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度丨医院社工为何“隐形”?

财新  · 财经  · 4 天前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在儿童血液科“小勇士加油站”,医务社工带领患儿展开活动。图片来自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提供

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起步,如何成为医院、患者和社区的桥梁?能否改善就医体验、减少医患冲突?


文|财新周刊 陈曦 蒋模婷


“终于要出院了,特别感谢你的照顾。”北京步入早春时,医务社工刘沛收到了一条消息。发信人是昕昕妈妈。

昕昕11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已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了4个月。刘沛记得,最初在病房认识昕昕时,他“聪明、有一点调皮、棋下得很好”。住院期间,昕昕经历三次手术,反复进出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重重挑战和痛苦,一度让他和陪护的妈妈状态低迷。

入院后的一天,昕昕妈妈向刘沛求助,“能不能跟孩子说一说,让他配合治疗?”这原本是昕昕要做第一次手术的日子,可在准备手术时,他恐惧和抗拒,情绪爆发,大喊、哭闹,跳下手术床逃回病房。刘沛了解情况后,进行陪伴、情绪疏导等工作,和昕昕妈妈一起耐心沟通、解释,逐渐缓解昕昕的恐惧。下一周,昕昕答应回到手术室,接受了手术。后来,刘沛提供的医务社工服务,陪伴昕昕母子直至出院。

医务社工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北京市的尝试走在全国前列。由北京市卫健委等多个部门2020年印发的《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社会支持、社会资源整合、医患关系调适、志愿者管理、社区健康服务和与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其他工作。

“他们问,你是护工吗”

大众对医务社工仍充满陌生感。

工作中,刘沛向患儿和家属介绍自己是医务社工,但很少有人会真的这样称呼她。“会叫我刘老师,有一些家长叫我刘小姐,但很少有人叫我刘社工。”即使刘沛自己,在正式成为医务社工前,2018年进入大学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时,对医务社工也没有明确概念。

多位医务社工坦言,要从这种陌生感当中和患者、家属建立信任,进而开展工作,很多时候并不容易。

……

全文共8361字

新会员订阅即读全文已订阅会员直接读

往期精选推荐

特稿|“爬藤”的秘密

特稿丨湖南耒水流域铊污染事件诸多疑点待解

司马南会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深度丨蔚来的高端精品路线还能走多远?


图片

图片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