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洛阳城的一场权力斗争,涉及魏文帝曹丕、新登基的皇帝曹叡、郭太后以及曹叡的生母甄氏。文章描述了曹叡与郭太后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郭太后在宫廷斗争中的智慧和付出。
详细描述了曹叡对郭太后的怀疑、双方的对话以及回忆过去的情景。
这些背景信息揭示了郭太后在宫廷中的地位和智慧。
通过描述曹叡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你好呀,我是掌史嬷嬷。
洛阳城的早春二月,冬寒还未散尽。
魏文帝曹丕的灵柩刚入土不久,新登基的年轻皇帝曹叡就带着禁卫军闯进了永寿宫。
殿内檀香的余韵尚未散尽,郭太后正跪坐在案前整理先帝遗物,见到曹叡阴沉着脸进来,手中的玉簪"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
"太后,"曹叡的声音冷得刺骨,"朝野都在传,我母后甄氏的死,是您在背后推波助澜。"他盯着郭太后瞬间苍白的脸,"今天,我要听您亲口说个明白。"
郭太后慢慢站起身,宽大的衣袖拂过案几。
她直视曹叡通红的双眼,轻声道:"陛下若真要追根究底,害死甄夫人的是先帝,不是我郭女王。"
她顿了顿,声音更轻了,"陛下难道要为生母,逼死含辛茹苦养育您十四年的养母吗?"
记忆回到建安二十一年的铜雀台。
那时还是世子的曹丕,在夜夜笙歌的宴席上第一次注意到郭女王。
这个比他年长三岁的女子素面朝天,却在一众浓妆艳抹的舞姬中格外醒目。
更让曹丕惊讶的是,她竟能对朝政侃侃而谈。
"世子可知道,邺城最近的粮价涨得厉害?"郭女王为他斟酒时低声说,"若是现在开仓放粮,民心可得。"
三个月后,曹丕采纳了她的建议,果然赢得父亲曹操的赞赏。
从此,郭女王成了他最信任的谋士。
在夺嫡之争最激烈时,正是她献计让曹丕"偶遇"醉酒诵诗的曹植。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立即封她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后甄氏。
曹叡的手紧紧攥着剑柄,指节发白。
他永远记得九岁那年,被带到郭女王宫中的情形。
生母甄夫人刚被赐死,尸体被塞满米糠草草下葬。
而眼前这个女人,却温柔地为他擦去泪水,说:"从今往后,我就是你的母亲。"
"陛下可还记得,"郭太后突然开口,"您十五岁染上瘟疫,是谁三天三夜守在病榻前?"
她的声音终于有了一丝颤抖,"又是谁在先帝要废您太子之位时,跪在殿前为您求情?"
曹叡猛地转身,剑鞘撞在青铜灯柱上发出刺耳的声响。
他当然记得。那年他高烧不退,是郭女王亲自煎药喂药;当他因射猎误伤百姓险些被废时,也是郭女王冒雨跪在嘉福殿外两个时辰。
邺城的秋夜总是特别漫长。
甄夫人跪在冰冷的地上,听着宦官宣读赐死诏书。"...怨怼君上,心怀不轨..."她突然大笑起来,笑声凄厉:"好一个郭女王!好一个贤德贵嫔!"
当白绫勒紧脖颈时,她最后想到的是年仅八岁的曹叡。
而此时的洛阳宫中,郭女王正握着曹叡的小手,一笔一画教他写字:"仁者爱人。"
"先帝为何要杀我母后?"曹叡突然问道。
郭太后望向窗外刚抽出新芽的梧桐树。"因为她不该在铜雀台当众说'魏室将倾'。"她转身直视曹叡,"更不该在先帝面前说,您长大后会为外戚甄家复仇。"
曹叡如遭雷击。这些宫廷秘辛,他从未听说过。三更的梆子声远远传来。
郭太后取下头上的金步摇放在案上:"陛下若要治罪,老臣甘愿领死。只望陛下明白,这深宫之中,能活下来的人,谁手上没沾过血?"
曹叡踉跄后退两步,突然想起登基大典那天,郭太后为他整理冠冕时说的话:"为君者,当知哪些仇要报,哪些怨要忘。"
青龙三年春天,郭太后病逝。临终前,她坚持要以平民之礼下葬。
当宦官呈上她最后的遗物,一个褪色的香囊时,曹叡终于崩溃痛哭。
那是他十岁那年,亲手绣给养母的生辰礼物。
葬礼那日,曹叡独自站在首阳陵前。
细雨打湿了龙袍,他却浑然不觉。
史官远远望着这一幕,在竹简上写下:"帝亲临葬,哀恸过礼。"
而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曹叡将生母甄氏的牌位,轻轻放在了郭太后的棺椁旁。
· 完 ·
/ 推荐阅读 /
▼
皇帝偷情,皇后送人头
朱瞻基一句话,暴露弑父真相
本期封面图:
发现更多精彩故事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掌史嬷嬷】
点亮“♡”,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