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存在的故乡,人在其中诗意地栖居,这是海德格尔最迷人的哲学表述。在语言里,故乡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的后撤或退缩而逐渐显现,仿佛景深的生成:安居的空间,有赖于聚焦间距的拉大,以便给气息腾出回旋、流转的余地;并消弭一切功利性的预设。此时,语言也可以是静默。
海德格尔主张“边缘活动”观念,他称之为“无意义事物中蕴含的拯救力量,包括友谊、郊外远足以及和朋友品尝当地酒水等活动”。这就是他的“激进田园主义”观念。他坚持认为这些事物都保持着边缘性,“正因为它们抗拒效率”。它们仍然外在于、超越于现代氛围所能触及的范围。我们可能认为远足有益于我们的健康训练,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让我们更具效率,但这显然不是这里所谈论的真正意思。海德格尔的“边缘活动”是指逃离现代生活的避难所,用这些活动来隐喻他自己的方法。
如果我们可以总结出海德格尔的一般思路,那么它应该会是用一种诗歌的方式,并且通过诗歌来体验世界。诗歌作为海德格尔思路的主题,它具有这个世界不可穷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能被还原为单一维度下的事物(科学或一神论试图对事物进行第一维度的还原)。这个世界的边界总在我们触及它之前,便已经远离我们了,“意义体系”也并不存在。海德格尔声称,每个诗意的词汇都蕴含着“语义共鸣不可穷尽的复杂空间范围”。在他看来,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先验现象。“在诗性经验或以诗性为中介的经验中,我们由此‘抓取到’自己生活,看到自己生活是‘与不可抓取事物的会面’,我们由此与存在的‘神秘性’,与这种神秘性所产生的‘惊异’面对面。”这就是我们栖居于世,“安家于世”的方式。栖居于世界,这就是生活的核心。
“上帝之死”过后的部分知识氛围在于,人们对科学提供的解释不满,并产生与之平行的一种考虑。因为科学提供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与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并不相干——他们关心如何生活,应该具有何种价值和道德态度,如何行动。从胡塞尔到存在主义者,再到反主流文化和实用主义哲学,在这些贯穿20世纪的思潮之中或者说在现象学观念中,海德格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主张泰然任之;主张关心世界、放任世界的存在,主张服从它的丰富性,诗性地体验它;主张摆脱日常生活,对在世栖居感到满足,在世界中安家,这些观念在几十年过去之后显得更具有前瞻性。
(引自彼得·沃森《虚无时代》)
如果我们可以总结出海德格尔的一般思路,那么它应该会是用一种诗歌的方式,并且通过诗歌来体验世界。诗歌作为海德格尔思路的主题,它具有这个世界不可穷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能被还原为单一维度下的事物(科学或一神论试图对事物进行第一维度的还原)。这个世界的边界总在我们触及它之前,便已经远离我们了,“意义体系”也并不存在。海德格尔声称,每个诗意的词汇都蕴含着“语义共鸣不可穷尽的复杂空间范围”。在他看来,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先验现象。“在诗性经验或以诗性为中介的经验中,我们由此‘抓取到’自己生活,看到自己生活是‘与不可抓取事物的会面’,我们由此与存在的‘神秘性’,与这种神秘性所产生的‘惊异’面对面。”这就是我们栖居于世,“安家于世”的方式。栖居于世界,这就是生活的核心。
“上帝之死”过后的部分知识氛围在于,人们对科学提供的解释不满,并产生与之平行的一种考虑。因为科学提供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与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并不相干——他们关心如何生活,应该具有何种价值和道德态度,如何行动。从胡塞尔到存在主义者,再到反主流文化和实用主义哲学,在这些贯穿20世纪的思潮之中或者说在现象学观念中,海德格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主张泰然任之;主张关心世界、放任世界的存在,主张服从它的丰富性,诗性地体验它;主张摆脱日常生活,对在世栖居感到满足,在世界中安家,这些观念在几十年过去之后显得更具有前瞻性。
(引自彼得·沃森《虚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