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暨厅局级干部研修班,会议提出,要推动中央企业穿越经济周期,支持企业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当前,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般企业与卓越企业的分水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央企亟需转变利润结构、增长结构,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对传统主业规模庞大、责任重大的央企来说,开启“第二曲线”并非易事。但与此同时,有些央企先行一步,敢闯敢试,凭借技术、人才储备和战略眼光,成功开启了“第二曲线”。新春佳节之际,《国资报告》特别策划了“新春走基层 见证新动能”专题报道,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基层,调研不同领域的央企实现转型升级、打造新增长点的故事,见证央企在培育“新动能”方面的能为和善为,也为其他谋求开启“第二曲线”的央企提供经验和借鉴。该栏目报道了中国能建争当新型储能领跑者的生动实践。全文如下:
2025年1月9日,新年伊始,湖北应城一座储能容量为1500兆瓦时的“超级空气充电宝”——“能储一号”喜迎“开门红”,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春节临近,“能储一号”项目现场忙碌有序,电站工作人员穿梭在各类设备之间巡检。
“我们储能电站严阵以待,时刻准备为用电提供有力保障。”中国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科集团”)湖北楚韵储能公司执行总经理陈禄表示。
这里原是废弃的盐矿洞穴,经过中国能建“巧手”点化,摇身一变为“超级空气充电宝”,成为世界首座投运的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拥有70万立方米储气库,每天蓄能8小时,发电5小时,时长设置与国内电力系统日波动周期相匹配,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好帮手”。
“能储一号”世界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
这是中国能建加速发力战新产业,开启“第二曲线”的一个缩影。近两年,作为科技创新型、一体化能源型、综合基建型、融合发展型“四型”企业,中国能建加速发力新型储能、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领域,全力推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大转型”,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新的增长极。2024年,中国能建新签合同额约1.41万亿元,同比增长9.75%。其中,包括新型储能、风电等在内的业务新签合同额约为5553.45亿元,约占合同总额的39.4%,远超传统能源业务3129.7亿元的新签合同额。中国能建全年战新产业投资、营收同比分别增长63%、25%,占比分别达51%、39%。
“目前,新型储能、新能源、氢能正加速成为中国能建的核心产业、核心的生产力、核心的利润来源。”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中国能建将紧紧围绕‘创新、绿色、数智、融合’核心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力打造具有能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早在2017年,中国能建江苏院就承担了中盐金坛盐化公司“基于盐穴压缩空气智能电网储能项目”的创新设计重任,开始了中国能建进军新型储能市场的积极探索。
2021年,中国能建提出了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两个支撑点”,明确新型储能是集团核心业务之一。2022年1月,数科集团在北京成立。数科集团以新型储能作为企业核心主业之一。2022年8月,中国能建联合宁德时代、天合光能发起,携手62家行业优势单位组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成为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具体方向上,中国能建更加重视压缩空气储能。
中国能建大力开展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头自主研发了“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通了天然盐穴、人工硐室两种关键储气技术路线。在投资建设湖北应城世界首台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电站过程中,中国能建攻克多项行业技术难题。电站重大核心装备实现100%国产化,形成了压气储能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包括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标准共计200余项。
“得益于新技术支撑,应城项目在规模、效率、成本、寿命等指标上可以与抽水蓄能相媲美,在压气储能领域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湖北应城项目EPC方负责人——中国能建中南院能源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刘江表示。与抽水蓄能相比,压气储能还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环境友好、占地小等优势。
山东泰安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项目建设现场
除了湖北应城项目,中国能建目前还在全力推进甘肃酒泉、山东泰安、湖南湘乡、湖北潜江、陕西铜川等300兆瓦级压气储能项目建设,在山东肥城率先发布600兆瓦级压气储能解决方案。目前中国能建正在开发和建设的压气储能项目近百个,其中,全球首台300兆瓦人工硐室压气储能电站——甘肃酒泉项目、全球首创低熔点熔融盐高温绝热压缩技术的350兆瓦压气储能电站——山东泰安项目2025年也将并网发电。
除此之外,中国能建积极研发拓展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包括重力储能、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等。
2023年4月,中国能建设计的我国首个飞轮+锂电池储能复合调频项目在山西朔州投运,填补了国内飞轮与电化学复合储能领域空白。2024年3月,中国能建启动全球首个竖井式重力储能工程化应用项目——河北张家口赤城50兆瓦/300兆瓦时重力储能示范项目,已入选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2024年9月,中国能建发布了280安时、306安时、420安时等储能专用电池产品,投资的厦门5吉瓦时储能电芯生产线开工建设。2025年1月,中国能建承建的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内蒙古乌兰察布300兆瓦/1200兆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全容量并网。
2024年5月,中国能建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顺利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第二批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国能建全力扛起策源地建设重任,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动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向更大容量、更高效率、更长时间、更低成本方向发展。
围绕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国能建展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平台体系优化、产学研深度合作等战略布局。
以鼓励和支撑创新为导向,中国能建调整组织机构的框架和“筋骨”。在组织领导上,设立一把手负责的科技创新领导和决策机构,建立公司技术专家体系和高级技术咨询委员会,重组了科技信息装备事业部,强化总部统筹统领。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了“揭榜挂帅”“军令状”“赛马”科技立项机制,形成集团—子集团—子公司三级科技立项体系;创新构建新技术示范项目机制,强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完善创新考核机制,制定系列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要全面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优秀企业的战略合作。”宋海良表示。在搭建创新的平台生态体系上,中国能建选择了一条“融合创新”的发展路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释放融合创新的效能。
中国能建还建立了“1+N+X”创新平台体系,加强6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组建压缩空气储能研究院等18家集团级研发平台,设立中欧科技创新中心等3家海外研发机构,系统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中国能建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1500标方碱性电解槽下线仪式
2022年3月,中国能建所属数科集团与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成立储热联合研究中心,2023年4月,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联合成立“湖北省深地储能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7月,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储能平台合作成立“储能技术研究院”,大力推进压缩空气储能重大技术研发。在电化学储能方面,2023年2月,中国能建与宁德时代共同成立了能建时代新型储能技术研究院,打造行业一流的电化学储能研发平台。
依托这些研发平台,湖北应城项目在地面工艺、地下储气库建造、新材料研制等方面实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了“中国能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系统解决方案”。能建时代研究院推出国内首个吉瓦时级储能智控及数字化全系列产品,在多个工程中全面应用。2024年,公司研发新型储能、氢能及新能源装备25台套,形成一批科技创新“硬成果”。
战新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创新成果的不断产出离不开中国能建长期持续的大力度投入。“十四五”以来,中国能建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3.4%。其中,2024年中国能建全年研发投入达145.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35%。而在中国能建全年研发投入中,新能源、新型储能、氢能等战新领域研发投入已经占到60%以上。
当前,中国能建正以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开展《“十五五”新型储能产业规划研究》《“十五五”氢能产业规划研究》等重点产业规划研究,明确新型储能、氢能发展目标、路径和措施。
根据我国西部地区以“沙戈荒”为主、中东部地区以盐穴型为主的特点,中国能建计划在西部地区布局“压气储能集群+新能源”,支撑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在中东部地区,压气储能布局主要服务能源安全保供,提升电网灵活性。预计未来6年,中国能建将在全国布局百座以上压气储能电站,持续推动压气储能向更大规模集群、更大单机容量、更高转换效率、更长释能时长的方向,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和工程化落地。
马来西亚首个大规模电化学储能项目马来西亚赛京卡特60兆瓦储能电站
近年来,中国能建新型储能业务加速出海。在新加坡,2022年12月,中国能建设计建设的规模为285兆瓦/285兆瓦时裕廊岛新型储能项目投运,成为当时东南亚最大的储能项目。在乌兹别克斯坦,2024年3月开工的费尔干纳州奥兹150兆瓦/300兆瓦时新型储能项目,成为中国能建首个海外新型储能投资项目。在澳大利亚,中国能建首个新型储能项目——澳大利亚南澳洲Templers新型储能离岸EPC项目于2024年5月正式开工。在马来西亚,中国能建承建的马来西亚首个大规模电化学储能项目——马来西亚赛京卡特60兆瓦储能电站于2024年12月并网运行。
宋海良表示,新型储能既是推动能源变革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攻阵地。中国能建要大力打造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迅速形成示范效应,助推我国新型储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挑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马新政
校审:储信艳
来源:国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