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客“假装探店”、商家“讨好镜头”,这尴尬怎么破?

中工网  · 商业 社交  · 1 周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因“探店”现象产生的尴尬局面。商家为了吸引客流和好评,会在消费者拍摄消费体验时提供优于平常的服务,导致消费者怀疑服务的真实性。文章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包括商家专注于提升服务品质,博主分享真实体验,平台优化推荐机制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消费者和商家因“探店”现象陷入尴尬局面。

商家为了吸引客流和好评,会在消费者拍摄消费体验时提供优于平常的服务,导致消费者怀疑服务的真实性。这种现象让各方都感到困扰。

关键观点2: 商家“讨好镜头”背后的原因。

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客流和好评,会选择通过吸引探店博主和争取平台高分的方式来推广自己。如果不花心思经营“好评”、“表演”服务,就可能难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光顾。

关键观点3: 解决困境的方法。

为了让各方回归最初的简单与纯粹,商家应专注于提升服务品质,博主应分享真实体验,平台应优化推荐机制并真实记录消费者点评。同时,消费者期望的是被用心对待,即镜头之外更长久、可持续的真实与诚意。


正文

中工网评|顾客“假装探店”、商家“讨好镜头”,这尴尬怎么破?


“这个人在拍视频,给她的冰淇淋打得好看些。”——据近日《解放日报》报道,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分享了这样的经历:当他们拿起手机、相机走进店里记录自己的消费体验时,商家就会提供优于平常的餐品和服务。此外,在消费纠纷发生时,为了不“吃亏”,消费者也常常会架起镜头维权,倒逼商家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这些拍摄设备也被网友戏称为消费者监督商家的“执法记录仪”。



镜头成为网友口中的平民版“执法记录仪”,很大程度上是在讽刺部分“看人下菜碟”的商家,他们为了吸引客流、获得好评,讨好携带镜头的“探店”博主,对其他顾客则态度平平。应该承认,镜头前和现实中“表里不一”的商家的确存在,“表演”出来的优质服务也很难取信于消费者,不过,“执法记录仪”出现的背后,商家也有自己的苦衷。


近年来,随着“达人探店”的火热,不少人在消费之前,都会先看一看探店博主的推荐,或是选择点评平台上评分较高的商家。于是,获取博主推荐和平台高分成了很多商家吸引客流量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有商家表示:“好评比业绩重要”。如果不花心思经营“好评”、“表演”服务,就不能在点评平台涨分,也不会有博主愿意“安利”自己,而不涨分、不被“安利”,就意味着很难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光顾,今后平台的推流和涨分会更难。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此一来,原本为了分享真实消费体验的达人探店和点评,似乎让各方都陷入了尴尬局面:消费者觉得平台评分“掺水”,商家服务虚假;商家疲于“讨好镜头”,对商品和服务可能疏于研究;博主和相关平台也可能因难以取信而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样的困境,可有出路?


归根结底,消费者的“执法记录仪”和商家的“经营好评”之间的矛盾呈现出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焦虑。要化解这一矛盾、打破“经营好评”造成的困局,就要让有关各方“各归其位”,回归最初的简单与纯粹——商家专注于做好每一道菜、提升每一次服务的品质;博主专注于分享每一次真实的探店体验;平台专注于记录消费者每一次真心的点评,不断优化推荐机制。


应该意识到,“讨好”镜头最终还是为了“讨好”消费者,而消费者想要的,是被用心对待,是镜头之外更长久的、可持续的、“童叟无差”的真实与诚意,这是对商家诚信的期待,也是对消费公平的期待。


让镜头从“表演真实”回归“记录真实”,方能重建“你以诚待我、我以真回馈”的良性商业生态。

星标🌟【中工网】接收最新最热推文


来源:中工网(评论员 张雪),图片来自解放日报

编校:王莹、潘艺文

编审:张秋晨

更多新闻

图片

2月全国工会新媒体传播力排行榜揭晓!
图片全国总工会部署助力职工文化旅游消费“十项措施”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