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好读  ›  专栏  ›  北美留学生观察

国际生被针对!川普政府大规模吊销留学生签证,300名“激进分子”成首批 targets

北美留学生观察  · 公众号  · 留学  · 2025-04-02 21: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2025 年 4 月,特朗普政府以 "国家安全" 为名,对国际学生群体展开雷霆行动 ——300 份签证被吊销,高校成为重点监控对象,"学术自由" 四字在白宫备忘录里化作刺眼的红叉。这场悄然升级的 "学术清洗",正在重塑全球留学生的命运版图。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近日宣布, 国务院已吊销 300 余名外国学生 签证 ,理由是这些学生涉嫌 参与 “激进主义活动”,甚至与 “恐怖组织关联”。


鲁比奥称国务院已吊销300多份学生签证


他在圭亚那访问期间强硬表态: “每次发现这些疯子,我就会吊销他们的签证。”


这一政策的背后,是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案例。土耳其籍塔夫茨大学博士生鲁梅伊莎・奥兹图尔克, 只因在校报发表支持巴勒斯坦的文章,就被移民局特工蒙面逮捕,关押至路易斯安那州拘留中心。

相关链接: 又有留学生被抓!留美博士深夜被联邦移民局逮捕,北美留子们切记谨言慎行

图片

国土安全部指控其 “美化恐怖分子”, 而校方对此毫不知情。类似案例还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巴勒斯坦裔毕业生哈利勒, 其绿卡因参与抗议活动被撤销,妻子临产仍面临驱逐。

这些学生大多是因为在校园内外表达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或者参与相关抗议活动, 就被视为 “国家安全威胁”

这一做法不仅引发国际学生群体恐慌,也让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包容环境受到严重冲击。

特朗普政府的 “大棒” 不仅挥向学生个体, 还对准了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根基。 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该校因在巴以冲突期间未能有效遏制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 被特朗普政府视作 “纵容反犹主义” 的典型。


图片


今年 3 月, 美国政府直接冻结了哥伦比亚大学 4 亿美元的联邦拨款 ,并列出九项整改条款,要求学校在短时间内落实

相关链接: 4亿美元拨款被冻结后,处在「风暴中心」的哥大“服软”了?

又是哥大!特朗普取消哥大4亿美元联邦拨款,原因是“未能保护犹太学生”...

图片

这些条款近乎苛刻,除了 禁止校园内戴面具、赋予校警逮捕权等治安管理措施外,还要求学校对中东研究系进行 “学术接管”,为期至少五年。

味着,原本由专业教职员工主导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将被政府指定的外部人员干预 ,课程设置、教师聘用等关键事务 都要接受审查,以确保立场 “不偏不倚”。

哥大校方最终选择了妥协,任命高层对课程和教职员工进行审查。这一决定引发了学界内外的强烈批评。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史学家乔纳森・齐默尔曼痛心疾首: “对哥伦比亚大学来说,这是悲伤的一天。”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会长托德・沃尔夫森更是直言: “特朗普政府的要求可以说是自麦卡锡时代以来对学术自由、制度自治等方面最严重的侵犯,这开创了一个可怕的先例。政府正以国家安全之名吞噬教育自治。”

哥大的遭遇并非个例,美国已有多所高校因类似原因被调查或警告。在这场 “整改风暴” 中, 高校的学术自由边界被不断压缩,教育机构的自主性岌岌可危。

此次行动采用 “抓捕并吊销”(Catch and Revoke)策略, 通过 AI 扫描社交媒体锁定 “潜在威胁”。

政府不仅针对个人,更威胁若高校存在 “过多亲哈马斯学生”, 将取消其招收国际生资格。国务院官员直言:“这不是空洞的威胁。”

这一政策延续了 2020 年 10043 号行政令的逻辑,当时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特定中国理工科学生赴美。如今,亲巴勒斯坦群体成为新目标, 签证审查从 “学科限制” 转向 “意识形态审查”。

在这场 “精准打击” 中,AI 扮演了关键角色,却也引发诸多争议。非营利组织 FIRE 学者莎拉・麦克劳克林指出,AI 难以分辨巴以议题中的反战呼吁、政治批评与 “支持恐怖主义” 的界限,误判风险极高。

图片

声援巴勒斯坦平民的言论,很可能就会被错误标记为 “支持哈马斯”。 美国阿拉伯反歧视委员会也强调,利用社交媒体监控吊销签证,等同于用 “思想审查” 替代法律程序,侵蚀受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

签证吊销政策的实施,让国际学生的处境雪上加霜,他们的生活瞬间陷入困境。

印度籍学生兰贾尼・斯里尼瓦桑便是众多受害者之一,她仅仅因为参与了抗议活动,就被迫离境。

她绝望地表示: “我的未来被摧毁,只因行使了言论自由。” 这样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被吊销签证的学生都面临着学业中断、身份失效的困境,甚至与家人离散。

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显示, 在 2023-2024 学年,中国留学生数量 15 年来首次被印度超越 。

这背后,“排斥效应” 正在持续发酵。美国一系列严苛的签证政策和对国际学生的不友好态度,让许多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

图片

图片
图源:2024 Open Doors报告

作为留学博主,我不得不提醒大家, 国际学生在美国需格外谨慎 。在参与讨论时,要避免涉及敏感议题,时刻关注签证政策的动态。如今的美国,已不再是绝对安全的留学选择,多元化规划变得愈发重要。

特朗普政府对高校的 “清洗” ,本质是以 “反恐” 和 “反犹” 为幌子的意识形态战争。

300 个签证背后,是学术自由与国家安全的激烈博弈。国际学生正成为这场博弈的 “牺牲品”,而美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在行政高压下逐渐褪色。

在这个看似自由的国度,学术自由的边界正被不断侵蚀。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调查显示,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涉及学术自由的投诉案件增长了近 50%。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国际学生的恐惧与无奈。

美国高校的 “沦陷”,是对全球学术共同体的警示。

我们必须警惕,当政治干预学术,当思想被标签化,当学生因言论而被驱逐,那么学术自由的火种,将在这片曾经的 “学术天堂” 逐渐熄灭 。

而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除了考虑学术资源,更要考量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和包容性,避免成为地缘政治的 “受害者”。

图片
多说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很多小伙伴反馈说经常看不到我们的更新,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 ,以免错过我们的推送哦!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