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可痛苦,不要麻木”,20年前那个最前卫的农村妇女刘小样,如今怎样了?

彬彬有理  · 女性私密  · 4 周前

正文

以下文章来源于英华兰DrBing ,作者Bing


看新闻了吗?皮衣黄刚把研发中心放越南了🇻🇳 越南可是这两年的投资界宠儿,那么,越南真有机会吗?越南值得去玩耍吗?

这周三晚直播,彬彬姐跟闺蜜maggie 姐越南连线☎️一探究竟(有maggie 姐家的圣诞饰品给大家做福利呦🎄

点击预约 🔗链接真大咖👇

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这些年来,有个底层普通农村大姐,虽然从来没在互联网上活跃过,却一直被人深深惦记。


每个人看到她,都会生出不同的情绪。


有的人嘲讽,有的人疑惑,有的人被震撼,还有的人仿佛看到了自己。


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打探她的下落。


她渴望走出农村,但至今还是没能走出去。


她就是22年前,出现在《半边天》上的刘小样。



让我们把时间穿越回2001年的那个深秋。


那年,央视《半边天》栏目组从一麻袋的观众来信里发现了一封与众不同的信。


这信是一个叫刘小样的农村妇女写的:

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


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西安。


不可以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


这里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要打破它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整个《半边天》节目组被都震撼了。


写信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快,他们又收到了她的第二封信,里面描述了自己生活的地方:

夏有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


可是我就是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当时《半边天》这档栏目主要聚焦的都是一些都市女性,很少有农村女性的声音,而且是这样深刻、清醒甚至有点绝望的声音。


他们完全不相信,如此有思想的文字会出自一个农村大姐之手。


于是那年冬天,主持人张越带着一班人马来到陕西咸阳,准备深挖这个农妇背后的故事。




但听说央视节目组已经住进县城招待所的刘小样,被吓坏了。


她一退再退,一逃再逃。


最早给《半边天》写信,她只是因为太孤独,想找人说说话。


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竟然真的会被采访!

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个异类。


在农村,心思不放在家里,整天想入非非,这不是好女人该干的事。


没办法,为了取得她的信任,张越只好跟她同吃同住。


可刘小样始终紧张,一面对镜头就说不出话。



耗了几天,节目组也没拍到任何满意的素材。


一群失望的人准备打道回府,临走时,张越礼节性地和她闲聊,放松下来的刘小样终于开始袒露心声:

人人都认为农民,特别是女人,不需要有思想。


她就做饭,她就洗衣服,她就看孩子,她就做家务,她就干地里活。然后她就去逛逛,她就这些,你说做这些要有什么思想,她不需要有思想......

停顿片刻后,她哽咽着说:

我不接受这样。



“那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我就很满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就很好了。


我不满足这些的,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要知识,我想看书,我想看电视,从电视上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因为我不能出去。

人向往的时候,眼睛里会有光泽。


我就怕我失去那些激情,怕我失去那些感动,所以我不停地需要更多的知识,需要知道更多的事情。


闭内心已久刘小样就像干涸已久的河床突然间迎来了奔腾的水流,金句一句又一句地流淌出来。


她的表达不仅震撼了张越,更是震撼了电视机前的无数个“刘小样”。


这期节目在2002年3月播出,成为《半边天》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一期节目,至今二十多年,余震仍未消散。


其实看刘小样的人生,我们会发现她就是千千万万农村妇女中最普通的那个。


1968年她出生于陕西农村,15岁那年就辍学了,被家里安排去照看果园。


23岁那年,她在父母的包办婚姻中嫁给了现在的老公。


她说,农村女人有两条命,第一条命属于娘家,第二条命属于婆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幸运的是,尽管这老公是开盲盒开来的,但正合刘小样心意。



因为对方爷爷曾经当过私塾老师,家里门楣上写着四个大字:“耕读传家”。


她觉得自己书没念成,起码还找了一个读书人家,也算心满意足了。




她老公勤劳肯干、踏实忠厚,早年还在青海做过生意,是村里最早一批盖小楼买彩电的人家。


当时的农村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并没有多少农活,一年最多忙两个月。



在同村人看来,刘小样的日子应该人人羡慕——


一双儿女,有点积蓄,不忙不累,简直是一个农民的巅峰!


但她却说:“我烦就烦过一样的日子。”




农村的生活很平静,但没有任何起伏波澜。


生活似乎是只有做饭:


“一天三顿,永远在和面、擀面和煮面,唯一能变的只有面的形状。”



因为太向往远方,她甚至怨恨起了家门口的铁路。


铁路代表的是和外面世界的链接,它要是再远一点,或者再近一点,她都能够平静一些。


可是它就是那么不远不近整日整日地轰轰隆隆在人心口晃荡,叫人不得安宁。



其实结婚后的第一年,老公带她去逛过一次西安。


看到街上时髦的漂亮女人、琳琅满目的商品、说着流利普通话的路人,她不觉得新鲜和满足:

我老羡慕人家,她走路的姿势那么优雅啊,她的衣服那么合体啊。


那一刻的她,感觉到的是深深的孤独。


因为这所有都和她没有一丝关系,她也不属于这个世界。



在节目中,她痛苦地清醒着,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在农村,妇女的天命就是洗衣做饭带娃侍奉老人, 不能有自我意识。 


可她又难以压抑内心对“外面那个世界”的渴望和躁动。



于是,她找到了自己的抗争方式。


比如抄古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比如看电视—— 把《读书时间》和《半边天》当做书来一字一句地读。



比如听广播——在收音机里听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学普通话。


再比如穿鲜艳的大红色衣服——红色代表生命力,她希望活得鲜艳、热烈,农村人太靠近泥土,还穿土色,就太土了。



而抗争中最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和《半边天》节目组写了那封自白信。


张越和她说:你的不满足其实已经是一种进步,你感觉到了吗?


她又坚定地说:


“所以我虽然痛苦,但我不悲伤。痛苦只是一种蜕变,生活就是要不停地蜕变,它才能前进,才能有力量。




那期《半边天》播出之后,很多人表示冲击力太大了。


四处都是打听刘小样的,连县里的领导也慕名前来慰问。


但冲击最大的,肯定是刘小样自己。


还记得张越从她家离开的时候,她突然抱住张越痛哭了十几分钟:

你们忽然就来了,忽然就走了,就像一场梦一样。


你们走了,我就又一个人了。


潜藏在心底对自由和更丰富精神世界的追求,让她抓住机会向精神力更强位置更高的女人倾诉。她认为只有这种人能听懂她。



可那之后呢?


她一宿一宿睡不着,在想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她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归不应该这样去度‍过。


但到底该怎样度过?她其实也没有更具体的认知。


突如其来的关注也让她完全不能适应。


就像鲁迅说的:“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 


在参加完节目之后,刘小样也尝试过几次出走。



第一次,是去别人家的农田干活。


她一直羡慕有工作、有同事的人。


她在电话里和张越说,现在每天起来,拿着东西出门,骑车去别人地里干活,“有了一种早晨起来去上班的感觉。”


第二次是2005年,《半边天》栏目举办开播十周年晚会,请她当嘉宾,她受邀去了北京。



初到北京自然是兴奋的,可事后回忆那一年的北京之旅,她说自己根本就不高兴。


再次遭遇“刺激”的结果是她“更清楚自己的处境了”。


第三次,是她在县城商场做了一段时间的售货员,每个月六百块钱工资。


期间她认识了很多人,学会了做账,还学会了帮人搭配衣服。


可仅仅两年,商场就倒闭了。


第四次,她又被商场认识的同事邀请去贵州一家化妆品店打工。


她犹豫了,贵州太遥远陌生,好在她老公一直鼓励她出去看看。


刘小样的结婚照


于是2008年她第一次独自出远门。


可去了就感觉化妆品店的营销、产品和同事都“不太对劲”,于是又很快回来。 


第五次,她再次回到县城,去了一所小学当生活老师。


这次倒是很不错,因为认真负责,没多久她就成了几个生活老师里管事的那个。


那几年他们的家庭生活看上去平稳了不少,儿子和女儿都在念高中,刘小样也有了固定收入。


可两年后,儿女们都去读大学了,她空下来的心思又开始活络,筹谋着想跑去更远的地方。



一开始定的是东莞,后来又变成江苏昆山,去一家工厂食堂当厨师。


但即便已经去过这么多地方,她发现自己的孤独感还是没有消散。 


2016年,她和老公说,要去西安的心理医院看病。


她肯定自己一定是疯了。否则为什么她的心20多年来都不能平静?


在那所医院里,她找了一份后勤工作,这是她最后一次出走。


但不久之后,婆婆病倒,她主动提出回家照顾,此后再没有走出过那片土地。




经过20多年的“折腾”,刘小样反复审视自己,也清清楚楚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局限性:

有的人以为我这人思想前卫,她怎么那样考虑问题。


其实我现在才发现,我其实是一个太传统的一个人——我传统的东西根本也揪不掉,新的东西够不着,就是处于这种状态下。


随着子女结婚、生娃,如今她也渐渐放下了之前“出走”的执念。

在以前可能意识不到这个东西,但现在,家和儿女就是我的根本。主业跟副业有时候不能颠倒了。

不知道她说这番话的时候,心里还有没有不甘。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对娜拉做出了判断,一是堕落;二是回来。


刘小样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农村。


2019年春天,婆婆去世,她选择留在家里种一院子的花花草草,有月季、茉莉、海棠、郁金香、芍药、雏菊、鸡冠花、竹林。


刘小样小院里种的花


还记得那年的《半边天》上,刘小样说:


“我不要把这扇窗户关上,让它一直开着,一直开到我老。我就怕我失去那些激情,失去那些感动。”


如今,22年过去,那扇可以看到外面世界的窗,她始终没有关上。


刘小样小院里种的花


刘小样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是2021年接受《人物》的采访。


她用了“悲壮”两个字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觉得就是个悲壮的东西。悲壮的东西,它本身就有美在里头呢。”



19世纪,戏剧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向世人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主角娜拉是一个家庭主妇,结婚8年后突然意识到婚姻就是一场大骗局,自己不过是老公的玩偶。


最终,她毅然舍弃老公和三个娃,决绝跑路。


但这部剧最经典的部分是它的开放式结尾:娜拉关上门走了,后面会发生些什么?



她给世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之后,这部剧在全球流行了100多年,经久不衰,“娜拉精神”也给近代女性刻下了很深的思想印记。


看到一篇评论,说刘小样的出走是失败的,但我不这么认为。


如果超越性别、地域、阶层来看她,会发现刘小样的故事,是对 “独立人格”本质的追求。


张越分享过一个小故事。


2018年她去伦敦进修,有一天,她站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系的走廊等着上课。


突然,扑过来一个亚洲面孔的女孩,她抱着张越,大哭着说,你改变了我的一生。



女孩生在河南农村,成长中一直不受重视,虽然不甘于眼前的糟心生活,但也不知道怎么改变。


直到某一天,她在电视里看了刘小样那期节目。 

你知道你那期节目给了我多大的鼓励,刘小样给了我多大的鼓励吗?


刘小样当年说的那些,让我也想走出去,去看平原外面更广大的世界,后来我努力学习,考大学,大学毕业后进外企,又出国留学、结婚,现在在欧洲做纪录片导演……

用张越的话说:


“刘小样既是她自己,又是我们每一个人。

她是一个人,同时她也是全世界”。


我想,这就是对刘小样故事最好的续写。



- END -

每周三晚名人堂直播
点击预约 🔗链接真大咖👇

这些年一直专注于帮女性赋能的彬彬姐,临时决定给大家开个私密直播课39.9元内部私密直播三天一天讲搞爱,一天讲搞钱,一天讲搞资源。

直播在12月12-14日,每天一个半小时,一小时直播,半小时提问答疑。还买一赠二,送《女人要趁早知道的男人的真相》12节视频课➕价值50万的百亿大佬商业课内训笔记》➕《人脉链接实战营干货笔记》

直播部分话题(具体内容会更丰富,干货更多)——

第一天:搞爱方法论
亲密关系:
  • 婚姻跟恋爱有什么不同?如何规避恋爱脑?

  • 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嫁给有钱人?

  • 姐弟恋,我经营感情的方法

亲子关系:
  • 44 岁生娃之后别样的育儿观

第二天:搞钱方法论
  • 女性创业应该怎么做?

  • 30 年职业生涯链接上千大佬的经验指南

  • 怎么用 50 个人的团队服务 15 个世界 500 强

第三天:搞资源方法论
  • 一个女人创业,是应该先搞钱还是先搞资源?

  • 攒局能力的重要性

  • 怎么不花钱请到王石做代言?

  • 用什么策略请到 20 个微博达人做推广?

直接购买
(购买后小伙伴会联系您进群哈)

扫码找特助咨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