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把手教你7种爱情的仪式感,看看谁还只会转账送礼!

果壳  · 科学  · 昨天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节日仪式感在伴侣相处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仪式感。文章指出,仪式感有助于稳定情绪、提升对不确定性的控制感,在亲密关系中能发掘先前忽略的细节,为感情升温。文章还介绍了7种有助于感情保温升温的仪式感类型,包括二人世界、象征仪式、日常任务等,并鼓励伴侣间培养专属的仪式感。最后,文章提到节日密集时期如何体现仪式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节日仪式感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对个人来说,大大小小的仪式感可以稳定情绪,提升对不确定性的控制感;对群体来说,更强的仪式感可以带来更强的情感联结。在亲密关系中,仪式感能让伴侣从旧事物中发掘先前忽略的细节,为感情升温。

关键观点2: 7种仪式感类型

文章介绍了7种有助于感情保温升温的仪式感类型,包括二人世界、象征仪式、日常任务、亲密表达、沟通仪式、习惯模式以及精神仪式等。

关键观点3: 如何实践仪式感

文章建议伴侣间可以从最简单直接的“沟通仪式”入手,放下手机,固定时间和频率纯聊天;更进阶的做法是培养专属的仪式感,让一次偶然变成重复的活动,贴上两人爱意的标签。

关键观点4: 节日密集时期的仪式感

文章提到节日密集年底和年初时,送礼、转账、拍照等都是仪式感的一部分,但更多的仪式感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给平淡的日子带来幸福、安全和意义。


正文

每逢年底年初,总是仪式感爆棚的时候,圣诞、跨年、春节,一个接着一个。有的人乐于沉浸在节日氛围中,准备礼物、大餐和各种活动,有的人则对节日的仪式感提不起兴致。


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两种人要是成为了伴侣,事情就有点棘手了。


😠我在家里搞新年装饰,你觉得我没事找事。

🙄节日没什么好过的,每年翻来覆去就是那些事。


😠想给我们买红色的新年毛衣,你却觉得过年穿一身黑也挺好。

🙄过节的仪式感,不就是制造消费需求吗?


所以对伴侣们来说,到底要不要仪式感?让我们请出心理学者当公正的第三方说说看,绝对不拉偏架。


用仪式感说“我爱你”


过节的新旧习俗只是仪式感中很小的一部分,广义的仪式感,是特定时候的重复行为


每年都有生日,要吃蛋糕吹蜡烛;

国际赛事颁奖,放冠军代表国的国歌;

每年9月18日,国内很多城市会鸣笛;

早上开工前大喊“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错”;

广东人吃饭前烫餐具(?);


——以上都是仪式感的体现。


《小王子》中对“仪式感”有更诗意的解释:它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丨wikimedia commons/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心理学家们发现,对个人来说,大大小小的仪式感可以稳定我们的情绪,提升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控制感对群体来说,更强的仪式感可以带来更强的情感联结,对家庭、运动队、球迷/粉丝群体、企业来说都是如此。


网球明星纳达尔在大赛前,会以固定顺序饮用和摆放饮料,这是他稳定情绪的仪式感丨tiktok/eurosport


公司团建会做很多有仪式感的事,有助于增加凝聚力(前提:不尬/不没苦硬吃/不在周末)丨图虫创意


而对亲密关系而言,仪式感不仅能让我们从旧事物中发掘先前忽略的细节、为感情升温,同时,仪式感还是具有积极象征意义的行为,成为表达感情的载体——不会说“我爱你”,那就用仪式感来说啊!


头戴火鸡不是当显眼包,是表白!丨老友记


爱人间的仪式感,远不止过节和送礼


所以,伴侣相处是需要仪式感的!


过年过节过纪念日的时候转账、送礼物,当然是很好的仪式感体现,但还有其他(更省钱省心的)仪式感可做吗?


当然!


有研究发现,结婚10年及以上的伴侣有数量更多、花样更多的仪式感。在调查访问了其中99对伴侣后,研究人员观察到了7类有助于感情保温升温的仪式感


仪式感之一:二人世界


二人世界在所有仪式感活动中频率占比39.6%,是最常见的仪式感类型


这里面又分为3种。


娱乐活动:旅行、运动、玩游戏、看电影、见朋友等两人共度的快乐时光;


团聚仪式:各做各的事,但待在一起并很享受;


逃离压力:两人一起暂时逃离生活中的压力,比如一起休年假、周末把孩子送去父母家等。


二人世界的反面例子,大概是葛夕和刘爽的家丨《再见爱人4》


仪式感之二:象征仪式


这类活动的内涵超出表面所见,有很强的象征意味


我们最爱:拥有两人最喜欢的音乐、食物、活动等,比如两个哈迷成为了伴侣,每年都一起重温《哈利·波特》系列电影;


私人代码:只有两人懂的“加密通信”,有的很甜,有的很污,就不举例了;


游戏仪式:与爱人之间的趣味小游戏,比如我和我对象在晒衣服的时候会进行“曲库挑战”,轮流唱出含有特定字眼的歌且不能重复,唱不出来就输了;


庆祝仪式:和节日、生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相关,比如去第一次约会的餐厅吃饭,但这类仪式感是这99对夫妇中最少被提及的


仪式感之三:日常任务


做家务也能体现仪式感!


做饭时,一个人负责买菜备菜,一个人负责掌勺做菜;大扫除时,一个人专攻厨卫,一个人着眼客卧;一个人是收纳小能手,另一个是人形扫地机——这些习惯也为亲密关系做出了贡献。


《史密斯夫妇》的高甜片段:两人在废墟一般的家里做早餐丨《史密斯夫妇》


仪式感之四:亲密表达


用身体表达爱意的方式。大学时候,宿舍熄灯前总能看到楼下拥抱的小情侣,不论怎样分别前就是要抱一会儿,也是一种仪式感。


仪式感之五:沟通仪式


谈恋爱,就是要“谈”嘛!


异地情侣深夜的电话粥、夫妻晚饭时吐槽甲方和领导,都属于这一类。


仪式感之六:习惯模式


两个人待在一起久了,仪式感会潜移默化变成互动的模式或习惯:两个人出去吃饭,一个人总是坐靠墙位置;买了一瓶水,总是一个人喝第一口、另一个人喝最后一口;早起的那个人,一定会为另一个人挤好牙膏……


仪式感之七:精神仪式


研究中把这类仪式感归为和宗教信仰相关,咱们可以本土化一下,比如两人在景点买个同心锁挂上、一起去庙里拜财神之类。


一些本土化表现形式丨小红书/一德Charlie


仪式感,从入门到上手


看了7种仪式感还是学不会怎么办?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直接的“沟通仪式”入手。很多研究都证实,日常谈话就可以起到维持和延续关系的作用,运用伴侣间独有的语言更有效。试试放下手机,找个固定的时间和频率(比如每天睡觉前的半小时),两个人纯聊天。


更进阶的做法是培养专属的仪式感。做一次是偶然,重复两次、三次,事情就会变成你们的专属活动,贴上两人爱意的标签,仪式感自然就诞生了。


节日密集的年底和年初,送礼、转账、拍照,都是仪式感的一部分,但更多的仪式感还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给平淡的日子带来星星点点的幸福、安全和意义。


你和伴侣有什么特别的仪式感呢?请把狗粮撒在评论区吧!


参考文献

[1]Berg-Cross, L., Daniels, C., & Carr, P. (1992). Marital rituals among divorced and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 18, 1-30.

[2]Bruess, Carol, and Judy Pearson. (1997). "Interpersonal rituals in marriage and adult friendship."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4(1), 25-46.

[3]Norton, Michael, and Francesca Gino. (2014). "Rituals alleviate grieving for loved ones, lovers, and lotte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1), 266-72.

[4]Berridge, K. C. (2018). Evolving concepts of emotion and motiv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1647.

[5]Church, H. R., Murdoch-Eaton, D., & Sandars, J. (2020). Using Insights From Sports Psychology to Improve Recently Qualified Doctors’ Self-Efficacy While Managing Acutely Unwell Patients. Academic Medicine, 96(5), 695-700.

[6]Eilam, D., Izhar, R., & Mort, J. (2011). Threat detection: Behavioral practices in animals and human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5(4), 999-1006.


作者:Margaret

编辑:李小葵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