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下周六,我们相约杭州,春行钱塘
。
活动时间:4月12日(周六)
活动地点:杭州光剧场3F峰剧场
参加现场:识别文末二维码或点
击“阅读原文”
演讲顺序和结束时间以现场为准。
………………………………………………
本场讲者
01.
「素人之乱」5号店店主、《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册》作者
松本哉成长在日本经济的黄金年代,大学毕业时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就业困难,工作日趋不稳定,在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中度过了青年时期。像他这样生于1970-1984年的人被称为
“就业冰河期的一代”
“失落的一代”,有人因此陷入困苦,有人去做反贫困和临工运动,也有人搞起亚文化和替代性空间。
松本哉也是其中一员。一边做各种斗争,比如聚众在街头喝酒、煮火锅、搞狂欢式的游行,一边在东京西部一个叫高円寺的地方创造各种
迷之空间
,包括一家二手商店和一家每日轮换店长、勉强不亏本但也赚不到钱的酒吧。
今年他51岁,看起来不靠谱的店铺也开到第20年。在本该最保守的年纪,他做着完全相反的、意味不明的、毫无用处的事。
做这种事的如果是年轻人,大家可能会觉得“年轻就是任性”;如果是老年人,大家又会想“他只不过是想在入土前做点喜欢的事”。但要是四五十岁、正值壮年的人也这么干,就会给这个金钱和效率至上的社会一个大震惊。
松本哉开始搞事情的三十年后,中国出现了
“躺平”
,而“隐居”“FIRE”“上岸”“啃老”“重启人生”“人生是/不是旷野”也先后或同时流行。这些词指向相似或相反,但似乎每一个都透着似是而非的希望与绝望。如果拿松本哉对标“躺平”,他应该是“躺平”光谱中最有锋芒的那一种:拒绝走社会规定的路,需要一种超越个人主义的联结。这种联结不必很大,但却可以很持久。
* 本演讲为日语演讲,现场有中文翻译
02.
观鸟爱好者、听音辨鸟达人
观鸟之后,世界像多了一个维度似的。
和很多人一样,麻杰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开始观鸟的。虽然生长在北京,但直到那时他才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热情去到北京的各个公园和景点,解锁这个城市的另一面。
观鸟不久,麻杰夫便对鸟类的叫声产生了兴趣,开始琢磨怎么
听音辨鸟
。几年下来,他已经可以通过声音辨别大约100种北京常见的鸟类。他发现自己熟悉的这个世界中其实藏着另一个世界。
比如常听到但没留意的“咕咕咕~”原来是珠颈斑鸠;北京的白头鹎爱唱“遵守纪律”;擅长模仿的乌鸫会发出猫叫、狗叫、电话铃声、电动车警报,可以想象它都经历了什么;再过几天,从南方飞来的黄腰柳莺就会占领北京的行道树,这种无敌可爱的小鸟唱的是成龙打醉拳一样的歌……
如果说观鸟是打开了世界的另一个图层,听鸟则给这个图层又添了一个维度。在平凡如自家小区的地方,只要推开窗户,也能别有一番天地。
………………………………
………………
03.
当所有人都鼓吹一个英雄式的励志故事时,痛苦就不被重视,甚至仿佛不曾存在过。
“我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过去十年,秦潇越扛着摄像机穿梭在不同的人生故事里,试图汲取力量和勇气,解答自己的人生困惑,却被迫重新思考“理想”的意义。
她曾经笃信,不论身在怎样的处境下,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
理想生活
的向往,这样的向往会引领着人脚踏实地地向前走。但房君睿的出现,击溃了她的信念。断断续续跟拍了他四五年,这个梦想做文物修复师的青年仍旧被困在自己的“巢穴”里,生活没有任何变化。一直到拍摄结束,想象中的励志情节也并未发生。
秦潇越这才发现,在
真实的生活
里,现实是一堵又一堵的高墙,即使怀抱理想,也可能会被困在原地,失去继续向前的力气。
在新的创作中,她不再鼓吹理想的力量,只想呈现更丰富的生命状态。
通过观察和记录重建对于世界的切身感知,持续做一些微小而具体的事情。
你印象里的胡同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胡同居民怎么晾衣服,在哪里养花,临街住户如何防止路人偷窥吗?你也许不知道,寸土寸金的胡同里,鸽子住进了让人羡慕的豪宅,流浪猫肥润自在,这话可千万别让住宅小区里的猫听见了。
2019年,从外企辞职后,鲁雯泋与朋友一起在北京的胡同里开了一家建筑工作室。在走出办公室、穿过大街小巷时,她发现了摊开在公共空间里的
野生设计
:空调外挂、缝中停车位、能屈能伸的雨棚……比起标准化的设计方案,这些未经规训的芜杂生态表达了更加真实立体的使用需求。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胡同居民在局促的空间里寻求开拓,也与街道一同维系着价廉但高效、粗野而有序的生长。凭着建筑设计的专业嗅觉和分析图的解剖术,她识别出材料与构造、节点和连接处所透露的曲折心思。那些叫人不敢轻慢的日常,原来就藏在街角、门前和窗边。
2024年,工作室所在的整条胡同都被“腾退”,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离北京,但鲁雯
泋的野生设计收集工作仍在继续。在记忆得到彻底的更新改造以前,她还想再多走几条胡同。
听完这场演讲,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北京超无聊」,你觉得呢?
民间历史写作推动者,
主持港中大「民间历史档案库」
很久之前,熊景明就在想找一件退休后可以一直做下去的事,最后她选择了收集和推动民间历史写作。2007年,熊景明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退休,开始写下
长辈的故事
,写完了父母,接着写从曾祖父到众位姨妈、干爹……好像是“请君入瓮”。
熊家可谓云南的名门望族,曾祖父熊廷权是晚清进士、民国初年的丽江知府,曾进藏协同平叛;祖父熊光琦担任过
云南
六县的县长,推动地方发展。外公苏涤新则是云南第一代留日学生,回国后助力教育革新。
除了这些“大人物”,还有更多平凡的长辈:四姑奶奶在指腹为婚的丈夫去世之后,北上读书,后留学斯坦福大学;大姑姑爱上了国民党员,两党斗争延烧进家庭;还有在提笔之前就清楚地知道必须要写的人——妈妈苏尔端。虽然因病卧床十八载,但妈妈的病榻有着魔术般的力量,令家人、亲友都乐意来向她述说心事,她像一个“箍桶索”维系着小家庭、大家族。
熊景明希望有更多人拿起笔,做这件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事。「世间无人能代替你写下对往事的回忆,记下先辈的人生故事。」
刘汶蓉
在自由主义市场化发展下,全世界都在面临青年危机的延长,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代际关系的紧密。
“妈宝”“全职儿女”“不婚不育保平安”等等,年轻人们或主动或被动贴上的标签越来越多。流行的话语,某种程度上也遮蔽了真实的生活。青年人到底在面对着怎样的生活?
家庭
在他们的生活中又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刘汶蓉从不认为年轻人在各项人生选择上的状态是消极被动的。她的研究发现,无论是
代际关系
的处理,还是婚恋与否的抉择,年轻人除了情感维度的衡量,还会进行理性的计算。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年轻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稳定性,中国的家庭主义传统也使得他们缺少除了家庭以外的社会正式支持资源,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真正的“避风港”。与之相对的,婚姻成为一项风险投资,他们谨慎地计算着成本和可能的回报,不敢轻易投身其中。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仍旧紧密的代际纽带影响着青年生活的不同侧面。随着研究的展开,刘汶蓉也开始好奇,青年人的婚恋趋势又将给中国的代际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
中国有1700万视障者,需要靠盲杖出门的有几百万,但大部分视障者无法独立出行。他们能在自己熟悉的小环境中独自行走,也不需要盲杖;但无法在开放、陌生的环境里行走,不得不完全依赖他人的引领。无法独立出行,严重影响
视障群体
的生活质量、社交圈子、教育水平和工作机会。
作为一位完全失明、却能自如行走的盲人,杨青风认为,比起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更大的障碍来自观念。家长、学校、社会的过度保护虽然出自善意,却让视障者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2018年,杨青风和同事们创办了“金盲杖”沉浸式
独立出行训练营
,让视障导师带领视障营员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探索。从如何使用盲杖、借助非视觉的路标和线索、过马路,到用导航、乘坐公交地铁,以及如何有效求助,帮助视障者迈出独立出行第一步。
视障者不能等无障碍设施完善了才出门,就像不能因为空气不好就不呼吸。改进设施的同时,社会观念也需要更新。有时视障者好不容易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家门,“怎么自己出来了?太危险了,以后还是得找个人一起”又把他们重新推了回去,问“需不需要帮忙”才是支持和促进。
………………………………
………………
只要还有人愿意卡在这条缝隙里,带着不确定性满怀热忱地开展生活,就永远有“鼓楼”。
詹涵淇在22
岁的时候,第一次感觉自己的人生卡住了,既无法退回学校,也不想提早步入成人世界。后来,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她,她觉得自己是“卡住的一代”。
她来到北京,在
鼓楼
住了下来。鼓楼不是一座楼,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的精神范畴。第一次去,
詹涵淇
就看到两个穿着击剑服的人在马路上击剑,一个长发男子骑着马走过,要去旁边的小酒馆演出。一系列超现实的奇观令她着迷。
这里年轻人的面貌似乎不同寻常,没有任何行为框架,却拥有无限跳脱世俗的想象力。而鼓楼就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缝隙,杂草般地生长出了这些活法。卡住的年轻人们在这里相聚,卡出了乐队、酒吧,卡出了艺术,卡出了
乌托邦和黄金时代
。
如今
詹涵淇
已在鼓楼生活了十年。随着胡同的整顿,空间在消失,人们在离开。余响之中,她和朋友决定拍一部电影,就是《东四十条》。
▲ 《东四十条》剧照
很难说清楚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它更多的是一种鼓楼般的精神气质,并且试图告诉其他在这个时代卡住的人们,打结的人生也许可以有另一种解法。
有时细腻温柔,有时理性尖锐,想要通过漫画创作来理解生活、反抗庸常。
陆冉创作了一个事事偏要反着来
的人:
倒着走路、喝咖啡睡着、工作永远停留在第一步——也就是拖延。
陪伴小反的是两个好朋友,情绪稳定的老好人大黑和冷漠刻薄的毒舌雪人。
三位主人公仿佛在上演三种生活,欢迎对号入座。
现在,这本日常生活之书《相反的人》已由一席策划出版,即将作为一席书架001号图书与大家见面。
我们请陆冉返场来聊聊她和这些相反的朋友们。
2.
或
进入一席公众号的菜单,点击「用户服务-最新现场」;
活动当天换票时,可在一席App「我的-订单」或一席公众号「用户服务-我的门票」查看入场券。
由于本次场地较小,座位不分区,按当天现场排队先后顺序在换票台领取座位票;
请不要携带食物及有色饮料入场,如有携带需寄存在场外;
如有咨询,请联系客服微信:yixixiaobian
4月12日 12:0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