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明确逐步消除全省本科生8人间,显著降低本科生6人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人间占比。广东省新建宿舍原则上要达到本科生四人间、硕士研究生两人间、博士研究生单人间的标准规划建设……近日,山西省、广东省纷纷发布《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方案》,表示将通过新建宿舍、对现有宿舍扩建、改建的方式补齐现有的宿舍缺口。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指导意见下,可以预见国内高校将迎来新一轮的扩建潮。距离世纪初高校的大举扩建,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发霉的墙面、拥挤的走道、漏水的天花板……高校宿舍到了不得不“变新”的时刻。新建、扩建高校宿舍固然是好事,但钱从哪儿来?以及目前出生人口低迷,也将在10年后初见影响:即2035年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将逐年下降。当前的新建宿舍是否在未来会被闲置?在线抢宿舍、六人间改八人间、重回十人寝、多所高校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了4763.1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相较于2013年的3460万人,增长了36.7%。宿舍不够住的同时,部分高校的宿舍面临着年久失修、设施老化的问题。某东部省份开展公办高校学生宿舍改造提升计划中提到,重点维护更新一批校舍,涉及1980年(含)前建造的校舍约46万平方米,其中10年及以上未进行整体性维修的约29万平方米;1981~2000年间建造的校舍(约126万平方米),其中10年及以上未进行整体性维修的约74万平方米。华南农业大学近两年通过新建宿舍楼、将部分非学生宿舍改造为学生宿舍的方式,共增加床位3500余个,下一步计划通过腾挪的方式将部分教工宿舍改为学生宿舍,扩大宿舍资源。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研究生宿舍计划2025年竣工,预计能提供1500间学生宿舍,容纳6000人左右。山西大学坞城校区学生宿舍建设项目于今年8月已经通过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同意。项目总建筑面积1.8304万平方米。宿舍改建施工的同时,如何尽量减少对校内师生带来的不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部分高校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反映校内施工带来的粉尘、噪音,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和休息。上一次扩建潮的结果是:全国高校欠债一度达到2000多亿。1999年“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一宣布,高校们开始向银行贷款,支持校园建设。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等多重因素下,部分高校在几年之后陷入了还贷危机。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某985高校面临着庞大的贷款,其一年的学费收入,只够归还银行的贷款利息。有前车之鉴,本次七部门《意见》出台后,最值得关心的是:扩建宿舍的钱要从哪儿来?此次《意见》中,提到要“健全多元筹资机制”:把高校学生宿舍作为专项建设内容单列,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允许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同时发挥商业贷款的补充作用。其中,允许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重要的信号。相比银行贷款,专项债利率更低、周期更长,并且需要通过政府申请债券,因此能在面上控制总量,防范风险。据一项研究显示,2018-2021年,全国256所地方高校累计发行地方高校政府专项债475亿元。不过地方高校政府专项债,占全国专项债的比例很低,每年只占0.3%-0.5%之间。目前看来,地方高校发行专项债的空间还很大。同时,本次《意见》也提到要加强高校债务风险动态监控,指导高校科学规范借贷用贷,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确保按期还贷,避免过度举债建设,严防债务风险。广东省印发的《实施方案》在筹资渠道方面提到:通过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给予支持,同时在省级举债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可对符合条件的省属高校学生宿舍建设项目给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度支持。省属高校建设学生宿舍项目,如涉及新增银行贷款,在未来五年建设期内(2024—2028年),按照“一校一策”原则,制定整体建设方案,报高校的省级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并按程序报批后方可办理项目立项审批。相关债务由举债单位自行承担全部偿债责任,省政府不承担任何偿还或担保责任。山西省的《建设方案》同样提到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本科高校学生宿舍建设中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学生宿舍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并发挥商业贷款补充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已由2012年的3325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4763.19万人。入学人口洪峰逐步向高等教育阶段逼近。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而相较于2016年的全年出生人口为1867万人,已经下降了半数。对此,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传毅撰文表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生均住宿面积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十几年后,可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新修订生均住宿面积标准,提高住宿条件,宿舍资源供需仍然能保持相对平衡。”高校学生宿舍,是涉及到民生的重要问题。当下的宿舍短缺,和未来人口下降的矛盾;以及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未来能否有自我造血能力,来支付现在的基建投入?
要解这道难题,挑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