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驾时代,安全保命手册

王开东  ·  · 2 天前

正文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路段发生事故,车辆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起火爆燃,导致车内三名乘客全部遇难。

 
这无疑是一场悲剧,也把人声鼎沸的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对于悲剧,我们伤感之余必须反思和复盘:它因何而产生,又该如何避免?此次事故涉及到智驾,安全性势必成为讨论的中心。鉴于警方尚未公布调查结果,因而我们不该盲信盲从,只思考,不评判。
 
该事故中,车辆以116km/h的速度智驾行驶,系统检测到施工路段障碍物后发出警报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汽车。仅1秒的接管时间后,驾驶员紧急转向并制动,最终车辆以97km/h的时速撞击水泥桩,发生事故。

这一过程暴露了L2级辅助驾驶的核心矛盾:车企在宣传中常常强调“高阶智驾”“平权体验”,但实际功能仍停留在辅助层面,需驾驶员全程监控。

然而,常开车的人都知道,驾驶员易因车辆长时间稳定运行产生过度依赖,形成“自动驾驶”的错觉,这个错误认知大大增加了风险。
 
通过此次事故,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辅助驾驶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如何保障驾驶安全,其中最为致命的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人工驾驶接管了辅助驾驶,能有多少规避风险的时间。
 
另外,此次事故的责任归属也存在争议。根据我国现行法规,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默认由驾驶员承担,除非能证明车辆存在设计缺陷。

这就有点霸王条款的味道,我有这种功能,很吸引人,但用不用在你,一旦出事,你自己负责。

另外,车主何以证明车辆设计缺陷?有这等本领,我还买啥车呀,我不能自己造车去,也弄一个造车新势力当当?

最终的结果是,车企手握传感器数据,用户仅能依赖行车记录仪片段,维权难度极高。

此次小米事故中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未触发,小米解释称其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但这个不响应,与用户心目中的“全场景防碰撞”的预期存在显著落差,用户未必知道。
 
更何况,事故数据由车企单方面提供,缺乏第三方独立验证,导致公众对数据真实性发生怀疑。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会大大削弱了事故调查的公信力。

目前尽管小米已提交行驶数据,但关键问题如车门是否锁死,以及可能锁死的原因、电池热失控机制等仍需警方深入调查。
 
车门锁死是阻碍逃生的最致命因素。根据国标《电动汽车碰撞后应急安全标准》,车辆碰撞后应至少一侧车门在10秒内可解锁。小米SU7虽配备电子锁和机械应急拉手,但断电或机械故障可能导致解锁失败。

此外,机械拉手位置隐蔽,用户平常不熟悉,紧急情况下未必能找到,这又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既然如此,车企是否需要优化逃生设计?能否将机械拉手放在显著位置?能否推出事故应急处理课程?使得事故生存率大大提高?
 
另外,此次事故遇难者家属透露,驾驶员虽持有驾照,但对智驾功能的理解仅限于“方便、安全”的片面认知。

车企在卖车时,喜欢夸大自己的技术性能;交付车辆时,又缺乏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导致用户对紧急接管、应急操作等关键技能掌握不足,这些都是发生事故的重大隐患。
 
为了生命安全,智驾发展未来更应重视三点。
 
一是优化技术。
 
首先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一定要提升对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可以用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来弥补。其次,一定要延长预警时间,确保人能正常处理危机。
 
二是完善监管。
 
首先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行车数据存放平台,例如由国家车联网平台实时备份行车数据,确保事故调查的独立性。其次是明确L2级责任划分,加速L2法规落地。以此更好厘清“人机共驾”场景下的责任归属,避免车企规避风险,提升消费者“智驾”模式下的行车安全意识。
 
三是社会协同。
 
首先,车企应避免过度宣传,在用户手册和车载系统中要强化风险提示。

其次,用户应通过接受安全教育,紧急避险训练,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智驾的局限性,提高安全意识。

最后,国家层面要推出相关政策,对可能存在的隐瞒数据、夸大宣传的车企实施黑名单制度,倒逼行业规范。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进步不应以生命为代价。唯有将安全置于创新之上,我们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推荐文章
我在这里很想您  ·  中航工业  ·  昨天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领导到贵州安顺四县调研乡 ...  ·  中航工业  ·  昨天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