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人效怎么管?

高绩效HR  · 职场  · 2 周前

正文

超级会员年卡

扫码回复“福利”领资料
了解
企业定制内训欢迎联系

梁老师 15018431136(微信同号)

人效管理,是通过在前台业务单元和中后台各组织模块(organization modular,OM,即中后台职能部门,简称中后台部门)合理放置人力资源这项企业经营的“核心筹码”,并搭配诸多简单、直接、定制化的选用育留等赋能手段来提升人效,最大程度推动企业整体业绩增长。简言之,就是化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为确定性增长。
基于这个概念,我把人效管理的工作简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效解码,即确认各个业务单元或组织模块的人效标准,可以看作是为各业务单元或部门“出考题”;二是人效赋能,即以选用育留等各类人力资源职能手段来提升人效水平,可以看作是为它们“给答案”。
当然,在这两部分工作之外,人效管理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隐藏模块”,可以说,对于这个“隐藏模块”的认知和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效管理的长期效果。

 01 

人效解码
人效解码是以公司整体人效目标为前提,为各个前台业务单元和中后台部门解码出合理的人效标准,包括精确的指标和目标值。人效指标的确认是个难点,但绝大多数企业试图用简单的方式绕过去。
不少HR向我反馈,他们所在企业抓人效“就抓一两个指标”,例如,人均营收、人均利润等。我问,所有的业务单元都是用这一两个指标吗?他们肯定地回答“是”。
其实,在我的《人效管理》一书中,我早就批评过这种谬误了—不同业务单元是不同的生意,怎么能用相同的人效指标来衡量呢?
但HR们的回答却很实际—这样方便管理呀,况且,考虑不同业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在目标值的设定上予以权衡嘛。
想法是好的,但执行起来肯定会误导各业务单元。道理很简单,你让一个程序员和一个厨师来比厨艺,虽然你考虑了程序员的专业技能不在这个领域,提出会降低对人家的要求,但程序员拿到这道不可理喻的“考题”,心里一定会有无限抱怨。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大家的领域不同,考核的重点不同,千万不能让一个领域去迁就另一个领域,强行把大家拉到一个赛道上。“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仔细想来,HR们坚持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虽然不能接受,但也算是情有可原。要让不同业务单元的人接受自己的人效指标不同,首先要与他们就生意的本质达成共识,这显然让HR 走出了舒适区。其如此,还不如用老板的“尚方宝剑”来直接下发一刀切的人效指标呢!况且,老板要求的人效指标,只能通过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下沉下去,才能确保向老板有交代呀。如果下发的人效指标不同,这相当于改“圣旨”了,谁能保证最后汇总起来是老板要的结果?
目标值的确认也是个难点,但绝大多数企业用草率的决策替代了数学的精算。
老板们大多能感觉到企业内人力资源投入的诸多浪费,因此,他们很容易对人效管理的概念产生强烈共鸣,并时常会大手一挥下达类似“本年公司的人效要提升30%”这样的目标。
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定是30%,而不是29%或31%?原因在于,老板也没谱,他们给出的是一个“概数”。这个“概数”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有没有可能在今年实现,这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精算,并将精算之后的结果与老板进行沟通,把“概数”变成“确数”。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力资源部门的处理方式简单粗暴,它们没有计算逻辑,无法与老板就目标进行沟通。于是,HR 转而选择借力打力,手持这把“尚方宝剑”,强行向业务部门转嫁压力,粗暴砍人、控编,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有效手段。前面是把所有被考核部门的人效指标强行统一,这里就可以在统一的人效指标里设定统一的目标值,想来倒是很方便。
这叫“人效一刀切”,不叫“人效解码”。仔细想想,这样的工作方式,真的是老板们认可的吗?这样的工作方式取得的人效,真的是对企业有利的吗?如果企业高薪聘任了一个HRD,他用这种工作方式来交付,这份钱花得值吗?
其实,前台的每项业务、中后台的每个部门在长期和短期内的人效提升空间是可以计算的。只有针对每个被考核部门独特的人效指标,分别设置那种“跳起来,摸得着”的目标值,才是人效解码的正途。
同样,也只有计算出所有被考核部门的预期人效提升空间,用数学方法进行整合,才能得出企业整体人效提升目标的“确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各个被考核部门的人效指标和目标值并不完全是被自上而下“解码”出来的,而是经历反复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验证之后得出的结果。
问题来了,如果各个被考核部门背的人效指标不同,那么如何进行整合呢?换个方向,如果老板有对公司整体人效指标的要求,那么如何确保为各个被考核部门拆分指标、设定目标后,还能闭环公司的总目标呢?这又是个极具挑战的技术难题。

 02 

人效赋能
人效赋能是通过推动若干能够立竿见影的专项赋能项目(如组织调整、职级体系、激励改革、培训提升等)来切实提升企业人效水平。
这些项目本质上是选用育留等各类人力资源职能手段的综合应用,是基于企业实际情况给出的综合落地方案。
当企业完成了人效解码,前中后台的被考核部门都有了明确的人效标准,它们就面临了相当的考核压力。本能地,被考核部门一定会提出各种非议,毕竟没有人愿意承受压力。有的被考核部门甚至会提出,负责人效解码的人力资源部门出了一道无解的考题,自己的人效水平不可能达到目标值。此时,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通过深入业务的方式进行赋能,给出实实在在提升人效的方法,才能堵住反对者的嘴。
要实现人效赋能有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要有公司层面的统一项目,这个部分的工作由人力资源部的专家中心(center of expertise,COE)负责。
要锁定这类项目,需要通过我设计的“人力资源战略地图”找到能快速提升企业人效水平的“人效经脉”,而后发现关键的“发力点”。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人效目标的牵引,找到队伍的提升空间(“补短板”或“拉长板”),而后采用有针对性的选用育留职能运作来落地。即使把时间锁定在短短1 年内,企业也总能找到类似的“人效经脉”,并确定2~3 个人效提升项目。这些项目需要举全公司之力,且涉及对人力资源体系进行大幅修改,自然应该在公司层面立项。当然,项目的成果自然也可以惠及全公司,被所有接受人效考核的部门享受到。
举例来说,某风电企业负责维护全国范围内的风电站,一旦风机设备出现问题,就需要派出维护人员进行解决。但要在全国各地设置本地化的维护人员,成本巨大。更尴尬的是,在某些地域内,由于维护需求极少,人员自然有点儿闲置;而在另一些地域内,维护需求巨大,人员却相对紧缺。可以重新配置维护人员吗?很难,人员本地化了,已经在当地成家立业,异地调动难度太大。而且,这些维护需求还是动态的,随时在变化。
要为这个企业提升人效,我们找到的方法是建立人员的动态接单机制,也就是类似“滴滴摇人”的机制。为此,企业需要对维护人员的职业标准进行精细的分级认证,并将这种职业标准对合作机构开放,为其维护人员进行认证,以便让外部维护人员能够进入平台接单。然,企业也需要同步建立按单结算的激励机制。如此一来,不仅企业内部的人员有动力异地接单,还能够纳入海量的社会劳动力支持。这类项目,显然能够提升人效,显然也需要举全公司之力进行落地。
另一方面,要有落地到被考核部门的具体方案,这个部分由人力资源部的业务伙伴(business partner,BP)负责。
落地到被考核部门的方案有两部分。主要部分是从公司项目落地过来的措施;次要部分则是完全基于被考核部门本地需求的措施。者相比,前者比较重要,更应该作为人效赋能的主要手段。原因在于,前者有公司项目的基础打底,只需要考虑实施应用,相对可靠,且有规模化实施的可能性。反之,如果完全基于本地化需求,跳出公司项目来组织措施,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公司BP的个人能力,这是极不可靠的,也不能规模化实施。
如何将公司项目在被考核部门实施应用呢?公司项目考虑的是一般情况,它提供了一个操作框架,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提升人效。但是,
被考核部门可能有其特殊情况,其人效提升的需求可能略有不同,需要在操作框架中填充细节,实现一定程度的定制化。
举例来说,某科技集团的公司项目计划通过职级体系的调整,来实现更加密集的晋升阶梯,显化员工的阶段性进步,达到激励的效果。于是,集团人力资源部发布了一个由COE 起草的新职级体系方案,界定了每层职级的任职资格(如任职年限、专业水平等),并说明了原有职级体系如何迁移。
方案下发后,某下属BU 进行了对接,但其HRBP 考虑该BU 业务太新,队伍相对年轻,如果按照集团的任职资格,员工基本都会被归入低级,这将严重挫伤大家的积极性。于是,HRBP 起草方案对集团下发的任职资格进行了扩展。比如,在专业水平一项中,除集团认可的证书外,还加入了项目经验。证书和经验采用就高原则,达成任意一项即可达到专业水平要求。
该BU 这样的调整,考虑了自身特殊情况,既没有破坏集团的框架,又强化了对员工特定行为的激励,比如,鼓励员工进入项目。然,这些措施也得到了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认可。
我们应该明白,人力资源部考虑得再周全,其方案也无法穷尽每个被考核部门的本地化细节。因此,理性的COE 都会留下方案的扩展接口,供HRBP 来发挥。当然,再特殊的被考核部门,也无法独立于公司来形成一套人效提升措施,因为这样不划算(没必要),更有风险。因此,理性的HRBP 都会按照公司方案的框架,来填充本地化的细节。

 03 

队伍规划
上述两个部分,已经覆盖了90% 以上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认知。
想来也是,人力资源部门回应老板对于人效的重视,一方面通过下人效指标来“出考题”,另一方面通过选用育留的赋能来“给答案”,“A → B”的逻辑简单,闭环清晰,老板还能不满意?事实上,如果能做好上述两个部分的工作,的确能对人效提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这种方案的确符合当下追求“短期速赢”的管理潮流。
但问题是,这种管理人效的方式在长期内是否能持续呢?我提出的“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HR value chain)(见图1)可能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效的产生来自队伍状态,而队伍状态则被选用育留职能所影响。上述“ A → B”的逻辑说明了选用育留职能对人效的作用,但却忽略了队伍状态作为中介变量的关键所在。

图1: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换言之,在选用育留上的若干“小妙招”的确能够对人效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如果不考虑持续优化队伍状态,这种“小妙招”能够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有限。最大的可能就是,老板们突然重视人效并提出了高不可攀的目标,而人力资源部门则通过若干简单粗暴的方式“交作业”。这种方式犹如给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短期出成绩,长期伤身体,绝对不可取。例如,如果队伍状态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却在短期内突然加压绩效考核、收缩编制,虽然可能暂时提升人效,但却会引发对组织内公平性的质疑,并逼走优秀员工,导致后续人效一蹶不振。
回到队伍状态,它究竟是什么?它对人效又起到了什么作用?队伍状态一是看组织,二是看人才。当高水平人才普遍都能够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才能时,人效才能达到最高水平。所以,优化队伍状态,就是要在合理的分工架构(即组织构型)下进行人才队伍的提升。
一方面,优化组织就是升级组织构型,包括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职级体系、岗位设置等维度。这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开发职能的工作内容。优秀的组织开发工作,不仅让企业分工合理、责权明确、协作紧凑、结构精简,还为人才打上了标签(如流程环节、部门归属、职级序列、岗位类别等),自动划分出了各类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优化人才就是升级人才队伍,包括人才队伍的能力和意愿。前者属于人力资源部门人才开发(talent development,TD)职能的工作内容;后者则属于薪酬绩效(compensation & benefit,C&B)职能的工作内容。优秀的人才开发与薪酬绩效工作,意味着要在组织构型里锁定几个核心人才仓(即王牌人才队伍),并有取有舍、有先有后、有轻有重地实施培养和激励,以便对竞争对手形成田忌赛马式的压制。
对于人力资源部门来说,上述两类工作陌生吗?并不陌生。这不就是传统人力资源规划中的结构规划、数量规划和素质规划吗?如此看来,队伍维度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加上职能维度的选用育留工作,不就是传统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吗?这也是一部分HR 对于人效无感的原因,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并没有太多变化,于是,仅仅把人效管理当作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新概念、新分支,把实施一点儿所谓的“人效管理动作”当作向老板交的一次作业。
看起来,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加入了人效维度,让传统人力资源工作更接近经营,接近战略。如果以人效为终点来检验我们传统的人力资源体系,就会发现这个传统的体系有多么容易受到挑战。“不产生价值”“不打粮食”“与战略无关”“自以为专业”,不都是来自老板、高管和业务部门的抱怨吗?
当我们将人效作为终点时,人力资源规划和选用育留职能都必须升级,绝对不能是原来按部就班的僵化操作。以人效来检验,很多所谓人力资源专业的经典,其实没有意义,甚至是错的。很多时候,评价某个东西好不好,要有检验的“硬标准”。这就好比传统武术在舞台上表演时,看起来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但真要让这些武者走上格斗擂台,那结果可能就会惨不忍睹。
要支持人效持续提升,队伍状态应该有精确规划。此时,不仅要有对于组织构型的精细设计,还要按照宽口径和窄口径人效进行人力资源投入的规划。其中,重点和难点部分是核心人才仓(窄口径)的规划,我们需要对人才队伍进行多维度扫描,才能找出核心人才。至于其余人才的规划,则都围绕核心人才仓规划进行。
核心人才仓规划包括两个部分:静态规划和动态规划。
静态规划是指这些人才仓分别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人。们相信20% 的人创造了80% 的业绩,但如何找到这20% 的人?如何确定他们之间的人才阵型○一,即共同目标(攻防理念)、各自定位(人才站位)、协作关系(配合打法)?这些复杂信息一定是从各类标签中精准筛选才能得到的结果。
举例来说,某个以研发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研发人才就一定都在企业的核心人才仓吗?不见得,它们的研发能力可能仅仅来自一两个合伙人级别的强人。庞大的研发部门里,大家都是核心人才吗?不见得,它们的研发人才可能有断层,头部人才的作用无与伦比,其余则都是可替换的辅助人员。
即使研发人才有相当一部分是核心人才,但依然需要回答若干问题。相比之下,技术研发和应用研发,哪个更重要?多个业务条线的研发团队里,哪个更重要?研发人员的年龄有梯次,哪个梯次的人更重要?
动态规划则是指这些人应该以什么样的节奏配置到位,配置的同时应该搭配什么样的人才开发和激励工作。相较于静态规划,动态规划显然更加复杂,更考验水平,更能达到队伍状态调整的效果。这是我以前关于人效管理的观点中较少涉及的,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续的章节会展示这种技术的复杂性,也会证明这种复杂性就是HR真正的价值所在。
有HR认为,这样对人才的精准区分和后续动作是不是太麻烦了,把研发人才整体框定为核心人才,再做点儿大培训,既不得罪人,工作也好宣传,不好吗?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思路,是极其错误的。在战略上,我说过,企业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竞争对手给的空间有限,只能选择有限目标进行饱和攻击,在人才开发和激励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上面的例子里,即使大部分研发人才都被纳入核心人才仓,对于他们的开发和激励,也有取舍、缓急和轻重。没有这种精确的目标感,人力资源规划和后续的选用育留工作只是走过场,根本无法达到持续提升效能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效管理工作应该有三个部分,“人效解码→队伍规划→人效赋能”,刚好对应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上的“人效→队伍→职能”三个维度。我想说的是,要想有人效的结果,千万不能“下跳棋”、只做短期的表面功夫,而是要尊重这种客观规律。当然,这些观点只适合那些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如果您对人效管理感兴趣,欢迎添加下方微信与我们沟通交流。

来源:本文节选自《人效战略》 穆胜 著,经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原创发布。

近期实战课程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课程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