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关于父母应如何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过程的讨论,涵盖了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压力、如何给予孩子成功体验、如何给予孩子心理支撑以及如何告诉孩子他们值得被爱等主题。
父母需要系统地看待孩子的生命,理解孩子的真实处境和成长规律,不要用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压力让孩子感到无助。
父母可以通过给予孩子成功体验,帮助他们养成积极的思维方式。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松弛下来,减少压力。可以通过减少兴趣班数量、周末休息等方式来减轻孩子的负担。
当孩子失败时,父母可以通过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分享自己的经验,提供帮助和支持。这有助于孩子养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做得如何,都值得被爱。这种安全感是孩子对抗压力的重要支持。
▲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心理学博士林紫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个初三女生,成绩很好,可就在中考前厌学了。
考试在即,父母急得不行,就气呼呼地质问:
“你到底有什么不满意的,为了你我们算是尽心尽力了!”
而女儿一听这话,也大哭着说:
“就是你们对我太好,期待太高了,什么985/211,听得我都烦了。”
于是爸爸问:“希望你有个好未来有错吗?”
女儿立即怼了回去:“那是你们的未来,不是我的未来。”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太不懂事了,怎么可以拿前途开玩笑。
直到和我自己的孩子谈完心后,才了解到,现在的孩子太难了。
孩子对我说,她也想当学霸,可作业太多、辅导班太满,每天都很累很烦。
这种状态下,她实在无法高质量地读书学习,自己也很懊恼无助。
听孩子这么说,我很是心疼。
原本她这个年纪,应该在阳光下疯跑,像地里的麦子一样迎风就长。
却为了一个个目标,一份份期待,活成了温室里无精打采的盆栽。
林紫博士说:
“父母应当要系统地看待生命,让孩子的生命之花,开出他们自己在生命原野中原本的模样。”
别怪孩子做不好,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忽视了他们的真实处境和成长规律。
背后的原因令人泪目
我同事的儿子小豪,在我们本地的一所国际高中读书。
去年这所高中有五六个人拿到了剑桥的入学邀请。
于是同事便把小豪的升学目标,从国内名校升级成常青藤。
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更加紧张的安排和更高的要求。
但事与愿违的是,小豪的学习状态是越来越差。
他沮丧地说:
“复习题好难,我算不出答案,还有那些英文阅读,和天书似的。我不是不想学好,可我就是跳起来,都够不到名校的门槛。”
同事不知如何是好,就来办公室和我们商量。
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心理学概念——习得性无助。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失败,那他就会陷入一种对现实无力的绝望中。
而小小年纪的孩子们,完全不懂这些背后的原因,就只会不停地自责。
他们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一点小磕小绊,都可能是跨不过去的鸿沟。
就像网上说的,小时候,上学迟到五分钟,忘记戴红领巾都是天大的事。
也只有长大后才意识到,这些不过是漫长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我们心疼小时候的自己,却很难共情孩子。
因为在我们心里,孩子太重要太重要。
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为他规划,一定要狠下心来雕刻他。
但结果却是,我们越用力,孩子反而越无力。
曾有人打过一个比方,拿成年人赚钱举例。
如果给你定的目标是年入百万,但你的能力一年最多赚10万。你会怎么做?
你会说,那就一点一点努力呗。
于是,每天一回家,全家人就开始围着你问:努力了没?怎么没有成效?
这个时候,你再怎么争辩都无济于事,因为你拿不出大家想看的结果。
紧接着,各种质疑、打击、规劝,像雪花一样铺天盖地地袭来。
渐渐地你也开始怀疑自己,直到确定自己很差劲之后,就再也没了努力的劲头。
我们的孩子,经历的正是这个过程!
我们对目标的实现太过急切,急切到顾不上孩子的身心状态。
你不想多赚点钱吗,太想了,孩子不想变优秀吗?他也想啊。
但有时候,目标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
尤其是孩子,他最需要的,还是父母的帮助。
就陪他走过这段最为艰难的路
村上春树曾说过:“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无条件站在孩子身后,成为他最大的助力。
①帮孩子松弛下来,守护他的生命能量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火了。
上海的一位爸爸,看女儿写作业到十点了还没做完。
二话不说,拿过女儿的数学卷子来,写完了。
还嘱咐孩子说:“别怕,作业我搞定,你快去休息。”
本以为评论区会有铺天盖地的指责,谁曾想大家却纷纷称赞说:
“你做了我一直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
很多父母早就意识到孩子的辛苦了。
而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帮孩子松弛下来。
● 少报几个兴趣班,缺几项才艺不会影响未来;
● 周末带孩子疯玩,休息一两天不会怎么样;
● 晚上带孩子高效学习,别再搞题海战术;
● 把成绩看轻点,从根本上分解孩子的压力。
美国作家Jennifer Senior在演讲中说:
“当我们竭力追求培养幸福快乐的小孩的时候,我们承担着错误的思想负担。”
凡事不宜用力过猛,先让孩子松弛下来,才能守护住他的生命能量。
②最好的教育,是给孩子成功体验
浙江大学胡兰海博士做过的一个实验:
让两只白鼠在透明卷筒里相向而行,看它们谁会把谁推出去。
几次后发现,强势的白鼠总是会把弱势的那一只逼得倒退。
接下来,实验员在弱势的白鼠身上安放电极,让它充分发挥潜能。
果然这只小白鼠变得斗志满满,连续六次把强势的那一只撵了出去。
随后实验员撤掉电极,发现原本弱势的白鼠依然会赢。
因为,六次的成功足以让这只白鼠获得信心去挑战强者。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每一次成功的体验,都会让他更加确信“我可以”。
但不同,我们并不是为了赢,而是帮他养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说:人生过得幸福的人,都持有积极的思维方式。
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事情,为的是他余生的幸福。
多鼓励、多肯定,也允许孩子多尝试、多探索。
有了父母的赞许,他会成长为更有力量的人。
③失败了也没关系,给足孩子心理支撑
孩子失败了,你都怎么安慰?
“这并不难”“别人行你也可以”“我相信你会迎难而上”……
如果这么说,孩子会更不耐烦,觉得这是对他的二次否定。
因为实际情况是,他没做好,就是事情有难度,就是能力跟不上。
那要怎么做呢?
有个万能公式——共情+分享+帮助
举个例子,我孩子上初中后,数学跟不上。
我了解情况后,首先和孩子说起我的糗事。
当年读高中,我英语特别差,回回都倒数。
我就对孩子说,妈妈当时被老师点名,站在教室后面反思。
所以我特别理解你,碰上搞不懂的学科,就是很无助。
但现在和以前不同了,你有很多“抓手”。
可以上网查查数学怎么学最高效,也可以去辅导班补补课。
或者,我们去学校和老师沟通,找成绩好的同学请教经验。
别怕,妈妈一直陪着你,直到我们拿下数学这门课。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
“人天生是悲观者,而后天我们要主动修炼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
我们安慰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利用挫折养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④告诉孩子,无论怎么他都值得被爱
前阵子上映的电影《好东西》中,妈妈王铁梅和女儿茉莉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
王铁梅会每天亲手给女儿做一日三餐,会风雨无阻接送她上学,会关心她的喜好心情。
女儿在墙上画画,铁梅不仅不责怪,还夸赞她“你比米开朗琪罗还要厉害!”
女儿想上台表演,王铁梅就鼓励孩子去尝试各种乐器,不管是什么她都支持。
在爱的滋养下,茉莉成长为一个非常乐观自信的人。
安全感,是一个孩子对抗压力的杀手锏。
我们一定要在孩子最迷茫的时候,给足他关怀。
这样,孩子才有面对一切的勇气。
写在最后
有个热门问答。
你希望孩子将来变成什么样?
其中一个回答,获赞最多。
“我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一个阳光少年,能做他自己喜欢的事;
他能把笑容挂在脸上,随时都能感觉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爱;
他可以成为一个永远积极的人,碰上点挫折也不会气馁。”
每一条,都不是多么宏大的叙事。
全是微小的、平凡的、可触碰的。
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也知道你的初心从未变过。
那就让我们一起,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再带他驶入更为开阔的人生。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