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授渔得鱼”!钟睒睒正在悄悄改变茶产业格局

大猫财经Pro  · 财经  · 4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云南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农夫山泉通过捐赠制茶厂、改进工艺、提高收购价等方式介入茶产业,帮助茶农增收,实现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和品质稳定。农夫山泉的实践体现了商业与慈善的有机统一,也促进了农民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云南茶产业的现状

云南茶产业有一体两面的困局,一方面茶叶滞销,另一方面普洱茶价格高昂。史书记载了云南茶的产地、采集方式和饮用方法,但无固定采造法。

关键观点2: 农夫山泉介入茶产业的方式

农夫山泉通过捐赠制茶厂、改进工艺、提高收购价等方式介入茶产业,包括帮助茶农实现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助力初制厂进行科技改造。

关键观点3: 农夫山泉实践的积极影响

农夫山泉的实践实现了商业与慈善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农民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实践不仅帮助茶农增收,还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年轻人的加入,实现了产业突破发展。

关键观点4: 农夫山泉未来的计划

农夫山泉计划将云南茶推向国际化,帮助中国茶正名,展示了其长远的发展视野和信心。


正文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Pro(ID:caimao_shuangquan)


图片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云南茶,早在唐代,就已经见诸于史书,对于云南茶的产地、采集方式以及饮用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云南茶是中国茶的源头之一,而茶产业对于云南来讲,更是重中之重。


但是,千百年来,云南茶产业就有一体两面的困局:


“云南的茶不愁卖”,在古代,普洱茶可以做贡品,在现代,茶价之高让不少人直呼喝不起,一饼茶拍卖甚至可以到百万之巨,炒“金融茶”可以做成产业链。


但是,在另一面,云南有720万亩茶园,茶农端则面对的是茶叶滞销困局,不仅“愁卖”,而价格便宜到不可想象。


史书也点出来了问题所在:“无采造法”。用白话讲,就是没有采收和制作的固定方法。


但现在,昔日的“银生城”,迎来一个“破局者”。


2025年3月份,无量山下的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农夫山泉的创始人钟睒睒为一座制茶厂剪彩。


在茶的故乡,农夫山泉捐赠了5座制茶厂,景东县的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它建设较早又最早投产,成为农夫山泉捐赠茶叶初制厂的一个“样板间”。


在这座初制厂中,安装的是国内最高标准的生产线,实现从“鲜叶进料-杀青-冷却-回潮-揉捻-烘干-匀堆-打包”的工业化以及全程茶叶不落地。


而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还实现了工艺的提升,“双杀青”工艺,为农夫山泉首创。


当然了,除了捐赠厂房设备之外,农夫山泉还负责硬件设施和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对初制厂的团队搭建、技术要点、生产流程和风险管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和生产培训。


不仅要云南茶具有更先进的“采造法”,而且要让茶叶初制厂,从“作坊化”逐渐具备工业茶的生产能力。


最终要实现,茶叶生产的标准化。


图片

继赣州脐橙、新疆苹果之后,云南茶是钟睒睒在扶农助农领域的又一重要实践。


钟睒睒做过17年的农民,还做过农业农村口的记者,他对农民有一种天生共情,而对于云南茶,又多了一层惋惜。


云南的农业禀赋非常好,茶叶喜阴,可以多季节生长,但是长期以来,云南的茶农往往是采春茶,而丢掉夏茶、秋茶。


为什么呢?要么价格极低,要么没人收,根本没法覆盖茶农的人工成本,采茶不如出去打工。


直到2024年,茶农们对“农夫山泉来了”有了实感,农夫山泉深入到了供应链里来。


以往,农夫山泉的茶叶采购,是通过供应商,茶农并不在这个链条上,但是2024年,农夫山泉在云南收购了6个亿的毛茶,而在今年,要加码到10个亿。


农夫山泉其实改变了两件事儿:


第一件,茶农成为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除了高标准的春茶继续收购之外,也开始收购夏茶和秋茶,并且提高收购价,原来2.8元/斤的鲜叶价格,提高到4元/斤。


这1.2元的价差,“一个制茶厂可以让农民多赚400万”。


而当地的茶农反映,仅在2024年,她家的茶叶不仅没有滞销,订单的稳定,直接让收入提升了10%,而在今年,能再提高20%-30%。


产业化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联农带农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第二件,帮助初制厂进行科技改造,依赖天气状况的晒青变成更加科学独立的烘青,传统依赖制茶师傅手感的工艺,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程序实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供应链也更加稳定。


通过科技手段,把非标准的农产品,实现在品质、口感、风味上的稳定和趋同,实现产业上的突破发展,让茶农感受到更大的产业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茶产业中去。


比如,农夫山泉在云南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均是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毕业,不少是当地走出去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考出去到走回来,为茶农们带来了更加专业的茶知识体系。


比如,机械化采茶,农药的使用,茶田的有机管理,农夫山泉与茶农在摸索中共同成长。


图片

钟睒睒一直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赣州模式”的发展中,农夫山泉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农商关系,不做单纯的收购商,而是参与到农业的研发与管理中,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生态闭环。


而在云南的茶产业中,农夫山泉依然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站在一起,从施肥方案到病虫害防治,从茶园管理到毛茶生产,都有农夫的身影,而接下来就是困扰整个茶产业的黄曲霉毒素问题。


“赣州模式”不仅在云南实现本地化,还实现了升级。


农夫山泉捐了这个制茶厂,那么这个制茶厂的茶叶,就一定全部出售给农夫山泉吗?还真不一定。


钟睒睒说,“我们是自由的”。


捐赠并没有约定义务,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双方是平等的,厂子只是打个样儿,我的标准在这儿,符合标准的,自然可以收购,如果有别的厂商能出更高的价格,也可以自由出售。


农夫山泉合作的初制厂,比如南涧茶厂、福汇茶叶,不仅向农夫山泉提供毛茶,也会产出自有品牌的茶叶,并不是非此即彼。


目的在于增收而非限制,钟睒睒并不提倡低质价格战,对于加价的接受度更高。


而供应链的稳定,还在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


茶农是自由的,但是会有一个“员工化管理”的过程,合同有约在先,只要品质没问题,各等级的茶叶都收,但是只要品质下降,比如农残超标,就有一个“秋后算账”的过程。


咋算呢?


茶叶仍然收,但去年10元/斤,今年就要降到9元/斤了,考核直接与价格挂钩了,不要小瞧这1块的价差,对收入影响很大,而品质恢复或者品质更好,接下来价格回归乃至提高收购价。


这并非恶性的价格猎杀,而是一个共赢的上升螺旋,卷品质,最终是消费端受益。


“授渔得鱼”,钟睒睒说,“农民多赚400万,比我们自己赚400万还开心”。


作为云南茶产业的破局者,也是中国茶产业的引导者,农夫山泉的产业助农实践,在钟睒睒“拍脑袋”决定后,不断自纠,不断前行。


在某种程度上,农夫山泉的产业化操作,实现了商业与慈善的有机统一。


而农夫山泉与农民,也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我们现在做的是扶贫,但是过了今天,是云南的老百姓在服务我们,云南的好山好水、绿水青山在扶持农夫山泉”。


互为需求、平等互利,也是一种商业文明。


而下一步,农夫山泉会带着云南茶走向国际化。


到欧洲去,到美国去,为中国茶正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