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把最近大热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给刷完了。这部剧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5,能收获这么多观众的喜爱,看来还真有些魅力。
这是一部以韩国济州岛为背景的年代剧,时间跨度从1950年一直到现代,讲述了三代女性“姥姥光礼—妈妈爱纯—孙女金明”之间相互托举的故事。
我看到很多媒体人写剧中展现的父母之爱有多么感人,也看到很多网友分享自己被剧中细节戳中泪点的感受。
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剧中两位妈妈截然不同的育儿方式和她们孩子的人生走向。
一个是金明的妈妈爱纯,一个是始终没有名字的英凡的妈妈。
这两位妈妈,虽然生活背景大相径庭,一位是济州岛渔夫的妻子,一位是首尔上层贵妇,但她们都把养育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毕生使命。
爱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然而,她们的人生结局却天差地别:英凡的妈妈孤独终老,还被儿子怨恨;而爱纯则始终被儿女关爱和理解。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爱纯和英凡妈妈的交集,源于孩子们的恋情。
金明和英凡都是首尔大学的学生,入学第一天就相识相恋,毕业后感情稳定,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按照常理,双方父母要见面商议婚礼事宜,这也让爱纯和英凡妈妈有了交锋的机会,而她们对 “托举孩子” 的不同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英凡妈妈眼中的托举,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儿子刚毕业,就住进了她买的豪华公寓;还没考下律师执照,就能开着车四处闲逛。
她早早为儿子规划好了人生路线:进入最好的大学,成为顶尖律师,当然,也要迎娶门第相当、家族实力雄厚的儿媳妇。
所以,当她得知儿子和渔夫的女儿金明谈恋爱,甚至打算结婚时,内心是极度抗拒的。在她看来,金明没有任何价值,会拖累儿子的人生,还会让自己蒙羞。
她毫不掩饰对金明及其父母的嫌弃,两家人第一次见面,她故意迟到一个小时;私下和爱纯见面时,更是直白地表示不喜欢金明,反对两人结婚,甚至把金明当成死缠烂打儿子的坏女人。
在儿子的婚事上,英凡妈妈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主角,仿佛结婚的不是儿子,而是她自己。她这种强势的控制,看似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爱纯在考虑女儿婚事时,首先想到的是“女儿是否喜欢”。她讨厌英凡妈妈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满英凡举棋不定的样子,她希望女儿是被婆婆喜欢的,被丈夫坚定维护的。
但因为金明真的爱英凡,她选择了忍耐。她咽下委屈,对迟到未道歉的英凡妈妈说 “没关系”,放弃自己喜欢的礼服,甚至准备一大笔钱,只为了女儿能嫁给心爱的人。
可她的这些善意,在英凡妈妈眼中只是讨好。英凡妈妈依旧傲慢,强调 “结婚要门当户对”“生在贫穷的家庭就像在阴影下长大的树,怎么比得上日照充足的树”,把金明比作 “在野外生长的花”,把自己的儿子视为 “温室里长大的花”,觉得野花上不了台面。
表达完这些,她还长舒一口气,说了一句:“感觉好像放下一颗大石头。”
面对这样的羞辱,爱纯反问:
英凡妈妈还没反应过来,爱纯接着说:
“在你儿子的心里。”
“你把那颗大石头放在他心里。”
“你把你儿子的人生当成自己的。”
这一番话,让英凡妈妈愣住了,也点出了她育儿方式的问题。
接下来,剧中呈现了一个特别精彩的转场。
英凡妈妈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几乎都在客厅度过:
孩子小时候,她在客厅陪伴;
孩子上学后,她在客厅等候;
孩子工作了,她依然在客厅盼着孩子回家。
她的生活里只有孩子,所有的追求、期待都围绕着孩子。
她自己呢?
她有什么样的爱好?
她有什么样的梦想?
她有什么样的牵绊?
她有什么样的遗憾?
都不重要了!
她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她为孩子排除一切风险,让孩子走所谓的 “直线人生”,觉得这样才安全、正确;
她把外在成就等同于幸福,让儿子表面完美,内心却无比空洞;
她用 “为你好” 的名义掩盖自己对失控的恐惧,把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强加给孩子,将 “自我” 投射在孩子的人生中。
可她没想到,自己的这些做法,让孩子失去了很多。英凡逐渐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放弃了最爱的人,一切都以妈妈的喜好为标准。
就像结婚这件事,他听从妈妈的安排,娶了高门大户的女儿,可婚礼上他却满脸落寞,没有一丝喜悦。而英凡妈妈呢,终于 “得偿所愿” 娶到了想要的儿媳妇,却也遭受了豪门儿媳的蔑视和刻薄对待。
这时她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 “托举”,不过是以爱为名的控制,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她和儿子之间,也变得陌生又充满怨恨。
老年时,她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客厅里,为受儿媳妇气委屈到哽咽。可儿子却没什么反应,她委屈地说:
儿子却只回了一句:
当听到妈妈再次说到“你就是我的人生”时,英凡更加生气地说:
“我可憎的人生,从来没有一次可以做我想做的事。”
“不过只要你高兴就好。”
当托举变成一种“爱的垄断”,孩子失去的不仅是跌倒后爬起的勇气,更是对生命本身的感知力。
而另一个妈妈,爱纯,与英凡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示出了什么是真正的托举,真正的爱。
爱纯一直有个文学梦,是本地人人皆知的“文学少女”,喜欢看书和写诗。原本想考大学成为诗人,但因为现实无奈放弃了。成为妈妈后,她的梦想就是做好孩子的妈妈。
金明是长女,在那个年代时常被作为牺牲的对象。但妈妈却坚决让女儿成为“掀桌子”的那个人,不让她受到欺负。
她让女儿像男孩一样学习骑车,倾尽全力供女儿读书、上大学、出国留学。即便自己年近 60 岁还在为生计奔波,她也告诉女儿:“不要可怜我的人生。”
她鼓励女儿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对女儿说:
“你要每次都把鸡腿留给自己吃,想做什么就去做。”
“如果你不是过你要的生活,就会有埋怨。”
爱纯没有把孩子攥在手里,而是把女儿放在肩膀上,让她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鼓励她去探索未知。
她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进行了切割,也从一开始就决定不要让孩子背负自己的命运。
这份智慧和自醒,其实来自爱纯的妈妈,光礼。
光礼是济州岛上有名的海女,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她最勤奋、最吃苦,却也最命苦。
光礼年纪轻轻就丧夫,还被人咒骂“克夫”。为了女儿能有更好的生活,她把爱纯留在婆家,自己再婚后又要下海挖鲍鱼养家,照顾一家老小,最终29岁就因呼吸病去世。但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她也从未把自己的苦难传递给女儿,而是告诉女儿:
她鼓励女儿好好读书,不要因为挫折退缩;她告诉女儿,即便出身卑微,也依旧可以享受人生。
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光礼、爱纯、金明三代人都有着反抗命运的勇气。
光礼听说女儿在婆家吃不上小黄鱼,掀翻了小叔子家的桌子;
爱纯看到女儿小小年纪就要当海女养家,掀翻了婆家的桌子;
金明看到父母被刁难、自己不断受委屈时,主动结束关系,掀翻了婚嫁的桌子。
这才是最珍贵的托举,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灵魂,能够自由地在天地间闯荡。
真正的父母之爱,应该像灯塔一样,为孩子照亮前行的方向,却不代替他们走路;应该像温暖的港湾,给予孩子安全感,同时鼓励他们勇敢地拥抱远方。
而父母想要成为真正的托举者,那就必须学会三点:
孩子在面临选择和挫折时,父母可以给予支持,但不要代劳,因为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
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试错,发现问题时父母可以提醒,但不要直接帮他们解决,这样孩子才能在实践中成长。
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适当收回,专注于自我成长,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人生不是一场需要被全程托举的短途旅行,而是一场需要自己不断摸索、经历风雨的长途跋涉。只有父母学会适时松开双手,孩子才能在真实的世界中舒展翅膀,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