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父母有这3个特征,不建议长期住在一起

武志红  · 心理学  · 1 月前

作者 | 天雅



在亲子关系中,自恋型父母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即:有一类父母,他们看似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了很多,

但这份爱与付出,不是基于孩子的实际需求,而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自恋。

从而导致:孩子丝毫体验不到爱与关怀,而是感受到满满的忽视与控制。

关于这一点,我的来访者小楠,深有体会。




半年前,小楠怀孕了,邀请母亲前来照顾。

然而不到半个月,她就跟母亲彻底闹翻了。

缘于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母亲喜欢吃猪蹄,天天给小楠炖猪蹄汤。

连续喝了3天以后,小楠感到有些腻,让母亲换个别的汤。

母亲不依:“猪蹄汤营养丰富,我以前想喝还没得喝呢,你就别挑剔了。”

又过了几天,小楠开始感到反胃,一闻到猪蹄的味就忍不住干呕。

但母亲对此视而不见,依旧天天炖猪蹄汤。

某天晚上,小楠实在受不了了,便跟母亲提议:“猪蹄太油腻了,我想喝丝瓜汤。”

母亲没有做声。

次日早上,她又从菜市场拎回来一只猪蹄:“今天的不油腻,我专门挑了只瘦的。”

“你有买丝瓜吗?”小楠问道。

“没有。”母亲头也不抬。

无奈之下,小楠从网购平台买来两根丝瓜,拿去厨房给母亲,让她午饭做个丝瓜汤。

母亲“嗯”了一声,有些不情愿。

后来喝的时候,小楠明显感觉味道不对劲,细问之下得知母亲是用猪蹄汤底炖的丝瓜……

那一刻不知怎的,她突然就崩溃了——

“砰”的一声把碗摔到地上,声嘶力竭地冲母亲大吼:

“我不想喝猪蹄汤!不想喝猪蹄汤!不想喝猪蹄汤!

我前前后后说了多少遍,你怎么就完全听不进去呢!”

母亲愣了一会儿,开始捂着脸痛哭:

“我一大早跑去菜市场给你买猪蹄,辛辛苦苦炖的汤,

你非但不领情,还挑三拣四,你有体谅过我的委屈吗?”

就这样两人开始吵了起来……

吵着吵着,母亲开始回房间收拾行李,闹着要回老家。

小楠冲动之下立刻订了当天的高铁票,将母亲送走了。

从那以后,母女两人进入冷战状态,再也没有联系过……





如果仅仅因为一碗丝瓜汤,小楠的反应或许过于剧烈。

但在咨询室里,她告诉我:

跟母亲相处,类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是常态。

“我妈她似乎永远听不见我的声音,看不见我的需求;

她永远都在想方设法控制我,在我身上贯穿她的意志。”

这是典型的「自恋型父母」,他们通常具有以下3个特征:

① 对孩子的痛苦处境缺乏同理心。

自恋型父母通常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无法对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

就像小楠已经对猪蹄产生干呕,但母亲却视而不见,依然天天炖猪蹄汤一样。

记得8岁那年,奶奶去世了,小楠很难过,因为她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

但母亲跟奶奶关系不和,看不得小楠在葬礼上为奶奶掉眼泪,一看到小楠哭就不停地戳她。

仿佛在母亲眼里,只有权力斗争的胜负,没有情绪情感的联结。

② 谈论孩子时,常常习惯性代入自己。

当孩子尝试表达需求和感受时,自恋型父母总是会代入自己。

就像小楠表达猪蹄汤吃腻了,母亲第一反应是:"我以前想吃还没得吃呢。"

即便小楠后来崩溃发火,母亲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忽视对女儿所造成的伤害,而是聚焦在自己做猪蹄汤有多辛苦。

这是母亲一贯的作风——

她永远活在自己的感受世界里,无法理解他人感受,更无法跟他人达成同频交流。

③ 贬低孩子的脆弱,嫉妒孩子的成就。

当孩子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时,自恋型父母会忽视和贬低;

而当孩子获得一定的成就时,他们又会暗中嫉妒搞破坏。

他们需要永远占据在权力的高位,不允许孩子超越自己。

小楠第一次带男友(现老公)回家见父母时,母亲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餐桌上,母亲突然对准女婿来一句:"估计你们经常点外卖吧,她(小楠)根本不会做饭。"

那一刻,小楠感到无语,她知道母亲是故意这样子做的,目的就是要在餐桌上"更胜女儿一筹"。

来到这里,我逐渐开始理解:

小楠之所以跟母亲彻底闹翻,绝不仅仅是因为一碗丝瓜汤;

而是面对一个自恋型母亲长年累月的忽视、控制与贬低,她实在忍无可忍了。





小楠的经历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镜子,映射着现实中很多自恋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缩影。

然而,自恋式母爱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母爱形式,它充满了对孩子的忽视、剥削和控制。

在自恋式母爱的裹挟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① 被迫独立,过度追求高成就。

关于母亲对自己的忽视和贬低,小楠在很小的时候就深有体会。

比如母亲给小楠买衣服,永远不会买小楠心仪的那件,只会买她认为价格更划算的。

又比如小楠学习好,但母亲从来不会认可她,只会拿她做不到的事情贬低、嘲笑她。

从记事起,小楠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长大以后要挣很多钱,买自己喜欢的衣服。”

同时为了获得妈妈的接纳与赞许,她不断追求卓越的成就,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她的内心却从未感到自在——

一种不被母亲看见的恐惧始终环绕着她,令她在痛苦中不断挣扎,痛苦不已。

② 主动妥协,走向自暴自弃。

小楠的弟弟小北,也是一个在自恋式母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不一样的是,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母亲对小北的关注看起来要积极得多。

在生活中,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北,恨不得大事小事替他包办。

就拿学习来说。

从小到大,小北不爱学习,成绩马马虎虎。

但母亲似乎总能找到法子让小北顺利进入重点初中、重点高中。

母亲的本意或许是想让儿子的路走得更顺一些,但却无形中扼杀了儿子的积极进取心。

“反正妈妈总会有办法,我又何必做多余的努力呢?”

虽然小楠和小北选择了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但他们的问题本质上却是一样的:

无法真正脱离自恋式母爱的桎梏,无法安然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着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而如果,你也是一个在自恋型父母包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在成长过程中,你经历过很多被忽视、被剥削、被控制的时刻,

但为了维持关系,你可能会否认、麻痹或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今,你已经充分了解它对你今后人生的不利影响;

当时机成熟,且你也做好了改变的准备,那么可以尝试去摆脱它的桎梏。

这个过程,包含3个步骤:

第1步:看见并接受父母的局限。

在充分体验这种不被爱的悲伤之前,我们需要真正意识到一点:

绝大多数自恋之人,都缺乏一种对他人真诚的爱和共情的能力。

这对很多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我的父母都不爱我,那谁还会爱我呢?”

但如果我们无法接受这一点,就会一直对着父母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结果只会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受伤……

试着去看见父母的局限,承认父母的无能和缺陷带给我们的伤害,

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从自恋式父爱/母爱中解脱出来。


第2步:与父母分离,建立真实的自我意识。

对自恋式父母的孩子来说,成长的最终目的是:

在心理上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发展自我,成为一个真诚、完整的人。

当初将母亲送走以后,小楠曾有些内疚,想打电话向道歉,邀请母亲回来。

“为什么要邀请她回来呢?”我问道。

“我觉得有妈妈在会比较安全。”小楠回应道。

“也许母亲的存在令你熟悉,但这是不是真的安全呢?”我继续问道。

小楠愣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后来经过综合权衡利弊,她确认了母亲其实并没有能力为她保驾护航。

于是她放弃了联系母亲的念头——

找了一个靠谱的保姆,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安排饮食起居,整个人身心舒畅了许多。

第3步:处理好自身的自恋特质,阻止它传递到下一代。

关于自恋型父母,兰·戈隆布在《镜中囹圄》中表达了某种担忧:

“如果父母被自恋所扭曲,孩子会感受到很强的模仿压力。”

一种是直接的模仿——

即父母将自己小时候遭受过的忽视、剥削与贬低,原封不动地还原到孩子身上;

另一种是间接的模仿——

即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将自己过去未曾得到的爱与关注,加倍补偿在孩子身上。

无论那一种,都不是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而是自恋式父爱/母爱的代际延伸。


这时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是透过与孩子的关系去觉察我们是否存在自恋特质:

我是否经常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

我是否经常贬低/嫉妒自己的孩子?

……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谴责;

而是为了更真实地照见自己,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

继而将关注力回归到自己身上:

满足自己的渴望,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好好去爱自己,照顾自己,安慰自己内在的不安……

要知道,以一个成人的姿态陪伴内在小孩慢慢长大,是每一位父母的功课。

你成长了,孩子会跟着成长;
你成熟了,孩子也会跟着成熟。

谨作此文,献给在成长路上缺乏爱与关注的孩子们,以及在育儿路上负重前行的父母们,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我会一直与你们同在。

「在看」+「转发」给予孩子健康的亲子互动,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文章部分观点参考:卡瑞尔·麦克布莱德《母爱的羁绊》。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8点武志红直播🌟



❗直播无回放❗

直播无回放

⬇️马上点击【预约】按钮不错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