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俊国:当你索取时,没有人欠你的;当你奉献时,人人都会帮你

田俊国讲坛  · 培训  · 5 天前

正文

世界,有人索取,有人奉献,越索取越匮乏,越奉献越丰盈。

索取者看似占尽先机,实则陷入贫瘠的循环;奉献者看似付出良多,却在无形中成为系统的“债权人”。这种规律如同引力般无声地支配着人类社会的运转。

索取的本质是能量的单向流动。当一个人只关注“我能从他人、组织或系统中得到什么”时,他的行为会逐渐压缩自己的存在边界。就像一片被过度开垦的土地,表面看似收获颇丰,实则透支了未来的生命力。

奉献则是一种能量的双向共振。当个体主动为系统注入价值时,系统会通过无形的方式回馈他更高级的养分。这种养分可能是机会、资源,或是超越物质的精神能量。 

这种规律在历史上反复验证。从家族系统的传承到商业组织的迭代,那些愿意为更大系统承担责任的人,往往成为系统能量的“优先受益人”。


索取与奉献背后的价值观分野。

两种行为模式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角力。

索取者的底层逻辑是“分离思维”:他们将自我与系统割裂,将他人视为资源攫取的对象。这种思维往往伴随着三个认知陷阱:

零和博弈观:认为世界是存量争夺的战场,他人所得即自己所失  

即时兑现欲:追求短期可见的回报,忽视长期价值积累  

受害者心态:将不如意归咎于系统不公,陷入抱怨的恶性循环  

而奉献者的核心信念是“共生思维”:他们将自己视为系统的一部分,理解到真正的成长源于与更大存在的共振。这种思维包含三个觉醒:

系统因果律:意识到所有行为都会通过系统产生涟漪效应  

能量守恒观:相信付出终将以某种形式回流,不执着于即刻兑现  

主体责任感:将“我能为世界贡献什么”置于“世界能给我什么”之上  

这两种价值观的分野,本质上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定义。

索取者活在“我vs世界”的对立中,奉献者则活在“我即世界”的融合里。


奉献的三重境界。

奉献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换取回报,而在于它让人突破有限生命的桎梏,触摸到存在的更高维度。

功利境界:作为生存智慧的奉献

初阶奉献者将付出视为长期投资策略。他们或许尚未完全超越得失心,但已悟透“欲取先予”的智慧。这种境界的典型表现是:通过专业贡献建立行业影响力,通过利他行为积累社会资本。

存在境界:作为生命表达的奉献

中阶奉献者将付出视为自我存在的证明。他们不再计较具体回报形式,而是享受能量流动本身带来的充盈感。

超越境界:作为宇宙通道的奉献

高阶奉献者已与系统达成深度共融。就像李一诺在《臣服实验》序中写道说:“做成一件事,首先因为这是件对的事。我们只是恰巧成为完成这件事的工具。” 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奉献行为成为宇宙能量流经的管道,得失成败皆化作修行路上的风景。  


人类社会的精妙之处在于:当你在物质层面不断付出时,系统会在精神层面给予超额补偿;当你停止算计得失时,世界自会替你计算该得的因果。那些真正理解“人人都欠奉献者”真谛的人,终将发现:最大的获得,恰恰发生在忘记索取的瞬间。

当你越不执着于占有,越拥有真正的丰盛。


👇《非凡心力》从5大维度重塑丰盛自己,扫码购买👇

学习田俊国老师的课程:

【线下公开课】

(1)高能精品班:2025年5月16-18日
《领导者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一期)》
(2)构建组织赋能元能力:2025年5月-12
《业务赋能导师训练营》(火热招募中)
(点击文字,可了解详情)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