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预约直播,视频号新规,不预约可能收不到开播提醒!
N-二甲基亚硝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类为 “2A类致癌物”,即“对动物明确致癌”、“对人类可能致癌”。
这些视频个个都有成千上万的转发量,评论区留言的网友也焦虑不已。
这些年,关于养殖虾用激素、用避孕药的传言向来不少,所以“毒虾”二字一出,直接刺激到了大家的敏感神经。不过,再仔细翻翻评论区,发现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说这些新闻是“虚假信息”。只是这类评论都没激起太大水花,被淹没在了一片焦虑声中...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还能不能放心吃养殖虾了?下面我们一探究竟!
正如上面提到的小部分网友所说,那些视频确实是张冠李戴的“假新闻”,完全歪曲了事件本身。其实,检出“N-二甲基亚硝胺”的是由皮皮虾、小海蟹、小黄鱼制成的小零食,根本和鲜活的养殖虾没有一点关系!而且,新鲜的水产品中一般不会含有N-二甲基亚硝胺。水产制品中会检出,通常和原材料的新鲜度以及加工过程的污染有关↓水产品在腌制加工时若发生腐坏,其富含的蛋白质便会分解产生胺类物质。
此外,水产品腌制过程中使用的粗盐通常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加上某些微生物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从而使亚硝酸盐蓄积。
在适宜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胺类发生亚硝基化作用,便生成了N-二甲基亚硝胺。
像这次检出的“上珍果”香辣味琵琶虾,N-二甲基亚硝胺检出值高达42.65µg/kg,超出国家标准最大限量值的9.66倍。若经常买来吃,无疑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综上所述,所谓的“广州毒虾”,并不是营销号视频中所展示的“活虾”,而是一种加工后的“水产小零食”。无论如何加工制品还是要少吃甚至不吃,尤其家里有孩子,还是尽量买新鲜的活虾更有营养。然而很多家长碍于“养殖虾用激素”、“养殖虾用避孕药,孩子吃了会性早熟”...这些说法,却一直不敢给孩子吃虾。其实不仅是虾,这些年,小龙虾、鳝鱼、大闸蟹,甚至是黄瓜,都被传过“使用避孕药”,可事实是,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用避孕药养虾是想要阻止虾产卵,以加快其长个的速度。
从虾类生长特性看,虾类性成熟期是8-10个月,而正常养殖的商品虾,从种苗到成虾,一般只需3-4个月,远未达到其性成熟期,根本就没有繁殖能力,无需“节育”,使用避孕药毫无作用。
其次,虾属于低等无脊椎动物,高等脊椎动物的避孕药对虾根本没有效果,还贵,养殖户这样做只会徒增成本。给虾使用激素,反而会让虾生长速度变慢,因为激素会增加虾的脱壳频率,延长虾的生长周期。家里养虾的网友也表示:虾其实很娇弱,对水质的要求也高,有点不对付可能就嘎了。所以,给虾用避孕药揠苗助长、下猛药刺激生长这事,在虾的身上根本行不通。孩子吃虾会性早熟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看到这有些朋友可能还是会有疑虑,就算养虾不用激素和避孕药,但别的药总会用吧?高密度养殖怎么可能什么药都不用?
养虾过程中确实会用到一些药物,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毕竟,人也难保自己一辈子不生病不吃药,何况是虾。但正规养殖的虾通过疾病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保证产量。目前我们吃的虾,超过80%都是养殖虾。很多人担心用药之后的养殖虾无法将有害物质代谢出去,会出现“兽药超标”等情况。但根据我国第五次总膳食研究的数据来看,我们日常食用的水产品中兽药残留风险总体风险很低。2023 年上半年全国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 99.2%,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持续稳定在 99%以上。
抽检的大黄鱼、大菱鲆、牙鲆、虹鳟、花鲈、斑点叉尾鮰、鲶鱼、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品种全部合格。
况且,养虾过程中用药都是有标准用量的,过量使用不仅可能导致虾的生长受阻,还可能引起虾的死亡。正规养殖和销售的虾,监管和抽查都很严格,大家可以放心吃。另外,平常自己买虾尽量去正规的超市、市场或者电商平台购买;出去吃虾,也建议选择有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的正规餐厅。一个张冠李戴的“假新闻”,被这些营销号发酵并大做文章,还引发那么多的误解和不必要的焦虑。而真实的新闻却少有人了解,淹没在了铺天盖地的“假新闻”中,这实在是令人气愤。网络时代,假消息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超乎我们想象。我们在刷到一些耸人听闻的信息时,千万多留意下出处和信息来源~今天的内容,希望大家看完尽可能去点赞、在看、转发,让更多朋友了解“真相”,给虾虾正名![1]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12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4年第27期)
[2]赵思俊,李雪莲,孙晓亮,曹旭敏,王淑婷,王晓茵,曲志娜.N-亚硝基化合物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由WHO将“火腿等食品列入致癌物”谈起[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01):52-56.
[3]人民网《农业农村部:2023年上半年全国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9.2%》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更新于2024年。文章仅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养育等方面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疗、用药问题请咨询医生。一定要预约直播,视频号新规,不预约可能收不到开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