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巨头齐发力、拥抱中低端车型,智能驾驶如何重塑未来出行?

兴证资产管理  · 投资  · 2 天前

正文

当方向盘开始“思考”,人类离“解放双手”的梦想还有多远?

近期,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杀入20万以下车型市场;百度的萝卜快跑即将在阿联酋开启道路测试,在异国他乡开疆拓土;特斯拉也马不停蹄,把全自动驾驶技术(FSD)带到了墨西哥,加速全球布局的步伐。

不少消费者都在期待,未来智能驾驶能给自己的出行带来哪些惊喜变化?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智能驾驶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一起见证这场出行革命的未来。


智能驾驶:重新定义人与车的关系


想象一下:你坐在驾驶舱,输入目的地,车辆自动规划路线、避让行人、超车变道,甚至和隔壁车“隔空对话”协调通行——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智能驾驶正在实现的日常。

其逻辑很简单:让机器替代人类完成“观察-决策-执行”的驾驶闭环。通过传感器、算法和高精度地图等技术,让车辆在无需人类持续操控的情况下,实现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自主行驶的能力。


图:智能驾驶三大系统

资料来源:《关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思考》,华鑫证券研究


根据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的分级标准,自动驾驶从L0(无自动化)到L5(完全自动化)共分为六个等级。


如今,大部分上路车辆仍处于L2及以下级别,但在园区、港口的物流运输等特定场景中,L4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已开启试点运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正在加速走向我们。


行业激战:谁在领跑“车轮上的AI”?


近年来,科技巨头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华为的ADS 3.0系统实现了从障碍物识别到驾驶场景理解的跨越,通过全新的PDP网络,让决策和规划更加类人化。

百度的萝卜快跑在Robotaxi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第六代无人车的投入使用大幅降低了成本,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已接近盈亏平衡。

小米推出了超级智能驾驶(HAD)系统,新增自动过闸机、ETC识别、环岛通行等高级功能,标志着其技术进入新阶段。

小鹏发布了图灵AI芯片,专为端到端大模型定制,进一步提升了智能驾驶的性能。

理想则通过端到端+VLM双系统架构,提升了智能驾驶的智能化水平,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L3级别的有监督智能驾驶。

比亚迪率先吹响了“全民智驾”的冲锋号,强势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从高端车型的“象牙塔”,带到了7万至20万元的主流车型中,让智能驾驶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有望成为大众出行的标配。


万亿风口背后:

技术、政策、需求的三重推力


智能驾驶的爆发绝非偶然,三大引擎正全力加速:

政策大力扶持

国内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相关标准和法规,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在公共交通、物流等领域的试点应用,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相关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技术创新引领

技术创新更是智能驾驶发展的强劲引擎。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和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和高精度的雷达能够更精准地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实现车辆的智能决策和控制;5G通信技术的普及则为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了高速、稳定的通信保障。

市场需求旺盛

消费者对于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的追求越来越高,智能驾驶技术正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等实用功能,已经从曾经的高端配置,逐渐成为众多消费者购车时的基本诉求。


现实挑战: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智能驾驶绝非坦途,四大挑战横亘眼前:

技术瓶颈

传感器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感知能力受限,难以准确识别障碍物和道路状况;决策算法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实现安全、高效且合规的决策难度较大;跨领域技术融合面临诸多困难,对系统的整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处理大量传感器数据及复杂算法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这不仅增加了车辆成本,还可能导致能耗上升;自动驾驶技术的算法训练依赖大量丰富场景数据,而边缘场景数据获取成本较高,需要通过大量行驶里程进行积累。

法规不完善

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规和政策支持,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化应用。此外,国际法规存在差异,增加了跨国研发和运营的难度。

基础设施不匹配

许多道路基础设施无法满足自动驾驶汽车的交互需求,影响了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通信基础设施存在延迟问题,在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过程中,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实时决策和控制。

用户信任危机

公众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存在疑虑,传统驾驶习惯使得人们对将驾驶权完全交给机器存在担忧。此外,自动驾驶系统在处理紧急情况时面临伦理道德争议,缺乏明确的伦理准则,这也使得部分人群对智能驾驶持观望态度。


发展机遇:智能驾驶的“星辰大海”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智能驾驶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智能驾驶汽车将逐渐向中低端市场普及,相关软硬件需求将大幅增长。各类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电池技术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同智能手机普及带动相关配件和APP产业发展一样。

产业变革催生新商业模式

智能驾驶技术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不仅改变了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模式,还催生出智能驾驶出租车、共享汽车等新商业模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价值显著

智能驾驶有望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提升出行的顺畅性和安全性。


从马车到燃油车,人类花了百年;而从辅助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可能只需十年。这场革命不仅关乎出行方式的颠覆,更将重构能源、通信、城市管理的底层逻辑。

对于投资者而言,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心与洞察力的马拉松——既要紧盯整车龙头,也要挖掘产业链各环节上的隐形冠军,更需警惕技术路线突变带来的风险。或许正如智能驾驶在车辆调度中展现出的“全局智慧”: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才是穿越周期的终极法则。




往期推荐

1

科技板块爆发,一文读懂新质生产力投资价值

2

电动智能化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崛起

3

金价屡创新高,还能否上车?我问了DeepSeek

4

小哪吒大产业:国产动画的百亿野心与未来

风险提示: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文中所列举的样本、个券/股(如有)仅为方便展示之用,不表明对相关标的投资价值或一定盈利的保证,观点具有时效性,可能随市场环境变化产生调整,不构成对任何信息受众群体的任何相关的投资建议与预测。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