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写在开头
在上周,我开始整理过去一年的文章。
要是以前,会分类,然后再形成一篇类似于目录的合辑。
这一次,我想换一个形式:将文章的核心内容,以一个个观点和论据呈现。
一共整理了 30 条,共 8000 字。
是启发,是复盘,也是感受。
是我的经验,不是标准答案,但希望能成为你的参考答案。
01 建立自己的私董会。
跟一家咨询单位交流,它们分析了多家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到一个观点:厉害的公司当然要有厉害的团队,但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成功要素,那就是他们的合作单位——我们把它们称为「隐形冠军」。
这些单位了解你,并能够在紧急需求来临时马上进入角色,为你提供大量外部信息,帮你一起解决问题。
之前听到一个词,叫做「个人私董会」,说的是要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智囊团,他们不只是公司内部的同事,也有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不只是你同岗位的朋友,也有其他职能的伙伴。
当你有问题时,他们会从多方面的角度给出解决方案。
比如当你工作效率低的时候,有的人会建议你做冥想、提升专注度;有的人会给你工具、节省工作时间;有的人会帮你做性格分析、帮你找到适合的工作。
02 换个视角理解 AI 。
关于 AI ,之前我虽然也学了如何使用,但用得不多。
比如一次用它来写总结,发现出品的内容质量不高,于是就放弃了,之后也很少再打开。
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他提到一个观点:我们缺的不是使用 AI 的能力,我们缺的,可能就是指挥人的能力。
· 了解它到底擅长什么吗?
· 能分配好工作吗?
· 能说清楚验收标准吗?
· 能及时进行纠正吗?
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把自己当作一位学生,把 AI 当作老师,当老师提供的答案不对时,我就觉得「这老师不行」。
但实际上,我应该是 AI 的领导,把事情说清楚,指导它完成工作。如果它的出品不合预期,就去反馈,然后让它精进。
换个视角,做事的思路也变了。
这确实很有意思,角色认知变了,做事的思路也变了。
比如直播,如果自我定位成「赚钱的人」,那看到他人的突发提问,肯定会觉得烦躁;如果改成「练习公开表达的人」,那这就是随机应变的刻意练习。
又比如开会,如果自我定位成「参会人」,那自己发言结束,就可以偷偷玩手机,其他不用关心;如果改成「同行派出的间谍」,那他人说的好的方案、领导给的修改建议,都会记录下来,会后好好琢磨。
角色变了,心态变了,行动也会改变。
03 塑造自己的附加值。
一位前辈曾经对我说:如果所有的事情你做得都跟别人一样,那为什么企业要选择你?
他的答案是:要提供附加值。
· 你外向,就多出去打交道,带回新思路和新方法。
· 你学的是统计,那就多做数据分析,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规律。
· 你会设计,就多帮同事解决设计难题,比如一个字体、一张好图、一个版式,对你来说容易,那就帮个忙。
· 你会讲课,那就多做内部分享。
当你的价值大于工资时,你才会有底气。
04 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什么是存在感?存在感就是别人想到什么,就想到你。
比如你要找谁,通过他,一定可以找到。——这人的存在感就是「人际连接」。
比如这件事交给其他人,50% 的概率可以做成;但交给他,100% 使命必达。——这人的存在感就是「专业能力」。
存在感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替代。即使后面出现了一个可能更厉害的人,但他人还是会因为惯性,有事时还是找回原来那个人。
要提升存在感,也可以从品牌的动作中找灵感:
第一,拥有一个独特的标签;
第二,高频率宣传这个标签;
第三,借势放大这个标签。
⠀
举个例子,王老吉。
第一,独特的标签:怕上火,喝王老吉。
第二,高频率的宣传:各个渠道都铺上广告,比如公交车、电视和社交媒体。
第三,借势:冠名合作。
这么说来,如果一个人要建立能写东西的个人品牌,可以参考这套动作:
第一,独特的标签:擅长写公文。
第二,高频率的宣传:经常写,甚至通过内部分享让大家知道你能写。
第三,借势:帮大领导写材料。
05 避免被网络欺骗。
在网上,你会看到很多人在说他们在躺平和摸鱼,并分享各种小招数;有很多人在分享裸辞后的「愉快」时光,睡到自然醒、玩到腿抽筋;有很多人在说他们怎么与领导、同事斗智斗勇,最后把各种事都推掉。
我认识一些做自媒体的人,也跟他们交流过,这些主题叫做「流量密码」。他们展示这些,只是因为这些有流量。
因为在当下,如果你分享的主题是努力工作,没人喜欢看,甚至还有人会来骂你。所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毕竟,他们吃这碗饭,就要有「客户思维」。
当真,你就输了。
多说一句:那些努力劝人躺平的人,何尝不是另一种躺不平?
06 少挑刺。
看一场演讲,对方有一个引用错误,这证明他不行;听一个汇报,对方的表达能力欠佳,这证明他不行;看一篇文章,有一个错别字,这证明他不行。
即使没有这些错误,也可以找到其他的突破口:他丑,他目的不纯,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人说他很苛刻。
挑刺确实很爽,因为我发现了他的错误,这证明在某个方面我比他厉害。而且,这很容易,毕竟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人。只要他敢表达,就一定有破绽。
但是,一旦进入到挑刺的习惯里,便没有人能进入自己的「法眼」。人也会关上门,他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固步自封,停步不前。
于是,挑刺的人开始怀才不遇,为什么别人可以,你不可以?
但当别人用挑刺的眼光看他时,他也是一只刺猬。
07 进入高要求的圈子。
以前参加一个活动,一位分享嘉宾会写好逐字稿,还会提前排练表达和走位,保证音乐的节奏、自己的手势、以及表达的语气都能统一。
我说,你真厉害。
她说,她认识的大多数人都这样。
有人说我对出品要求比较高,每一个跟设计相关的内容(比如 PPT、海报)都要做各种打磨。但本质原因是,我认识太多设计师的朋友,如果丑陋的内容发出来,会被耻笑。
每个圈子都有每个圈子的标准。
08 从提问的内容看一个人的水平。
最底层:大问题。
比如「如何赚钱」「如何找到职业方向」「如何做好职业转型」,大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情况。
中间层:乱逻辑。
比如:你好啊,我最近有个问题,想了很久,但总觉得要找个人倾诉,因为你在这方面有一些积累,所以我找你来倾诉一下。我最近跟领导闹了矛盾,他让我写一个材料,他这人吧,特别在乎细节,平时有一个标点错误都会指出来,真的是让人心累,你说这种领导怎么打交道。真烦。这个材料我也是第一次写,肯定很难写好,但我也加了两天的班,最后写好了,虽然比之前说的晚了一天,但我真的很努力了,他还不满意,说我能力不行,这也太过分了,好委屈。你也经常写材料,有没有好的素材,如果有的话,可不可以全部给我一份?
请问,这段话里他有几个诉求?
高手层:点到即止。
比如:你好啊,明天要交一份报告,时间紧,可否发我一份之前的作参考?
① 报告1000字左右;
② 主题是项目总结;
③ 向部门负责人提交。
09 面对不确定性,核心就是找到力所能及的动作。
2018 年我转岗到人力,做培训管理工作。
刚开始做项目时,我特别慌:
· 万一老师迟到了怎么办?
· 主持时忘词了怎么办?
· 把领导的职位念错了怎么办?
· 结营视频如果没做出来怎么办?
⠀……
总之,各种问题在像电视剧中的反面角色一样跳出来,张牙舞爪,朝我奔来。
焦虑的时候,我就把每个问题写下来,然后补上一个个解决方案:
· 万一老师迟到了怎么办?每组选一个同学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 主持时忘词了怎么办?写好逐字稿,直接照着念。
· 把领导的职位念错了怎么办?用「不好意思,今天太激动了」圆回去。
· 结营视频如果没做出来怎么办?就直接口头回顾这几天经历了什么,提前准备好一些特别的数据、画面。
这些都是底线方案,不完美,但至少都是我能做的弥补动作。
10 建立自己的选项库。
我参加过一场特别的「沙盘课」。
在那个沙盘课里,老师给出了 30 个管理挑战,学员做选择题,然后老师手上有个表单,会算出每个答案带来的影响(比如谁会对你不满、谁会对你认可)。
每个挑战都没有绝对的答案,比如:
刚到一个比较糟糕的团队时,你决定怎么做?
· 建立关系。和下属一对一交流。
· 和上一任交流。听取他的建议。
· 静观其变。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然后再做决策。
结束后,有一位学员说:这门课最大的价值,不在于选对还是选错,而是,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原来有这么多选项。
有选项就不容易慌,这个不行就下一个。
11 围绕结果来做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重点不是方法,而是结果。
如果一开始不知道目标长什么样,无论工具和方法多好,结果就只能是南辕北辙。
比如要写一份述职报告,还不清楚要求(多少字、需要写哪些内容、需要强调什么)就开始码字,无论多么有效率,最后的结果也很难达标。
毕竟,大多数加上「管理」的词都指向过程,过程服务于目标。
所以,当接手一个新任务时,问两个问题:
· 成功时的样子是什么?
· 带着两个参考问领导,是这个方向吗?
12 从竞聘视角来做新年规划。
如果下周要参加竞聘,你要写一份简历,哪些经历可以「入选」。肯定不是开了多少会、打印了多少材料,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当你从竞聘视角来思考新年规划,你就会去关注「重要不紧急的事」和「难而正确的事」。
这不是说日常的琐事就不用做了,而是要关注一些真正能展示业绩、锻炼能力的事,比如学习一门新技能、完成一个大项目。
13 学习新技能的方法:新建文件夹。
我有一个学习新技能的方法:
· 新建一个文件夹(或笔记本)。
· 每天下班后往里面丢点东西。
· 久而久之,里面的内容开始有了重复,那就意味着这件事逐渐「饱和」。
⠀
比如 2024 年要学习 AI 技能:
· 新建一个学习笔记本。
· 今天在小红书里看到一个技巧,丢进去;明天听了一门课,把笔记放进去;后天用 AI 写了一个报告还不错,把提问内容放进去……
· 一年时间,这个笔记本就成了自己的 AI 工具箱。
不要强求自己一开始就建立体系。知识的积累必然会经历这个过程:先混乱,再结构。
14 给自己一些弹性时间。
如果你把自己逼到每天无时无刻工作,结果要么注意力不集中,要么身体垮掉。
这还有个问题:你无法思考。
你成为了一个救火队员。虽然这会让你有成就感,但却很难有更深维度提升。
给自己一些弹性时间,比如:
· 每周锻炼两次;
· 每天冥想一次;
· 每周有一件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 工作间隙借接水的机会走动五分钟;
· 长会中途借上厕所的机会喘息一下;
· 每周留出半天,不做其他事,放慢节奏,单纯休息。
机器需要保养,人则需要休养。
15 学会购买代练服务。
游戏圈有个服务,叫做代练。这说的是,你没有时间,就请别人帮你玩游戏、获得高级武器。
工作也类似,你可以外包一些工作内容。比如:
· 结识一位前辈,有难题时向他请教,快速找到破局思路。
· 在淘宝上购买设计服务,而不是自己花时间做丑海报。
· 进入一些高质量社群(一般付费效果更好),里面有大量的参考答案。
· 购买一个电子书年度会员,遇到挑战时,搜索书里给出的思路。
这背后有个底层逻辑:我们经历的大多数事,都不是新鲜事,别人那总有答案。
16 桌上放一本便签就够了。
如果你看很多讲时间管理的文章,他们会给出非常体系的建议,比如要围绕多少个维度、完成多少类事项。大有启发,然后保存,之后难以实践。
我们喜欢「系统性」三个字,看起来完备、高级,但用起来坚持不了三天。
它们不如:
· 在工作台上放一本便签,每天上班时写下重要的任务。
· 或者每天给自己发一条微信,写下重要的任务。
⠀
当一件事启动成本低时,你就更愿意坚持下去。
17 试试粗暴的文件管理法。
每年我们都会积累各种各样的文件,如果不整理,来年就会一团乱麻。但花时间去整理时,又特别辛苦,还没开始就想放弃。
怎么整理更快捷?
我的方法简单粗暴:
· 新建一个文件夹:比如 2024 年。
· 再在里面「按主题」新建文件夹,记得一定要加序号,比如:1-学习资料,2-公司会议,3-XX 培训。
· 接下来将对应的文件都丢进去。
· 有的不知道放哪里,就直接放入:0-其他。
· 备份。可以是备份到硬盘,如果不涉密,也可以备份到网盘。
· 如果有过程稿的文件,记得找到最终版,在文件名前加一个词:「定稿」。
⠀
这样,以后突然要找某份文件时,就能通过年份和主题,快速定位。
18 给重要的人发祝福。
每年除夕和大年初一,都会收到很多信息,千篇一律的模板,堆满了微信对话框。
但如果是单独的祝福,简单到只是加上姓名,就会不一样。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对老师送上祝福,对帮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很轻,但很特别。
在这个所有人把所有人当人脉的时候,你只是借个机会,送上远道而来的欢喜。
19 要突出,就要付出。
在任何地方,要想出类拔萃,就要比周围的人付出更多。要么是前期付出更多,锻炼了能力,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要么是当下付出更多,让领导看见你的态度和成长性,便会拿到更多机会。
比如一个朋友公文写作特别厉害,我去咨询她秘诀,她的答案也很简单:坚持三四年,每天看《新闻联播》,并做笔记。
我理解她为什么愿意讲出自己的绝招,即使我知道了,也很难做到。
这就是竞争力:别人一年半载赶不上的差距。
20 先行动,再准备好。
要从 0 到 1 做一份设计,有的人想的是先学习设计的基础理论,然后再掌握软件操作,胸有成竹时再行动。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可能学到一半的时候,你已经有点不耐烦,甚至因为对某个概念不理解而半途而废。
所以,更好的方法是,先在抖音或小红书上了解用什么软件,如何快速操作,然后马上就开干。可能觉得不好,再去找好的案例参考;可能觉得软件某个功能不会,再去找技巧。最后,也学会了,也做到了。
大致可以启动了,就可以开始了。
21 在有效率的地方工作。
现在有类服务叫做「付费自习室」:你花钱,就能在里面学习。
你肯定会说,这是智商税,在哪学习都差不多。但其实,环境会改变我们的状态。
比如我以前考研时,会去学校里的考研自习室。进入的那一刻,就有了动力,因为空气中都有一股狠劲的味道。而如果在宿舍,看着看着就容易倒下睡着。
所以,重塑环境,可以释放更大的生产力。
三个相关的小建议:
· 在家工作和学习,最好有个独立的空间。
· 保持工位的整洁,让你每天一坐下就可以马上开工。
· 保持电脑桌面的整洁,否则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件夹,人就会烦乱。
22 工作结束后,做个复盘。
优秀的人怎么工作?分享一篇对我影响很大的文章,叫做《九段秘书工作法》。
你也可以对照,自己属于哪一段。
假设你是总经理的秘书,当你要准备一场会议时,你会怎么做?
一段秘书:发通知。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发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做跟进。发通知之后,再打电话确认参会,保证每个人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重检查。通知到人后,第二天在会提前 30 分钟再次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若有人临时有事,立即汇报给总经理。
四段秘书:勤准备。做完以上几步后,测试投影、电脑等工具有无问题。
五段秘书:细准备。完成以上几步后,还会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经理的议题是什么?然后在征得同意后,给与会者发过去相关资料,供他们参考。
六段秘书:做记录。在五段秘书基础上,还会在会议过程中做好会议记录。
七段秘书: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是否发给与会人员,或者其他同事。
八段秘书: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总经理。
九段秘书: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模式。
可以看到,最厉害的人,工作结束不意味着止步,还会进行复盘,梳理流程,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23 道歉后加上行动方案。
做错了一件事,怎么道歉最合适?常见的答案是:
对不起,我做错了。
不过,无论你表现得多么真诚,他人的感受大多也只会停留在:摇摇头,算了。
厉害的人则会加一句行动方案:
对不起,我做错了。接下来我准备做三件事,第一……第二……第三……
只要行动听起来靠谱,这个道歉就会让人放心:你会把坑填好。
职场不是学校,职场是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所以行动是最好的答案。
24 职场沟通用清单。
职场沟通与朋友对话存在大的差异。
朋友对话更讲究情绪价值。比如对方发来一张自拍,你语音赞美两句,对方再回复两句,之后再交换一个表情,其乐融融。
职场沟通更讲究快狠准。比如给对方发信息,就不太适合语音,因为他人还要听一遍、再梳理一下,甚至还要再跟你确认一遍。本来很简单的事,反而变得复杂。
职场沟通最好用的方法是「清单式表达」。
例如:
领导,申请明天去听课哈:
1.王 X(上午):《激发团队当责,实现关键目标》
2.周 X(下午):《跳出七个陷阱,提升管理效能》
3.地点:中州交易中心
4.课程特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的儿子研发的课程,提升个人和组织效能。
25 先提交一份初稿。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某人项目遇到挑战,没有第一时间跟领导汇报。为什么?两个原因,其一是他看到领导忙,怕打扰领导;其二是领导当天心情不好,怕被骂。
结果挑战升级,最后给领导汇报时,已经无可挽回。
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汇报永远是必选项。
领导布置工作后,最好马上做出成绩。
马上做出来,领导也知道你时间有限,对质量的容忍度就会低一点;但如果你已经花了两周时间,做出来的还是很粗糙,那他就会质疑你的能力。
对于管理者,第一时间反馈也很重要。
这两年采访过很多朋友,发现他们工作积极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动做了某件事,领导看见后没有正向反馈,也就灰心了:做好做差一个样。
所以,及时反馈,可以让好动作成为好习惯;反之,则会让好动作消失。
26 坚持问题导向,而非工具导向。
我本科学的是统计。⼤学期间和室友参加⼀个⽐赛,为了显得⾼端,我们⽤了很多看起来⽐较⾼深的统计⽅法。在答辩时,⽼师听完我们的汇报后,脸上写满了遗憾。
她说道:你们这个结论,其实用⼀个「⽅差分析」就能解决,为什么要折腾这些看似⾼级的⼯具?
我们没有⾛到决赛。
这位评委之后成为了后来的课程⽼师。在她上课时,不断地跟我们强调:统计是技术,不是专业,你们⼀定要找到⾃⼰的「专业」。
她的核⼼观点是:只有有了问题导向,才不会⼯具导向。
这直接决定了⾃⼰之后对很多事的判断。
⽐如参加活动,有的嘉宾 PPT 做得不好看。朋友会跟我吐槽,说你看好丑啊。
但是,对于这场活动⽽⾔,重要的不是 PPT,⽽是他的观点。评价好坏的最终要点,是他能不能表达清楚,传递深刻。
之前接触了⼀位⽼师,现场就给了⼤家三张纸。他没有⽤ PPT,就直接讲了⼀天。听完后,所有⼈都感觉醍醐灌顶。
所以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解决问题。
27 主动申请做一些自己能主导的事。
朋友调研了自己公司的员工晋升情况,他发现:那些资质好、能力强的员工,早期发展不错,但后期就乏力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员工肯定会受到领导青睐,领导也会带着他们做重要的工作:给出具体的指令,员工快速落地执行,更好的绩效自然接踵而至。同时,如果有新机会来了,领导也不愿意放手,毕竟好员工肯定自己要留着。
对比之下,有一些被「打入冷宫」的员工,做的事情领导不关注,也就只能自己去策划、去落地。当轮岗的机会来的时候,领导也更愿意放手。
几年之后,早期资质好的员工只会做执行,而那些资质一般的员工则因为经常做决策、有多业务(平台)经验,反而成长更迅速。
所以,一定要主动申请做一些自己能主导的事。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你才能全方位锻炼自己。
28 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
无论读书时还是工作后,在我们身边,总会有这么几个人,他们擅长指点江山,对任何事情都会点评几下;与此同时,当问到具体该怎么办时,他们又熄火了。
不只如此,他们还经常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痛恨没有遇到伯乐。
但问题是:有可能,他们并不是千里马。
感觉⾃⼰厉害与真正厉害是有差距的,差距有三层:
第⼀层是自我感觉与实际的差距。我们容易被⾃⼰感动,总觉得做出的⼀点成绩就很了不起,但其实很可能这只是一件普通差事。
第⼆层是自我感觉与同伴感觉的差距。可能在同伴看来,你的成绩大概率来自于外部环境,而非本身努力。
第三层是自我感觉与领导感觉的差距。可能在领导看来,你做的事都算不上部门的核心工作。
29 「多此一举」很有必要。
在⼯作中,我们经常会产⽣⼀些想法,它们有个共同点叫「应该是」。⽐如:
但是,正是这些模棱两可的「应该是」,让我们⼀不⼩⼼就触雷:· 他不知道,结果因为「没通知到位」,错过了会议。· 他的语⽓是探讨而非确认,结果你理解错了,南辕北辙。⠀
很多时候,即使觉得多此⼀举,该汇报还是要汇报。保持信息对称,才能稳固信任。
30 远离消耗你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安慰她,说那就更要努⼒、出⼈头地。· 看到别⼈买了参考书,⽽⾃⼰没钱,会把烦恼归因于家庭。无论你心情有多好,只要跟她聊上两句,都会感觉心里堵得慌。到后来,⼤家吃饭的时候,都逐渐远离了她——于是,心情转晴。每天都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为你消耗自己的情绪?
这是曹将公众号第「 1327 」篇原创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