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终于克服了“砍价羞耻”

南方周末  · 社会  · 2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消费者如何在购买婚纱的过程中成功砍价的故事。从开始时的不敢砍价到逐渐熟练砍价的过程,作者意识到购物的主动权在消费者手中,砍价是顺嘴多问一句的事。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砍价经验、策略和心得,并鼓励消费者在购买时敢于砍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消费者购物的主动权在于砍价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意识到,无论商家制定了什么买卖规则,购物的主动权在消费者手中。砍价只是顺嘴多问一句的事,如果店主愿意促成生意,通常会给予一定的折扣。

关键观点2: 消费者需克服羞耻感,敢于砍价

作者鼓励消费者克服羞耻感,在购物时敢于砍价。通过多次实践和积累经验,作者逐渐变得熟练,并将砍价作为购物时的习惯。

关键观点3: 砍价策略和技巧

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砍价策略和技巧,包括先报低价再逐步游说、使用万能句式“那我再看看吧”来争取更多优惠、在二手平台上注明“可小刀”的商品中寻找机会等。

关键观点4: 消费观念的改变促使消费者更加精打细算

作者经历了经济困境后,对消费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开始精打细算地管理自己的支出。这种改变促使作者更加关注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从而更加擅长砍价。


正文

图片

▲ (IC photo / 图)


全文共237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 无论商家制定了什么买卖规则,购物的主动权本来就在作为消费者的我手上,砍价只是顺嘴多问一句,如果店主有心促成这笔生意,大都愿意打个小折扣或去掉零头,即便在这处被拒绝,我也可以去别的店铺比比价,再考虑在哪里购买。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宙雨

责任编辑|温翠玲


前些天,我陪最近正在备婚的闺蜜去婚纱街租龙凤褂。她原本打算在礼服定制工作室租借,那里衣服样式多、品相好,但是租一套褂就要价三千多元,考虑到预算并不充裕,她决定在价格相对低廉的传统老店解决。

试穿了几套不同的龙凤褂后,闺蜜相中了一套“褂后”,店主开价688元。我向闺蜜使了一个眼神,她立马心领神会,重新拿起那几套龙凤褂在身上比划,我连忙凑过去跟她小声嘀咕着等会儿该怎么砍价。

等店主走过来,闺蜜立刻询问有没有优惠,我顺势搭了把腔:“老板,给点折扣嘛。”有经验的生意人可没那么容易被打动,店主随即向我们诉起苦来:“美女,咱这是手工刺绣的褂,娇贵得很,清洁成本特别高啊!”我于是转换战术,拍她马屁:“我知道,就是在网上对比过,都说你家衣服质感好才来的。”“老板,我是真心喜欢这套褂,就在你这儿租,不逛其他店了。”闺蜜也使出真诚必杀技。

或许是感受到我们的诚恳,店主掏出计算器,琢磨了一阵敲下“650”。我一看机会来了,迅速展开攻势:“再便宜点嘛!我们有几个朋友也准备结婚,回头都推荐到你家来租。”“那你们说多少?”店主以退为进。

“整数600行不?”我心里盘算着,再低数字寓意就不好了,正好点到即止。店主稍微犹豫了一下,又掏出计算器敲下“618”。“哎哟也不差这十几块钱呀。”眼看成功在望,我和闺蜜不依不饶。

最终,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之下,老板同意以600元成交。

我们心满意足地走出店门,没走多远我就后悔了:“唉!早知道砍到550了。”比没砍价更令人惋惜的是后知后觉自己砍少了。闺蜜笑了笑,安慰我:“已经很划算了,反正在我的预算之内。”

完成了一桩大事,我迫不及待地向我妈炫耀砍价战绩,还夸大了自己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谁知,我妈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反问:“那怎么不砍到380?”我瞬间如遭雷击,看来我在砍价这门学问上还得继续深造。我妈对我的惊讶反应不屑一顾,又提起她之前跟我舅妈一起去买鞋,成功把鞋子价格砍到了原价的三分之一,我听了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晚上,闺蜜发来其他礼服款式让我帮忙挑选,我顺口提起我妈的砍价事迹,闺蜜也感叹:“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其实我后来又在网上查了,发现很多人租得比我们便宜呢。”

别看我对砍价如此执着,以前,我买东西从来不砍价。一是自尊心作祟,拉不下面子请求别人,二则是共情店家生意难做,如果把价格砍得太低了,心里会感到愧疚。自从学会了砍价,我才醒悟过来,其实面子和圣母心都是虚的,过两天就忘记了,砍价省下来的真金白银才是实实在在的。况且,即使价格砍得再低,只要商家点头同意了,就表示他们仍有利润可赚。不过,造成我以前不砍价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乱花钱的习惯,不把小钱当钱。一想到为了便宜十几二十块,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跟商家协商,我就觉得是在自找麻烦。

直到前年,我经历了一段颇长的裸辞空窗期,那段时间只能依靠微薄的存款生活,我时常因为卡里钱不够而对未来生活无着感到无比焦虑,才自然而然地对存钱产生了很深的执念。吸取了这次教训,我从此花每一笔钱都精打细算,收入支出都记在账上,一改从前“月光族”的作风。

消费降级后,一分一毫的价值在我心中比以往更高了,我开始有意识地检讨和改变自己以前不健康的消费习惯,除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外,如何在必要开支上应省尽省,成了我购物时考虑的头等大事。

每回砍价,如果对方让我报价,我一般会先报一个比自己预期的心理价位更低的价格,再逐步游说,最后折中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如果有同行的朋友,还可以彼此一唱一和,如闲话家常一般,一步步攻破商家的心理防线。

不过,万事开头难,当我还是一个砍价小白时,我偶尔会被一些店铺门口张贴出来的“恕不议价”牌子唬到,鼓不起勇气开口砍价,最后只好老老实实付款埋单。后来渐渐变得熟练,砍价已经成了我买东西时脱口而出的习惯,我才意识到,无论商家制定了什么买卖规则,购物的主动权本来就在作为消费者的我手上,砍价其实只是顺嘴多问一句的事,如果店主有心促成这笔生意,大都愿意给我打个小折扣或去掉零头,即便在这处被拒绝,我也可以去别的店铺比比价,再考虑在哪里购买。

想通了这一点,我很快克服了羞耻感,偶尔沉浸于购物而忘记讲价,我还会十分懊恼。在私人小店或路边摊买东西时,当店主殷勤递上二维码,我也不着急扫码,而是左看看右看看,假装在检查货品质量,表情稍微流露出不满意,然后才悠悠开口:“老板能便宜点不?”大部分店主都很爽快,有时遇到态度比较强硬的,我便甩出万能句式“那我再看看吧”,紧接着转头就走。这招虽然不是万试万灵,但也让我“得逞”了好几次。

现在在二手平台上买东西,许多卖家都会在商品介绍中注明“可小刀”,表示价格可以协商。有时碰到标价可以接受但没有设置小刀优惠的卖家,我也会顺口多询问一句能否砍价。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便宜几块钱或者免邮费,但因为有薅羊毛的乐趣,我很容易就心满意足了。对我来说,隔着网线开口砍价比面对面简单多了,还可以根据对方的态度,在搜寻了砍价技巧和应对话术后再回复,即使暂时陷入僵局也能另辟蹊径。不过,在网上砍价也有难点,“刀”少了自己觉得吃亏,“刀”多了又怕被卖家拉黑,所以我开价时会更加深思熟虑,仔细对比同样的东西在平台上的价格,然后在原价90%-95%的范围内开一个合理的最低价,这样砍价的成功率出乎意料地高。

(作者为广州企业职员)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其他人都在看




 

图片

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