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