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红博主去世,年仅28岁!毕业次年就确诊……

钱江晚报  · 浙江  · 2 天前

正文

2月19日,28岁抗癌博主“小何日记”去世。其弟弟发布讣告:姐姐于2025年2月19日凌晨2点去世,年仅28岁。


图片


图片

视频截图


医学生毕业

这病起初没有在意


“小何日记”个人资料显示,她来自贵州农村,从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靠自己寒窗苦读和勤工俭学,考上理想的学校,成为一名医学生。2019年毕业,进入药企工作。


不幸的是,她在同年年底发现身体不适,起初发现肚子变大,以为长胖没有在意。


图片


后续到医院检查,也没有明确的病因,后续辗转求医问药,被确诊为腹腔粘膜瘤晚期,情况严重,无法完全切除。


图片

在2020年确诊腹腔黏液性瘤并做了减瘤手术,后来复发且胸膜腔黏液瘤转移,医生说她不能再进行手术了,小何开始尝试各种中医治疗。

小何自述她治疗的这几年已经掏空家底,家里负债累累。妈妈一边照顾小何,一边在工地打零工,爸爸为了多赚点钱,已经3年没有回家了,弟弟也辍学打工,就连80岁的爷爷奶奶也去捡水瓶、纸板凑钱。

图片

小何在社交平台开通账号,记录自己的抗癌日常,也在网络上寻求网友帮助,通过直播赚取费用。她给自己取名为“小何日记(打怪兽版)”,将病魔形容为怪兽,与疾病积极对抗,小何这条抗癌的道路已坚持5年多。

今年1月,她还分享了自己的近况,配文:你们的一句加油,我坚持了1年又一年。

图片

腹腔肿瘤是指生长在腹腔的肿瘤,腹腔的肿瘤较多,包括整个腹腔内的重要脏器,这些器官以及腹腔、腹膜后间隙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



癌症越来越年轻化


说起癌症,大多数人会觉得癌症一般是老年患者居多,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年轻人也患了癌症,并且年龄往往在30岁以下。据统计,2024年有十多位网红抗癌博主离世,其中不乏90后:

在《英国医学杂志·肿瘤学》上刊登的一项来自我国浙江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显示:癌症逐渐年轻化,过去30年间全球50岁以下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了79%,癌症死亡人数增加了27.7%。其中乳腺癌发病率最高,气管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增长最快;乳腺癌、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死亡率最高。


图片

根据1990-2019年的趋势来看,研究团队估计,到2030年,全球50岁以下人群的癌症新发病例数及相关死亡人数仍将继续走高。到2030年,全球早发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将分别增加31%和21%,其中40岁至50岁人群风险最大。

为什么50岁以下患癌人数激增?

原因是什么?


研究人员表示,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研究人员认为,与50岁以下人群常见癌症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红肉和盐、低水果和牛奶的饮食、饮酒和吸烟、缺乏身体活动、肥胖和高血糖。

1. 红肉、加工肉类吃太多


2021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中就提到,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2018年WCRF/AICR报告指出,加工肉类每日摄入量每增加50克,红肉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00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6%和12%。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马方2016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提醒,大量的研究均发现,红肉以及加工肉都会增加癌症的发病几率,白肉则暂时没有被发现这种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多吃白肉,少吃红肉和加工肉。推荐每周吃白肉2~4次,但不超过5次;每次50g~100克,不要超过100克。


2. 吃得太咸,盐摄入过多


吃得太咸,盐摄入过多,不仅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还会刺激炎症反应,对靶器官造成损害,比如烹调盐放得过多、常吃盐渍肉、咸菜。


2022年4月,江西省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红兵教授等人刊发在《食品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高盐条件能促进细胞产生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


3. 水果和蔬菜吃得不够


长期慢性炎症在体内会引发癌症。2023年3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联合发布《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中指出,理想的抗炎饮食中蔬菜和水果应占总食物重量的2/3。


防癌抗炎要保持足够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蔬菜水果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B6、C、D、E、锌,镁的膳食炎症指数较低。抗炎饮食中应含有2/3的蔬菜和水果。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可降低机体炎症标志物,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影响。


4. 饮酒、吸烟


烟酒可以称之为癌症“催化剂”。而无论是烟还是酒,最安全的剂量都是“0”!因此,想要避免癌症的发生,首先要做到戒烟戒酒。


5. 缺乏身体活动


缺乏身体活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是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相反,增加身体活动则有助于降低患癌风险。2021年9月发表在《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运动不仅能改善整体健康,还会释放出一种减缓癌细胞生长的“秘密武器”,运动后的肌细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给身体内创造一个“抑癌环境”。


6. 肥胖,尤其是大肚子


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发现,超重或肥胖会增加至少13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包括:食道腺癌、结直肠癌、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肾癌、肝癌、胃癌、胆囊癌、胰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脑膜瘤以及多发性骨髓瘤。


尤其是胖在肚子更危险!2021年刊发在《BMC医学》上一项350万人的研究发现:“腰粗肚子大”的人患癌风险高,而且腰围越粗,患癌风险就越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明确规定,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即为超标。


癌症有这些“征兆”

值得我们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征兆的参考,包括:
可触及的结节和肿块包括异常肿大的淋巴结;

疣(赘瘤)或色素痣发生异常变化;

持续性消化不正常;

持续性不明原因嘶哑、干咳及吞咽困难;

月经不正常,月经出血量多,或绝经后异常出血;

鼻、耳、膀胱或胃肠道不明原因的出血;

持续无法愈合的伤口,持续不消的肿胀;

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


如果发现身体有以上(包括但不限于)异常表现,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而是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强烈建议适龄和高危人群主动做定期的肿瘤筛查体检,早发现、早诊断,及时规范治疗,很多癌症是可以争取治愈的,不必谈癌色变。
来源:极目新闻、津云新闻、红星新闻、抗癌博主“小何日记”个人账号、健康时报、科普中国等
责任编辑:董箫乐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