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人要一直充满干劲,骨子里需带点侠气

大J小D  · 育儿  · 5 天前

正文

今天没有录音
静静阅读体验更佳
 

当你的孩子重病,你看着那个小小的身体被推进NICU,世界上最可怕的恐惧和焦虑扼住你的喉咙和心脏——而你此时,看到那位正在抢救孩子的大主任,微信签名写着:三分侠气,一点素心……


你会不会瞬间泪崩,瞬间觉得,“老天爷一定是送了一位女侠,来拯救我的孩子。”


童笑梅主任的微信签名“三分侠气,一点素心”,恰如其分地映衬着她本人。


从1985年参加工作到今天,童女侠救活过多少孩子呢?


童主任低头沉思了一会,做住院医生时候,每年在病房主管100人,做主治医师后,每年大约500人,95年以后做到副高,可能每年经治和门诊就有两三千……


这40年从医生涯,摞起病历本可以堆成一座山,其中有多少是早产儿,她已经数不清了。


医生是一个很辛苦的活,童主任这一路也一定很辛苦吧,但她一直就是这样微笑着,一直就像有用不完的劲儿,有无限的希望。她的这份干劲,也许,就是来自她骨子里的侠气。


童主任和早产宝宝的合照


孩子,你成为了历史


1988年深秋的夜晚,初出茅庐的童医生在值班室接到紧急呼叫。


产房送来一个胎龄仅27周、体重不足两瓶矿泉水的女婴,血管在透明皮肤下织成蓝色蛛网。


当时还是住院医生的童医生和科室的老师、同事们一起,经历了78个不眠不休的日夜,让这个孩子活下来了。


当时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个孩子、这个案例将被载入我国新生儿抢救的医学史。


新手童笑梅只是反复嘟囔一句话:


“反复静脉输钙,导致孩子头皮局部坏死,留下了永久疤痕,这也成为我心里永远的痛,觉得很对不起孩子”。


图源:网络


1999年,童医生外派到新加坡进修,她才第一次发现,这里的护士们每天都会温柔怀抱早产儿,为他们做按摩抚触,呵护着这世界上最柔软的生命——原来医学的温度可以如此具象。


回国后,她力争将国际前沿的袋鼠式护理理念融入NICU,让原本弥漫着消毒水的空间,开始流淌母亲的心跳声,而这一坚持就是30年。


2008年的一个清晨,新鲜的阳光和同样新鲜的一群护理实习生走进了北医三院的新生儿科,当有一个纤细瘦小的实习生走到她面前喊:”童妈妈,您还记得我吗?”


童笑梅主任抬头看见小姑娘碎发下的疤痕,“啊,是你,是在1988年深秋那个夜晚被送进科里的孩子,是奋斗了78个日日夜夜活下来的孩子,是中国的新生儿医史上记录着的那个抢救成功的孩子。”


88年载入医学史的那个孩子长大了,也成了妇产医院的一名护士


那个孩子长成了一名护士,当了妈妈,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她还会时常因为一些“不痛不痒”的小病在微信上“骚扰”童主任……


多年后,我们和童女侠一样明白了,一切曾经的遗憾,都是医者成长的年轮。


曾经那个被无数双手托起的生命,如今正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新的生命

 

孩子都带着自己的生长密码

急不得,也乱不得



“10个妈妈带孩子来找我看病,有一大半就是妈妈焦虑,而不是真有什么问题。” 


如今在诊室里,童主任最大的敌人,是焦虑:


医生,能不能开点增强免疫力的神药?

宝宝三天没排便是不是肠胃有缺陷?


她发现,信息爆炸时代的新手父母,正陷入“过度医疗”与“育儿内卷”的双重困境。


“孩子发烧就像春天的雷雨,看着来势汹汹,其实都是他们成长的洗礼。”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


“像红屁股啊、厌奶期啊这些养育中细细碎碎的烦恼,都是新生命在不断磨合着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结。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好转。可能要1周,也可能是2周,都很正常,不要过度较真。反倒是孩子的心理发育,才是需要多花心思的地方,切忌本末倒置。


图源:网络


这一点,小石头妈妈是童主任见过的最好的榜样。小石头是24周就急急来人间报到的孩子,眼睛经过多次手术仍然严重弱视,因为身体原因他可能永远无法考满分,但石头妈妈深知,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


她带石头学武术、练打击乐,学拉琴,虽然琴声并不优美,甚至像“拉锯”,但她依然尊重石头的爱好,鼓励他探索,听说小石头最近又爱上演小品了。石头妈妈说,“只要孩子在自己走的这条路上绽放属于他的光彩就够了”。


也许是经历过特殊磨难的孩子和妈妈,特别能体会到的“普通就是最大的恩赐”,所以她们没有那么焦虑,更能看到孩子慢慢走时,散发的生命的光彩。


石头妈妈和童主任也成了“忘年交”,每年都会带着小石头“回家”探望,分享他的成长故事。


童主任和小石头


从医数十载,童主任就好像是早产家庭没有血缘的至亲,每接收一个早产宝宝,她都要像家里唠叨的长辈一样,总要轻声叮嘱家长,赶紧给孩子起个皮实的小名儿,像小石头,小铁蛋这样,给孩子加道护身符。


这样沉甸甸的称呼,是她对孩子最深的祝福。



救活孩子只是第一步

陪着妈妈养大是几十年


2016年,童主任受邀加入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发起的早产关爱项目,为困难家庭提供救助资金。


“近几年,这3万块的救助金,彻底发不出去了。”童主任既欣慰又感慨。


随着医保政策的完善,曾经压垮家庭的“天价医疗费”逐渐成为历史,但新的挑战也随之浮现。


瑞典长达4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从循环系统疾病到神经系统问题,再到情感、精神健康以及家庭就业、收入等多方面,都发现了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存在差异。


而造成差异的首要因素是家庭环境。


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塑造人格的基石。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积极、健康的情绪交流,能够为孩子构建一个稳定的“情感基地”,而早产家庭的情绪问题其实一直在被忽视。


在早产这样的特殊事件中,在孩子遭受特殊疾病的时候,甚至哪怕孩子只是普通生病的时候,最需要被关注的都不只是孩子,还有在背后承受了很大很大压力的妈妈们。


图源:网络


这也是掌欣成立的初心,从2018年掌欣创立开始,我们始终握着早产妈妈的手,一遍遍重复:“早产不是你的错。”无数个不眠夜、手机里打了又删的自责信息,都在告诉我们:被救的不能只是孩子。


早产儿养育知识可以印刷成册,但妈妈心里那道伤口,需要更温柔的方式治愈。


在掌欣的“同伴服务小组”里,没有专家讲座的讲台,只有同样经历的妈妈;没有标准的育儿公式,只有你和我的养娃故事,分享着「昨天我终于能笑着喂完奶」这样的小胜利。


掌欣的同伴服务👇

点击查看大图


今年,我们发起了"早产儿家庭养育陪跑项目",构建“专业医疗+经验赋能+全程陪伴”的三维支持网络,为早产儿家庭点亮希望之光。


让妈妈们知道,你不是孤独的,你还有我们,有童主任这样的女侠们,有掌欣无数的同样经历的妈妈们,在这里,为你点着一盏灯。


掌欣始终相信,治愈一个母亲,就是治愈整个家庭的未来。


养育的答案之书

100问背后的100次心跳  


因为早产公益的结缘,童主任加入了掌欣,成为早产儿家庭养育陪跑项目特聘专家。



今年由掌欣、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早产各领域专家共同发起的《早产儿家庭养育百问百答》也即将面世。


我们征集了3000多位早产儿家庭在养育早产儿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整理出关于喂养、护理、康复、心理发展等方面100个典型问题,特邀20多位涵盖营养学、心理学、康复治疗等领域的专家作答。


并由童主任,结合40年临床经验,对100个问题进行逐条审校。反复修订了十余版,确保交到早产儿家庭手上的这本答案之书,能帮助家长在信息海洋中找到正确的方向,真正解决“知识焦虑”,让科学照护与温暖陪伴,共同守护早产家庭。



当早产儿父母在NICU外徘徊,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医学解释,更需要有人看见他们的脆弱。这是无数早产儿父母的心声。


在面对孩子提前降临的挑战时,父母们不仅需要专业的医学指导,更需要一个能够理解他们焦虑与无助的倾听者,这是童主任多年临床经验带来的深刻感悟。


童主任在《早产儿家庭养育百问百答》的前言里,写给家长的话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这也是掌欣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始终坚信,早产儿家庭的养育之路不仅需要医学支持,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全方位守护。


如果看到故事的你,也想要为公益实践传递一份温暖和力量,请扫描下文的二维码,参加“掌欣早产儿月捐计划”。


每个月省下一杯奶茶的钱,就能为一个早产儿家庭送上这本养育的答案之书。


让我们携手打破信息孤岛,用专业破除焦虑,用陪伴温暖征途,共同构建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体系。



如果你也想加入掌欣志愿者团队,给面临早产困境的家庭带去一份温暖,或者你是早产儿家庭,需要同伴的支持和帮助,欢迎联系掌欣小助手微信👇🏻


zhangxinxiaozhushou


我们在这里,与你携手同行,共同守护每一个早到的天使。每一次勇敢前行都有力量相伴,每一份微小善意都将绽放希望的光芒。


大J叨叨叨


每个月最后一个周五都是掌欣故事的固定栏目,写故事的是掌欣团队的小伙伴们,但却是“大J小D”团队小伙伴最期待的一篇(远远高于对我的文章的期待😄)。

有一位小伙伴也加入了月捐和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经常会和儿子得瑟,妈妈可厉害了,不仅能搞定工作上的难题,还能帮助别人。

人总要找到一些比“自己”更大的事,每到月末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再说一遍我已经说过无数次的话(但我仍然会继续说下去):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就没有“大J小D”,没有“大J小D”,就不会让我在18年创立了掌欣早产儿公益组织。

公益这件事我会做一辈子,哪怕有一天我不再做公号了~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