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随笔(三十七)--- 回望初心:九年后的学术归来

数学人生  · 数学  · 1 月前

2024年9月6日,中午的阳光透过复旦大学郁郁葱葱的树梢,洒在我行走的道路上。九年前,我作为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博士,离开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今天,带着一些紧张与期待,我首次踏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不过这次是因为一场公务出差。但这个校园对我来说充满了特别的意义,因为我的博士导师,在我毕业后不久就加入了这里,担任数学系的教授。

自从导师离开新加坡后,我们几乎没有见过面,也很少有机会交流。尽管时间和空间将我们隔开,但在我心中,那些在导师指导下探索数学奥秘的日子仍历历在目。在读博第四年的时候,每个周六下午我们都会在 S17 的办公室聚在一起,讨论一整个下午的数学问题,那时对数学的热情和纯粹,是我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今天,借着这次出差的机会,我希望能够与导师当面坐下来交流,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为了探讨当前的学术发展和未来的职业路径。我内心充满了对这次对话的期待,希望能够再次点燃我对数学的热情,也期待从导师那里获得新的启发和指导。这是一次踏访旧梦的旅程,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走在通往上海数学中心大楼的路上,心中既有对未知的好奇和忐忑不安,也有对再会的喜悦。

随着我步入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上海数学中心,敲门之后,三楼的办公室门缓缓开启,我看到导师正坐在书桌后,环顾四周,墙上挂着一面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撰写了各种数学公式,书柜里堆满了各种数学书籍。我心中涌上一股熟悉又亲切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当年我们一起探讨数学难题的日子。

导师先是分享了他目前的工作状态,他带着三位硕博连读的博士生,情况与当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时相似。他笑着说,尽管带学生非常耗费精力,但他仍然享受与年轻人一起研究数学的过程。不过,他也坦言,为了保持研究的质量和深度,他选择不带太多学生。

谈话转向了我的工作,我向导师详细介绍了我的日常——编写代码,以及企业与学术界的不同。我提到,在企业中,我们更注重结果和效率,不像在学术界那样对方法和理论深究。导师对此表示理解,并问我如何处理别人编写的不完美代码。我笑着回答说,只要代码能运行且有效,我通常不会去纠结,除非问题真的很严重才会进行修改。这与数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工业界更强调的是实用主义,无论黑猫白猫,能够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导师还问我日常写过的一段代码最多有多少行,我笑着回答,一般不会写太长,我们会将代码拆分成各种模块,类似于数学中的引理,通过引用的方式来使得我们的主程序能够正常运行。

随后,导师对企业的招聘兴趣产生了好奇,特别是他想知道哪些专业的毕业生最受欢迎。我解释说,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是最常见的,但数学专业的学生也很有市场,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完全有潜力转向这些技术领域。而且我有着相对丰富的转行经验,可以将数学系的学生尽快的带入职场。

我们的对话在轻松而深刻的氛围中继续,不仅是对彼此目前生活和职业的了解,更是一次思想和经验的交流。这样的重逢,让我感到既温馨又启发,仿佛重新点燃了我对数学和科研的热情。

在导师的办公室里,看着那熟悉的板书和数学公式,我不禁开始反思过去和现在。作为一个数学系的学生,我了解到从纯学术转向行业的路并不容易。数学虽然锻炼了我们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但要追赶其他专业领域,如工程或计算机科学,还需要额外的努力和技能培养。当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时候,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问题时的坚韧不拔。科研生活的艰辛,无论是智力上的挑战还是情感上的波折,都让我成长为更坚强的人。这些经历塑造了我的性格,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并深刻影响了我对生活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勇气去面对。

回想起我博士生涯的头一年和第四年,那时的我和师兄们经常在导师的办公室聚在一起,开展讨论班。第一年,我们专注于学习一本深奥的数学书籍,而到了第四年就剩下我和三师兄,和导师讨论的主题只能转向具体的研究课题。那些日子里,痛苦的时刻似乎远多于快乐的时刻,每一次的困惑和失败都深刻铭记在心。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想办法面对这一天即将到来的科研失败。

如今再次踏入导师的办公室,时间仿佛在一瞬间跨越了九年。那个年轻的我已不再,但每一天全新的挑战和成就仍旧清晰如昨日。我不禁感叹岁月如梭,时光真的如箭。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让我更加珍惜现在和将来的每一个机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都是终身学习者,我相信,无论未来我走向何方,这次的重逢都将是我职业生涯和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宝贵里程碑。

通过这段时间的反思,我更加坚信,虽然人生的道路可能会有各种转弯和坎坷,但每一步都值得去体验,去学习,去欣赏。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账号数学人生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