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父母与青春期孩子之间的关系,指出父母需要转变角色,从教练和良师转变为益友和陪伴者,以包容和智慧打开孩子的心门。文章强调关注孩子感受、尊重孩子喜好、探寻孩子心声的重要性,并指出父母需要耐心和关爱去推开孩子心里虚掩的门,陪伴他们度过青春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根’和‘心灵’的教育。
孩子进入青春期会有各种反抗表现,需要父母理解与包容。
关键观点2: 父母需要转变角色,从教练和良师转变为益友和陪伴者。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喜好,打开孩子的情感之门。
关键观点3: 父母需要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做事逻辑不是理智层面的,而是情感上的愿意不愿意。
父母需要探寻孩子的心声,推开孩子的信任之门。
关键观点4: 父母需要耐心和关爱去推开孩子心里虚掩的门。
相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们会完美蜕变,成长为一个自信、阳光、心中充满快乐的人。
正文
文/时光屿
庄稼养根,育人养心。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才能“枝粗叶肥”。
——“言论”,《读者》2021年第24期
前段时间,演员董洁在采访中透露,她正在经历儿子的青春期,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她崩溃不已。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现在一开口就是顶嘴,凡事都和她对抗。不仅如此,他还变得特立独行,对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持反抗的态度,甚至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董洁感慨,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学会了抗争,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全部失去了作用,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孩子放学回家后紧闭的房门,沟通时或横眉冷对,或沉默不语,都让父母失落不已。我们很难接受,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变得如此敌对又疏远。曾有教育学家说,青春期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错误的管教方式。要想重新获得和孩子的亲密感,父母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教练和良师转变为益友和陪伴者,用包容和智慧打开孩子的心门。在纪录片《镜子》中,男孩张钊是个“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玩游戏、早恋、打架,甚至在情绪激动时对父亲动手。然而,在如此激烈的对抗情绪背后,隐藏着他太多无奈。他坦言,自己在学校的压力很大,打架斗殴,就是情绪的发泄;交女朋友、通宵玩游戏,是想找一些有趣的人和事。而他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排解压力,是因为父母从来都“听不懂”他说的话。他一提起学校很压抑,妈妈就会说:“这学校好几千人,别人都能受得了,为什么你受不了?”爸爸情绪比他还激动,指着外面的高楼刺激他:“受不了你跳啊!”几次之后,他便不再向父母倾诉,而是选择在行为上更加叛逆,把父母不想让他做的事,做了个遍。当孩子的感受不断地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随之而来的要么是叛逆,要么是沉默。之前在网上看过一篇初二学生写给妈妈的信,信中说自己不管说什么,最后总会落到要好好学习这个话题上来。自己在遇到情感上的困惑时,也想过求助,但一想到妈妈知道后的小题大做,她便不想说也敢说了。在孩子眼中,自己只要说累,父母就认为思想懈怠;表现出开心,就意味着学习不够专注;讨论哪个同学有趣,就是触碰了早恋这根红线。
如果父母始终站在成人的角度,便看不到孩子的真实感受,就会用指责、批评、否定来对待他们,这样只会把他们越推越远。而当有一天,孩子关上房门不再和父母说心里话,父母不明所以,实则早早就埋下了伏笔。要想重新打开孩子的门,父母就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见”。看见孩子的累,心疼他们早出晚归很辛苦,可以用他喜欢吃的零食,一个温暖的拥抱,来安抚他们疲惫的身心;看见孩子的难,体谅他们想学好真的不容易,可以聊聊自己当年的境遇,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被理解,更有勇气去寻找突破口。只有我们看见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和需求,才能真正触摸到他们的内心。朋友打电话向我诉苦:女儿突然对她爱答不理,不仅和她对视时表情极不自然,当她表达自己减肥初见成果时,居然瞥见女儿极其不屑的撇嘴、翻白眼。原来她女儿很喜欢在手机上配音,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发布几个配音作品。可自从上了高中,朋友担心影响学习,便强制取消女儿的配音时间。孩子哭过闹过,甚至用绝食来反抗,朋友都丝毫不让步。她心里不服气又无力反抗,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表达不满。所以即便父母的出发点再好,说得再正确,强硬的做法也换不来孩子的感激,还可能让孩子和自己的关系越发敌对和疏远。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指出,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亲密,你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总是批评他、反驳他、要求他,亲子关系破坏了,你就很难再对他有影响了。网上这个爸爸就深谙此道,被网友戏称为全网最听劝的爸爸。他在微博上发出儿子在家打游戏的视频,并配文:这哪有点高中生的样子,周末到家就玩游戏,昨天半夜还打电话让我给他更新游戏。本以为是一个吐槽自家孩子不上进的愤怒老父亲,评论区网友煽风点火:叔,给孩子换个大点的显示屏吧,手感好、爆头准,甚至还标出了显示器的品牌和型号。没想到,他居然接受网友的意见,第二天真的给儿子买了玩游戏专用的高配显示屏。孩子看到爸爸给他的惊喜,乐开了花,一边说“爱死你了”,一边对爸爸又亲又抱,和谐的氛围让人羡慕。不仅如此,网友们还扒出这个孩子更多让人“嫉妒”的地方:穿着金陵中学的校服,再看他家书架上的书,就知道成绩不会差;高中还能这么松弛、开朗,看来和家长开明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西南大学教育学专家朱杰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做事的逻辑不是理智层面的该不该,而是情感上愿意不愿意,他是跟着情绪走的。当父母和孩子的感情好,孩子自然会想要去证明自己值得父母的信赖,反而不会因为叛逆而过度沉迷。作家麦家十二岁那年,在学校跟三个同学打架,被打得鼻青脸肿。麦家不服气,决定到一个同学家门口等着他出来,决一死战。麦家的父亲知道后匆匆赶来,不问青红皂白,当着同学家长的面,狠狠地扇了麦家两个大耳光,把已经受伤的鼻梁都打歪了。麦家委屈极了,其实他打架是因为同学骂他父亲是“老走狗”, 叫麦家是“狗崽子”。而这一切,麦家的父亲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机会知道了。因为从那以后,麦家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跟人交流,他写的第一篇日记就是发誓以后不再喊爹。他也说到做到,17年的时间没有叫过父亲。麦家用冷漠和敌意去惩罚父亲,但只有麦家自己知道,在他怨恨深处,多么渴望父亲当时能俯下身来问问他原因,安抚他的情绪,哪怕只有一句话。青春期就是一个危险期,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就像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他的儿子沉迷游戏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钱教授深知,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孩子一定会视他为敌人,势必会两败俱伤。他问儿子:“我知道你很喜欢玩游戏,但我想知道,是什么让你如此着迷?”儿子沉默一会儿后回答:“在那里,我感觉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我明白你的感受,但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去探索,除了游戏。”他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多方询问朋友、查找资料,最终找到一些设计巧妙、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类游戏,推荐给儿子。慢慢地,儿子走出游戏,开始和他讨论一些游戏中的历史问题,父子俩的话题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好。钱教授“精心设计”游戏也让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最终孩子考上了心仪的大学的历史专业。心理学家乔希·西蒙说:“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有爱心的成人。”当父母能够放下“当权者”的姿态,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自然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亲子关系和谐了,孩子才会信任父母,父母的影响力才会更大、更有效。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说,父母是青春期孩子成长的重要背景,孩子需要从父母这里得到大量的认同,需要与父母不断地互动去找到生活的边界,去知道一个成年人到底应该怎么样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也许在这个时期,孩子无处不在的叛逆会让父母很伤心,无端的挑衅会让父母感觉很不可理喻。但父母不要放弃,要用耐心和关爱去推开孩子心里那些虚掩的门。让他们知道父母在意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喜好,愿意花时间去和他们一起去迎接青春期这场巨大的挑战。相信有父母的陪伴,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完美蜕变,成长为一个自信、阳光、心中充满快乐的人。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