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戏称“这一届奥运会就像开盲盒”,每一天都充满变数和意外:“当我在公司会议上发错文件不停自责时,想想巴黎奥运会工作人员犯的错,就觉得这点事好像也没那么严重,瞬间松了口气。”逛完热搜#巴黎奥运会治好了我的犯错焦虑#的评论区,我才发现: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了碗,马上被爸妈呵斥:“这点小事都干不好,还能指望你干嘛!”;课堂上答错了一道题,被老师当众批评:“这道题我不是讲过吗?这么简单也能答错?”;工作上犯了一个小小的失误,被领导在会上讽刺:“某些人别不带脑子就来上班。”……
从小到大我们好像都觉得,只要一犯错天就会塌下来,自己就会被全盘否定。你可能早已不记得过去犯过的各种错,却对犯错时的恐惧和羞愧刻骨铭心,甚至如今依然活在“怕犯错”的阴影下,把大量的生命力虚耗在这上面。其实,“恐惧犯错”是一种有毒的“情绪病”。仔细回想你会发现,这种心理让我们不敢尝试很多事情,结果越怕犯错越容易错,内耗、焦虑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犯错焦虑”,扫清那些不必要的情绪垃圾。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成长中的“犯错”,尤其是一些无意识层面的小错误,本质都指向“认知缺口”。热搜“原来大家都在工作中捅娄子”底下,就有网友们犯下的五花八门的小错:“本来是把一条手机短信发给5万个客户,结果搞成给一个客户发了5万条短信”;“给同事买机票买错目的地,人家飞到了菲律宾,以为我被卖了”;“搬东西没注意,给公司100寸的电视刮花了”......
局外人觉得好笑,局中人却觉得这都是沉重的人生劫难。但其实,没人能保证从不犯错,能一直做好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每个人的经验里都有大量的空白,一般是难以意识到的。一旦犯错,就会清楚地看到自己欠缺的部分。就像上一次法国举办奥运会,已经是100年前的事了,现在的法国人并不熟悉现代奥运会的流程,开幕式以来就在不断犯错、道歉、修正。我们生活中那些犯的错,也都产生于各种不适应、没经验、被干扰、遭刺激的过程中。每个错都有因有果,犯错虽难以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推动着我们成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里,讲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错误带来的情绪刺激,能帮助我们约束自己不要犯错,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解决问题,获得认可。“知错能改”就是一种有效的适应机制。我们经常劝犯错的人“别在一个坑里摔两次”,也常听犯过错的人承诺“以后再也不会犯了”。刮花电视赔了钱,以后搬东西就会格外注意磕碰......错误挖出了我们深藏已久的认知盲区,带来动力去填补经验中的留白。就像有句谚语说的:宁要一个好错,不要十次顺风顺水的成功。第一,长期处在压力过载状态却不自知,造成持续的“心境低落”。心境低落是指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低落状态,具体体现在:莫名其妙心情不好,好长一段时间感受不到快乐,失去做好一件事的动力。人处在这种状态下,犯错后的情绪反应就会更持久,可能达到几天、几周甚至几年。犯错本来就会带来一些情绪刺激,但心情好时,做错一件小事,可能回头就把这事给忘了;心情差时,做错事会更紧张,不停批评自己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因此烦躁很久。第二,从小生活在做错一点小事都会被惩罚的环境里,产生“习得性无助”。一项关于“应激”的研究发现:把一个人放在长期应激的环境里,TA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烦躁恐惧、自卑羞耻、思维中断......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人会因为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自救,患上习得性无助——犯错后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父母一味的呵斥指责,就是在营造一种应激环境。它会带来难以承受的紧张情绪,对孩子来说,这种感受无异于“大难临头”。而犯错后紧跟的“你就是粗心大意”“你什么都做不好”“生你不如生块叉烧”等错误评价,也让孩子羞愧到无地自容。紧张和羞愧感,伴随着孩子长大,即使到了犯错不会被骂的年龄,也会在犯错前后感到强烈的情绪:“只要犯错,我就完了,无论我做什么都是没用的,一切都完了。”第三,犯错后感到自己严重蒙受羞辱,产生“病理性羞耻”。如果从小到大遭受的应激比较频繁、严重,犯错带来的后遗症,就可能影响到我们对自我价值的看法,觉得“犯错意味着我是个烂人”。这种犯错恐惧心理,就属于“病理性羞耻(pathological shame)”——让我们持续降低自我价值,造成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当患有“病理性羞耻”的人,犯下一个错误时,TA不仅会体验到对犯错的恐惧;还会体验着童年时期压抑的大量愤怒、不安、自尊被践踏、失望和不信任等复杂的情绪……这些泰山压顶般扑面而来的情绪,会让一个人在自我否定的痛苦中挣扎很久。有一次我逛商场进错男洗手间,一个高敏感朋友知道后,比我还不能接受这件事:“我的天,你还能笑着讲出来,如果是我,恨不得马上钻到地缝里,太丢脸了吧!”Aron等学者研究发现:高敏感者会被过多的外在信息刺激,承受更多的痛苦、压力和其他情绪反应。一个小错,对其他人可能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对高敏感者却是一次灵魂重击。TA们的感官天生就过于敏锐,外界的一切刺激都会耗费TA们巨大的能量,一旦犯错,平复情绪花费的功夫也比别人更多。总的来说:犯错焦虑,是创伤造成的自我保护状态,能使我们通过少犯错来减轻痛苦。然而,也有人反其道而行,通过故意犯错,来对犯错进行“恐惧脱敏”。我有个朋友,20岁时参加电视台选秀,复赛舞台设在商场正中央,迎着几百人的目光洗礼和超大聚光灯的照射。而她什么都没准备,乱演一通,全场鸦雀无声,我在观众席都替她尴尬到无地自容。主办方把她轰了下去,我也忍不住问她:“你为什么故意不好好演?你平常不是这样的。”她说:“我就是想告诉自己,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丢脸,天不会塌下来,我也不会死。”她眼里一下噙满了眼泪,我这才意识到:这个一直很害羞、怕犯错的女孩,为了摆脱犯错恐惧,做了一次破釜沉舟的勇敢尝试。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她谈到那次的选秀经历依然会不好意思,但她比以前积极、自信多了,对生活中犯下的一些错误也不再过度惊慌失措。她还幽默地调侃自己:“我后来犯下的一些错误,都没有比那次选秀更丢脸的了。而且那次丢脸我也没付出任何代价,可以说是一次绝佳的丢脸!”北师大公众号发布的一篇名为《别人都在避免犯错,而我选择故意犯错》的文章中,提到一组实验结果:犯错后,大脑运行速度变慢,处理信息时受到的外界干扰更少,认知精度得到了提高;犯错后再纠正错误,增加了神经元活动,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而犯错产生的“剥皮效应”,也让我们剥去原本的保护壳,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走出舒适区。犯错的代价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而在可掌控的安全范围内犯错,产生的好处也远远大于恐惧。就像著名导演李安,对演员吴慷仁说的:“没关系,多做、犯错才会学习,宁可犯错,不要演那种无聊的戏。”既然有些错误可以带来价值,那么,我们要怎么告别犯错恐惧,好好犯错呢?如果你对自己从小到大犯过的错做一个统计,就会发现:比如第一次吃牛排,刀叉拿反了,不要羞愧难当,而是学着朋友的样子,学习正确的方式。比如自己确实说话比较直白,容易引起他人不满,这种犯错可以帮你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比如跟讨厌的领导一起出差,你明明很早起床,但因为潜意识对他的排斥而拖延、迟到了。错误分类越细致,我们就能越深入地探索到自己的盲区。进而把一个错误的价值挖掘到最大,吸取有益于成长的经验。主动做一些提高能量的事,能摆脱低落的心境。心情好了,人就没那么怕犯错了。比如受挫了、心累了,就不要再拼命工作,而是做一些简单、可控的事情,找回动力和成就感。例如打扫地板、清理书柜、擦拭桌面......身体累了,就去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做些让自己放松的事。例如泡脚泡澡、听音乐、做按摩......身心都累,什么都不想干,也可以通过正念、冥想练习找回力量。年迈的王阳明带弟子登山,弟子气喘吁吁,王阳明却吟诗作乐,弟子十分不解:意思是:做任何事,心思都放在脚底下这一步,一步步走稳了,心就不会累。应对错误也是这个道理:与其盯着错误可能带来的损失,不如盯着解决错误的第一步。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只要一步步踏实往前走,就能抵达终点。就像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在《当我内心足够强大》一书中写的:当我内心足够强大
我不再攻击
我知道
当我不再伤害自己
便没有人
可以伤害我
原来,让内心强大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纳我还不能做的
欣赏我已经做到的
并且相信
走过这个历程
终究可以活出自己
绽放自己
上述这些话,建议大家每天念一遍,也许你就能:
慢慢放下防御的铠甲,不再自我攻击和伤害,敢于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协会(IAPSP)会员。真实姓名:李心洁。既然犯错无法避免,我们不如从中学习,不必因此否定自己。
如果你经常因为无心之失而陷入自责,因为害怕犯错而变得敏感焦虑,无法控制地产生“灾难化想象”,那么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帮助你解析复杂的情绪反应,梳理创伤经历,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让你减轻负担。通过心理咨询,你能调节负面的自我认知,消除内在的恐惧和压力,从而走出内耗,活得轻盈。
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原价¥400~1000的心理咨询,首次下单仅需¥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