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南新闻网
云南新闻网是由中新社云南分社管理和维护的新闻公众号,凭借中国新闻社及中新社云南分社的新闻资源,以快捷丰富的内容、简洁明快的风格,在新媒体领域全面展示云南。
51好读  ›  专栏  ›  云南新闻网

大理“当代神农”遍“尝”滇西千余种植物 填补白族医药文献空白

云南新闻网  · 公众号  · 云南  · 2025-04-06 17: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云南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
傣医、彝医等流传上千年
白族医药、哈尼医药、佤族医药等
形成诊疗特色
众多民族药草被发掘开发成有名的植物药

4月5日
中国新闻网发布稿件
《大理“当代神农”遍“尝”滇西千余种植物 填补白族医药文献空白》
报道大理大学教授姜北率团队研究滇西植物
系统整理濒危白族医药并首载文献
填补民族医药研究空白的故事

报道全文如下


中新网云南大理4月5日电 题:大理“当代神农”遍“尝”滇西千余种植物 填补白族医药文献空白
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上万种植物广布滇西群山,每一株不起眼的野草都可能暗藏改写现代医学的密码,但它们大部分都不被人所知。大理大学药学院教授姜北带领团队十余年专注“破译”滇西植物药用密码,从近1500种植物中筛选出抗疟疾活性成分,更让口口相传的白族医药首度载入文献。

3月26日,姜北指导学生进行研究。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摄
“我是非土生但土长的大理人。”近日,姜北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笑着介绍。出生于1963年的姜北从小跟随父母走南闯北。20世纪70年代,一家人定居云南大理,姜北自此在大理学习生活,后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
2001年,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姜北前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此后留美工作。六年后,出于对大理的思念以及希望能更好发挥自身所学,姜北决定带着家人回到云南大理,进入大理大学药学院任教。
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的滇西地区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这里垂直气候带显著,从海拔100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梅里雪山,形成了寒、温、热三带并存的独特生态格局,孕育超过1.2万种高等植物,药用植物2000余种,其中三七、重楼、石斛、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享誉中外,更有大量未被现代科学系统研究的民族民间药用植物。
姜北来到药学院后,在已有昆虫药物研究这一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滇西植物资源丰富、民族医药文化多样的有利条件,果断地将植物药和民族药确立为学院的第二、第三学科研究方向,并带领团队迅速展开滇西植物样品库的建设。
2008年起,姜北每年都会带领团队在滇西各地采集植物样品,“多则一年40余次,少则一年七八次”。在姜北办公室外悬挂的一张云南地图上,从香格里拉到西双版纳,从寒带到温带、热带,密密麻麻的采集点记录着团队十余年来的足迹。

3月26日,姜北介绍采集植物样品的情况。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摄
最初,如何鉴定采集到的植物成为一道难题。在缺乏仪器和电子资料的情况下,姜北带领学生一页一页翻书比对。只要抓住机会,他便会向植物学专家虚心请教。
“研究植物就是需要经常去野外进行实地观摩与考察,像老一辈的植物学家蔡希陶、吴征镒,都是走过了中国无数的山山水水。”在多年积淀下,姜北逐渐“摸到”了研究药用植物的门道,现在在野外遇到的大部分植物都能认出它们的科、属,推测出其可能含有的主要成分。
“有时我带着学生在苍山给他们讲解植物,身后跟着的游客队伍会越来越庞大,他们也对植物科普很感兴趣。”姜北说,在研究药用植物多年后,他们在苍山上看到的不再只是满眼的绿,而是一棵棵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
目前,滇西植物样品库已收集植物近1500种,涉及约200科、近800属。采集到的每种植物又被提取出两份提取物。在近3000个提取物样品中,姜北团队开展了抗病原、抗疟疾等方面的筛选。
发展至今,大理大学药学院对云南黄芪属植物研究独树一帜,抗疟药用植物研究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抗耐药致病菌、抗立克次体研究也具有显著特色。
“我常对学生说,我们其实跟很多老中医一样,是在发现秘方、偏方。”姜北笑着说,不同之处在于,老中医们往往是通过自身“尝百草”,而他们是用现代药理模型与科学方法进行筛选。
与此同时,利用地处滇西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与自身学术专长,姜北十余年来同步坚持着白族医药研究工作。
白族在苍山洱海间积累了千年医药智慧。其医药体系融合了南诏国时期的佛教医学、本土巫医文化及汉地中医药精髓,形成了“一病多方、同方异用”的特色。民间至今流传着“苍山十九峰,峰峰有灵药”的谚语。然而,由于缺乏规范、通用的文字,传统白族医药多依赖口传心授,大量秘方偏方如今濒临失传。
姜北团队目前共收集、拍摄白族常用药用植物400余种,从植物种类鉴定、药理药效研究、白族民间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近年来多种白族药用植物现代研究成果,先后完成《白族惯用植物药》《白族药用植物图鉴》《白族特色药用植物现代研究与应用》三部专著,并积极推介宣传,填补了白族医药无文献资料、缺少系统性研究与科普宣传的空白。

2014年8月,姜北在野外进行拍摄。受访者 供图
最让姜北感到自豪的是,在他的带领和参与下,大理大学药学专业从一个普通学科,变成本硕博俱全、省内一流学科,研究条件与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姜北说,下一步,他会聚焦于抗疟药物的深入研究、拓展抗立克次体新方向研究,积极推动白族特色药物的成果转化。同时,他也会继续在云岭大地“遍尝百草”,让云南的植物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完)

“无云药、难成方”

云南中医药底气从何而来?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近年来,云南全力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省共有中药资源8875种,其中有药用植物特有种类1562种、占全国的49.59%;截至2023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30.48万亩、综合经济总量165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35亿元、加工产值488亿元、三产营业收入627亿元),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云南成为全国品种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道地药材主产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并推动民族医药创新发展。

独特的民族医药体系
深厚的民族医药文化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其复杂多变的地质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物资源宝库。中医药界普遍认同了“无云药、难成方”。“古滇南多本草,无云药不成方”,这句古语深刻揭示了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泛影响。千百年来,云南的民族医药作为地方中医药的杰出代表,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魅力。


同时,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包括傣、彝、白、苗、藏、纳西、哈尼等在内的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的15个世居少数民族更是云南独有的民族瑰宝。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共同构建了以傣医药、藏医药、彝医药为主干,纳西族东巴医药、白族医药、哈尼族医药等多民族医药为辅的云南民族医药体系,这一体系独特而完整,也展现了云南医药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抓住“云药”发展的关键点
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云南依托其独特的民族医药体系,积极强化品牌建设,致力于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云南通过突出“云药”品牌特色,加快大品种、特色民族药的品牌建设步伐,全力推进“十大云药”品牌打造工程。滇重楼、灯盏花、滇龙胆等“十大云药”品牌相继崛起,各项单品农业产值均突破10亿元大关,品牌效益日益显著。同时,深入挖掘傣、彝等云南特色民族医药的潜力与价值,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工作,目前已建立了覆盖24个民族的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信息数据库,彝医水膏药疗法、拨云锭制作技艺等更是荣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


另一方面,云南不断提升“云药”产品的品质与形象。通过加强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认证等措施,确保中药材的品质与安全。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制定并实施了416个中药材标准以及199个饮片标准其中不乏针对傣药材、彝药材的专项标准。同时加大中药材质量控制与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及云药质量追溯平台建设实现了中药材质量全程可追溯。

此外,云南还积极提升“云药”的品牌价值与市场形象。支持中药材特色品种、大品种及药食两用物质资源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自2018年起云南连续五年举办“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表彰活动有效提升了“云药”“滇药”“腾药”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融入大健康产业体系
促进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


随着“云药”开发与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大批民族药品牌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云南不仅拥有“云南白药”这样享誉全国的传统民族药品牌,还孕育了“灯盏花”“通舒胶囊”“血竭”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药品牌和产品。同时,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药物所等科研单位也积极投身民族医药研究,对多个民族医药文献和用药经验进行了系统性抢救性发掘,整理建立了云南民族医药资源数据库,并成功研发出多个民族药新药和医院制剂,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为赋予云南民族药发展不竭动力,云南正积极推动民族医药深度融入大健康产业体系,加速其产业化进程,不断强化民族医药药材与制剂的标准化构建,培育行业领军企业,精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并制定针对民族医药的特殊准入门槛,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此外,云南还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引导民族医药从传统的民间传承模式向专业化的教育体系转变,为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提升民族医药科研水平,注重支持对云南特色民族药如藏药(诃子、余甘子)、彝药(草果、木香、蜘蛛香)、苗药(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三七、重楼)、壮药(薏苡仁)等品种的深入研究与产业链开发,力求在推动中医药事业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贡献云南的智慧与力量。

(云南新闻网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云南日报)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