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这片湖里的生物,一直被困在同一年里

环球科学  · 科学  · 16 小时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环球科学》直播预告、北美传统节日土拨鼠日以及一项关于门多塔湖细菌的研究。研究中发现,门多塔湖的细菌出现了季节性循环模式,其基因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并且存在长期基因组变化。这种循环模式引发了人们对微生物演化与生态的思考,探讨了生态和演化之间的界限模糊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直播预告与土拨鼠日的介绍

《环球科学》将公布年度最美科学阅读榜并讨论最新的科普读物和杂志内容,同时有抽奖和优惠订阅福利。

关键观点2: 门多塔湖细菌的季节性循环模式

研究人员在门多塔湖发现了细菌的循环模式,它们的基因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一种“被困在同一年里”的现象。

关键观点3: 细菌基因组的长期变化

除了季节性变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细菌的基因组存在长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跨越台阶式的突变等。

关键观点4: 演化与生态的重新思考

这项研究引发了关于微生物演化与生态的思考,探讨了生态和演化之间的界限模糊问题,挑战了传统上对生态和演化的理解。


正文

门多塔湖(图片来源:Michael Barera,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2月21日晚20:00,《环球科学》直播间将现场公布年度最美科学阅读榜,陪你畅聊2024年最具代表性的科普读物,以及最新的杂志内容!


直播全程依旧抽奖不断,杂志、桌垫送不停,更有超优惠订阅福利!


赶紧点击【预约】直播吧!



撰文|黄雨佳
审校|clefable

每年的2月2日,北美地区都会迎来传统节日——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人们通过观察土拨鼠是否看到自己的影子,来预测春天何时到来。而在电影《土拨鼠之日》中,男主角菲尔·康纳斯(Phil Connors)陷入了时间循环,无论如何努力,每天醒来都会回到这一天。


这种“鬼打墙”般的经历听起来像是电影中的荒诞设定,然而,大自然中其实也有类似的现象,只不过主角不是人类,而是肉眼难见的微生物。今年1月,《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讲述了这样一个发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门多塔湖(Lake Mendota)的“循环故事”。



细菌的“土拨鼠之年”


门多塔湖是一座淡水湖。这里四季分明,夏季湖面长满藻类,冬季则会结冰。过去20年间,一群科学家在这里采集了471个水样。这次,他们分析了这些样品中的微生物基因组,最终构建了迄今时间跨度最长的、来自自然环境的宏基因组(metagenome,即环境中所有的遗传物质序列)数据集。


分析完这些数据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湖中的细菌竟然出现了一种季节性循环模式。从春天到冬天,它们的基因组不断发生变化,但到来年春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就这样年复一年,仿佛被困在了时间循环里。


或许你会觉得,这不就是自然界的四季轮回吗?人类一年四季穿着不同,到了新一年又重头来过,细菌的变化难道不也一样吗?但这里的关键在于时间尺度:细菌繁殖速度极快,一年时间里已经历上千代更迭。因此,这种循环并非个体经历的周期,而是整个族群在世代的演化中反复上演相同的模式。换句话说,这就像是你和你的曾曾曾曾曾曾祖辈长得一模一样,而你的曾曾曾曾曾曾孙又长回了你的模样,并如此周而复始一直下去。


“被困在同一年里”的细菌(图片来源:原论文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个别细菌身上,而是广泛存在。研究人员一共分析了2855种细菌,结果发现其中80%都呈现出类似的季节性基因组变化。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博士后研究员罗宾·罗韦尔(Robin Rohwer)表示:“对于如此大比例的细菌群落都会经历这样的变化,我感到十分惊讶。我本来以为只会观察到几个不同寻常的例子,结果竟然发现了成百上千个。”


那么,为什么细菌群落会呈现这样的季节性循环呢?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门多塔湖分明的四季变化有关。即使是同一种细菌,不同个体也可能在不同季节占据优势:某些菌株可能在夏季更具适应性,而另一些菌株则可能在冬季表现得更好。随着季节更替,菌群的主导成员不断交替,从而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模式。



跨越台阶


除了这种季节性的循环变化,研究人员还在湖中20%的细菌物种中发现了长期的基因组变化,但这些变化趋势往往会与季节性模式相互叠加。而且,不同菌种的长期变化模式各不相同,有些在几十年间逐渐演变,有些则像“跨越台阶”一样发生突然的变化,而另一些则在短期变化后又迅速恢复原状。


在这些变化模式中,“跨越台阶式”的突变最为常见,而且比其他两种模式多得多。例如,2012年,门多塔湖的许多细菌就经历了一次基因组的剧烈变化,尤其是与有机氮代谢相关的基因。


至于为什么这些细菌的基因组会突然发生变化,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原因之一可能是极端天气。2012年,门多塔湖经历了异常温暖干燥的天气,使湖中藻类数量锐减,而藻类正是细菌获取有机氮的重要来源。缺乏这一关键营养来源,可能促使细菌群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此外,物种入侵也可能是原因之一。2009年,门多塔湖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长柱尾突蚤(Bythotrephes cederstroemi),这是一种入侵性浮游动物,它们的繁殖可能导致了水体缺氧。由于物种入侵的滞后效应,它们可能在3年之后才改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尽管研究人员只深入分析了其中一种细菌的突变过程,但他们推测,其他微生物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适应性变化。


不同细菌基因组有不同的变化模式(图片来源:原论文


过去,科学家很少在如此长的时间尺度上追踪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他们通常关注的是特定时刻的样本,因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演化趋势往往会被短期的季节性波动所掩盖。而这项研究通过研究连续20年的数据,揭示了这些被忽视的深层演化模式。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微生物随时间发生演化的理解。过去,人们往往会认为演化是一股不断向前推进的力量。但这项研究表明,演化并不总是线性前进的,它有时也会沿着特定轨迹循环往复,仿佛时间在微生物世界中划出了一个个“轮回”。


这项研究还引发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究竟是一种生态现象,还是一个演化过程?传统上,生态学研究关注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演化研究则关注物种内部的基因变化。然而,在微生物世界里,物种的界限本就模糊不清,生态和演化之间的分界线也因此难以厘清。


例如,科学家过去通常将种群竞争和生态位分化视为典型的生态学现象,但如果研究是基于基因组数据推断出的变化,那么这样的研究是否应归入演化?再比如,有机氮代谢基因的正向选择一般被认为是演化过程,可如果这一变化影响的是表型不同的菌株间的生态转变,那它究竟属于生态还是演化?更进一步,如果生态和演化发生在相同的时间尺度上,受到相似的环境压力驱动,而微生物物种的界限又如此模糊,那么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演化与生态的传统界限?


生态和演化,或许本就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章节。而科学家未来的研究将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历程。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4-01888-3

https://phys.org/news/2025-01-lake-bacteria-evolve-clockwork-seasons.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如需转载,请在“环球科学”后台回复“转载”,还可通过公众号菜单、发送邮件到newmedia@huanqiukexue.com与我们取得联系。相关内容禁止用于营销宣传。

-电商广告-

《环球科学》2025年2月新刊正在热卖

戳图片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

点击【在看】,及时接收我们的内容更新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