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推迟VS抢跑,开学“时差”反映了啥?

江苏教育新闻  · 科技自媒体 教育  · 6 小时前

主要观点总结

江苏部分学校在寒假尾声调整报到时间,将原定于元宵节报到的时间推迟至正月十六。此举引发网友关注与讨论,无锡外国语学校解释是为了实现人性化教育。文章讨论了教育的弹性应对能力,以及如何平衡个体需求和教育规律,以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江苏部分学校调整报到时间

由于元宵节与报到时间冲突,江苏部分学校将报到时间从2月12日调整为2月13日,这一调整受到网友关注。

关键观点2: 人性化的教育调整

学校调整报到时间,是为了实现团圆和幸福教育的人性化。这种灵活调整彰显了教育管理的弹性应对能力,暗合了教育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政策导向。

关键观点3: 教育的时代性与传统性平衡

文章讨论了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平衡教育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如何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关注个体需求,以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正文

寒假进入尾声,2月10日,无锡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等江苏部分学校通知‍,取消原定于2月12日(元宵节)的报到日,调整为2月13日(正月十六),报到开学一气呵成。此前报道>>>

寒假的制定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历法、教育教学安排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2024年,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春季开学是2月21日(正月十二),当时有网友不满称“江苏学生是不配过元宵节吗?”今年,当各地的报到撞上元宵节,推迟一天的调整格外引人关注。“挺好的,支持”“元宵节是值得放假的节日”“我们过年前就通知了,正月十六报到”......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很多网友为此举点赞,无锡外国语学校在通知中则具体解释了这个临时决定的缘由,“为了让团圆更圆满,让幸福教育更具人性化。”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压轴仪式”,承载着家庭团聚的文化基因。学校延后一天报到,看似微调,实则释放了重要信号: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的文化节奏和人性需求。学校在暴雨、暴雪、台风等恶劣天气时,能为了顾及接送安全放假;在流感爆发季,亦能为了学生健康而调整教学安排;在首个“非遗版”春节里的元宵节,将报到与开学“合并”,这种灵活调整既彰显了教育管理的弹性应对能力,也暗合了教育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政策导向。遵从中国人对传统佳节的重视,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浸润,学习很重要,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也是一样。
教育是与时代共振的柔性力量,学会用“显微镜”体察个体需求,用“望远镜”顺应社会变迁,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回归”。延迟开学的这一做法,让笔者联想到前不久微博热搜中出现的“八成家长不喜欢入户式家访”,据媒体的一项调查问卷表示,85.9%的参与者选择了“不喜欢家访”,意见包括:暴露隐私、有更便利的沟通方式等。两件事共同折射出一个核心命题,教育必须摆脱制度惯性,主动回应社会变迁。报到作为新学期开学的“仪式感”,通常并不上课,功能是发新书、清洁教室、布置黑板报等,同时送上各科老师的叮嘱,好让孩子收心、调整作息。报到日,大多数学校在中午前就放学了,而这对于不少双职工家庭而言,意味着开学冲刺和请假接孩子的双重压力。将报到压缩为开学首日的连贯动作,贴近实际需求,也为家庭预留了更多准备新学期的缓冲期。
与延迟开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假中出现了不止一个提前开学的例子。2月6日,安徽省教育厅就滁州市定远中学提前开学补课发布情况通报,并督导全省各地各校严格依规执行开学时间。同一天,宿迁市教育局就泗阳中学提前开学发布通报,责成其立即整改并作出深刻书面检查。“抢跑”新学期,反映了当下教育环境中的一种功利心态,然而学习之道贵在张弛有度,过度紧绷的节奏只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人坐在这里,但心不在这里”的逆耳良言,恰恰说明了高压下的学习并非明智之举,提前结束寒假开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好的教育不是散播焦虑,而是理性地引导和支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断激发兴趣。
教育之路,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一次对细节的调整,都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探寻。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打破僵化的制度藩篱,在关注个体需求与遵循教育规律之间找到平衡,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价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
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并注明出处来源 江苏教育频道(微信号:JSBCeducation)

图片

来  源 | 我苏客户端
编  辑|徐文倩

推荐文章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