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5年,6大机会

刘润  · 热门自媒体  · 昨天

正文

图片

图片


图片几乎每年,我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时代好像突然摁下了加速键,未来越来越赶不上了。过去的十年机会错过了,该怎么办?我还能怎么办?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每年我都拼命出差,去看看真实的世界。回到办公室,又继续伏案研究,试图为你找到一些启示。
渐渐,我也有了一些体会:错过这十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你错过这十年的“原因”。
每一个十年都存在它的机会,而这个“原因”,却会一直阻拦你,让你不断错过下一个十年、再下一个十年。
比如,对新一代技术的漠视。
而那些能够抓住十年机会的人,总是那些愿意拥抱创新的人。至少,他们会去了解有什么创新,正在发生。
年初,未尽研究发布了《看DAO2025》报告,对当下的新技术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聊了些什么呢?太空经济、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推理芯片、固态电池、生物医药等等。我仔细研读了一番,每一点都特别有意思。
关键是,在这些领域,不再是欧美的天下。正如报告所说:“如今中国创造的产能,可能会超过二战之后美国产能在全球的占比。”
为什么这篇报告值得一看?
去年,报告主题是生成式AI的十大洞察,比如空间计算、具身智能、小模型、AI短剧、基因编辑、AI助手等。我们也为你写了文章解读
现在回过头来看,大部分都在2024年上半年被行业兑现了。
刚过完年,万象更新。趁着这股热乎劲,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份科技地图。
从哪里开始呢?就从年前马斯克放的大烟花说起吧。

图片

图片太空经济:航天平民化,太空资源先到先得
1月16日,一架飞机正从得克萨斯州南部上空飞行,舷窗外却突然闪过一串流星,异常壮观绚烂。

这其实不是流星,也不是外星人入侵地球。
这一天,是SpaceX星舰的第七次试飞。只不过,星舰箭体和助推器分离后没多久,解体了。碎片坠入大气层,形成了这串拖着长尾的“烟火”。
按理说,试飞成这样,算是失败得很彻底。
马斯克却跟个没事人一样,发推说“成功是不确定的,但是娱乐是有保障的。”
嗯。不愧是当过首富的男人。
但他这么淡定,绝不仅是足够有钱。而是他更看重的一件事,成功了。
什么事?
星舰是解体了,但是火箭第一级助推器却成功返回,稳稳地停在了发射塔的机械臂上。
“筷子夹火箭”的欢喜,足以把空中解体的失败抛在脑后。
这是他们第二次回收成功了,而且,比去年的那次更稳。
(筷子夹火箭梗图,来自网络)
同一天,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也发射了“新格伦号”。
有意思的是,两个首富哥各自成功了一半。
贝索斯的新格伦号,解体是没有解体,但回收失败了。二级火箭成功进入了预定轨道,一级火箭却没能回收。
细心的伙伴可能留意到了,两人这次测试的,都是重型运载火箭。
比起之前运送付费游客去太空中短暂逗留的“小”火箭,这一次的进展,显然更有突破性意义。
(NASA和SpaceX合作,完成了人类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不管你愿不愿意,不久后,我们的世界可能就要进入太空经济时代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SpaceX之前,航空业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生产“一次性”奢侈品的行业,成本极高。如今,连重型火箭也可以分级“可回收”。
唉?这种模式,有点眼熟。
互联网产品上线,不就是这样的么。
当箭体“回收复用”完全成为可能,航空业就能像互联网产品上线一样,反复验证、快速迭代。
直到,像飞机一样实现“航班化”。
不过,怎么突然一下,连民营企业都跑来,争着往太空发送火箭呢?
现在虽然通信信号铺得很广,信号依然有强有弱。在沙漠、海洋、深山上,还有大片没有覆盖的互联网信号盲区。
为了改进这一局面,拥有更好更快的宽带 ,除了在地面上继续建设信号基站外,就要在太空里努力了。比如,布局卫星互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太空这块肥田,占坑很重要很重要。
卫星频率和轨道都是稀缺资源,这么多国家在往天上送卫星,怎么划分哪块是谁的?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定,得按照申报顺序,先到先得。
但是,怎么“先到”?
许多领域都遵循这么一个规律,谁先搭建好基础设施,谁就能在这一行业掌握最终话语权。
重型运载火箭,就是太空经济的基础设施。
而且,要是其他国家先占据了我国的关键轨道和频率资源,那就吓人了。本国的卫星通信、导航定位等等系统,都要面临被干扰或者威胁的风险。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家家都在往天空里发射运载火箭了。
自从2015年马斯克实现了中型运载火箭猎鹰9号的回收后,意味着航空业能有更多的试错机会,并且成本还大大降低了。
太空经济,已经不仅仅是“国家队”的事,还是民营企业的必争之地。
对应马斯克的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星链(StarLink),我们也有中国版,名叫“千帆星座”计划。紧追星链,抢占资源。
另外,根据看DAO报告,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已经站到了“复刻SpaceX成功路径、缩短十年差距”的节点上:
中国的中型运载火箭朱雀二号改进型,开启了商业化批量交付;
中国首个商业航发射场在海南投入使用,周边的卫星超级工厂2025年投产;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也紧锣密鼓计划下一代火箭的首飞和回收,对标可回收版猎鹰9号;
......
在可预见的未来,信号,会铺设得越来越广,使用感受也会越来越好。
有意思的是,除了我们天天举着手机电脑联网,还有一个角色需要信号:人形机器人。

图片

图片

人形机器人:未来,每个人都有一台
机器人,机器人。这些天你可能听得耳朵起茧了。都“怪”春节。
机器人在舞台上秧歌一扭,成了焦点。人们开始聊,机器人以后到底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进家门?进餐馆?进企业?
那个......机器仁兄,咱商量一下,能不能不要进被窝?
机器人表示,被窝不被窝的以后再说。但是企业这些,不用等以后,早就进了。
尤其是,汽车和物流领域。
根据看DAO报告的整理,小鹏小米的机器人早已出现在自家汽车工厂,宝马奔驰分别找了FigureAI和Apptronik,擎天柱在特斯拉分拣电池,Agility已经在亚马逊实习一年了.....
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已经赶超日本和德国。就连美国,也只能看中国的汽车尾灯。
想想也是。高危工作可以派给它们,24小时当牛马都不喊一句累,让做啥又好又快。多好。
当然,机器人能力参差,再加上还有不少发展空间,并不是谁都满意。比如DHL就曾经埋汰说,它们跳跳舞得了。工作不行,又笨又贵。
现在,机器人领域又翻过了好几座大山。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机器人了。
以前说到机器人,只有“机器”没有“人”。
机器人的英文Robot的词根就是“劳动力”,没有“人”的概念。只要是个自动化的机器,自动化“小车”、工厂里的各种自动化机械啥的,就可以被叫做机器人。
后来有一阵,机器人只一味往“人形”上使劲。
是,越来越好看了。但再怎么好看,也就是个被提前编好程序的,自动化“小人”。
直到,AI来了。
AI二话不说,掀开了机器人的被窝。
现在的机器人,准确来说,比较像是大模型厂商的实验工具。
比如春晚扭秧歌机器人背后的中国公司宇树科技,他们的量产版G1已经开源了操作数据集,被英伟达采购用来训练自适应导航模型。
DHL啊,你看看它们,人家现在不笨了。
对于机器人而言,它长出了脑子。对于AI而言,它有了身体。所以人形机器人如今被业内寄予厚望,期待它们成为“终极智能体”。
这么厉害,一定价格“恨天高”吧?人家DHL不是说了吗,它们贵。
的确,比如宝马奔驰的实习机器人,动辄10万美元一个,换成人民币得70多万。70多万,比得上一辆奔驰豪华轿车了。
但你别急。你还真别急。不是所有机器人都那么贵。
根据看DAO报告,在本土供应链里,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占比已经提升到47%。
试想,咱机器人用得这么密,要都是十万来美元的,那钱袋子可太疼了。
现在,不要70万,不要20万,也不要10万。
春晚跳秧歌的机器人,背后公司是宇数科技。他们的G1人形机器人,9.9万。
DHL啊,你看,它们不贵了。
看DAO报告说,人形机器人需要一个ChatGPT时刻。可能,就在今年。
不过,机器人除了要攻克算法、数据、算力这些AI面临的挑战之外,还有两个事要克服。
一个,是硬件的灵活程度。一个,是续航的制约。
前者,需要推理芯片。后者,需要固态电池。这两个技术,我们分别展开继续聊。
先说说,推理芯片。

图片

图片

推理芯片:预训练将死,必须开拓第二战线
春节我写了一篇文章说,机器人重要的是“手、眼、腿”。
比如,杂乱无章的物品摆放,需要精确的手。强光暗光环境,需要鹰一般的眼。把手和眼运送来去,需要腿。
而每个部分的提升,拼的就是硬件灵活度。
硬件怎么提升灵活度?关节处润滑?不不不。
你躺在床上,想让手动一下,靠的是更顺滑的关节吗?靠的,是你大脑下指令。
大脑不仅可以下指令,还能不断模拟、想象、回忆、推理。放在机器人领域,大脑对应的,就是芯片了。
相信你也发现了。提升硬件灵活度的关键,是提升芯片的“智能程度”。
今天的人工智能,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训练”,一种是“推理”。
训练,或者更精准点,叫“预训练”,就是用大量数据让它去学,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干。据说,ChatGPT就用了超过2TB的数据来训练他的模型。
训练出来后,你就问他问题,他来回答你。这个过程叫“推理”。
这阿巴阿巴的,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意义。突破卡脖子。
前两轮美国出口管制,禁运高端芯片给中国。到了今年,出口管制是一点没松动。
1月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美国厂商生产的AI GPU芯片,几乎全面禁止中国进口。DeepSeek曾说过,公司面临的问题从不是钱,而是高端芯片被卡脖子。
但有意思的是,到现在该训练的都训练得差不多了,是不是轮到我问问题了?
OpenAI一路升级到o3,已经证实了“推理”是新的扩展范式。
在2024年年底的某次AI盛会上,OpenAI的联合创始人Ilya Sutskever曾提出“预训练将死”。根据看DAO报告,大模型的主战场,已经开始从AI芯片主线,转向了第二个战线,那就是推理芯片。
看DAO报告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说训练是“实验室探索”,那么推理就类似“工厂量产”。
推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模型部署后,开始实际应用的效率。也就是让硬件灵活度更高,用起来更顺畅。
你擅长的我落后,你卡我脖子。我就等你弄差不多了,站你肩上,干我擅长的事。
定制推理芯片,是接下来中国企业的必争之地。
在卡脖子的高端AI芯片战线上,中国也做了很多努力。
在现在的时点,我们的推理芯片还处于“赢得后发优势”的机遇期。毕竟是等模型部署后,应用层面的提效嘛。
但可以预见的是,不久后的将来,这又会成为被围堵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所以,得加快。
好了。说完了第一点的推理芯片,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关于续航的,就轻松很多。
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国几乎卡了欧美的脖子。
具体什么方面呢?

图片

图片

固态电池:不想被中国“卡脖子”,就得找别的出路
答,液态电池。
更具体一点,是液态锂离子电池,简称“锂电池”。
它主要由4个组件构成,正极和负极材料,隔膜,以及电池之所以称为“液态电池”的电解液。
这液态电池的4个部件,无一例外,全被中国“断崖式垄断”。
但是,电池有什么厉害的?续航就得靠电池啊。
续航里程这件事,从新能源车诞生开始,就一直都是新能源车的重要心病。在机器人领域,也一样会被续航绊住脚。
那,电池和电池之间,能有什么差别?差别可大了。
比如,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高的电池,一块小小巧巧的就够用很久。密度低的,砖头大还得垒三块。
又比如,安全性。
要是电动汽车的电池易燃易爆炸......不敢想不敢想,要是这样,电动车车主这辈子不敢开车了。
那么,中国的锂电池有多厉害呢?
根据看DAO报告,美国至今仍在大量进口锂电池,其中7成都是从中国进口。
光看这些冷冰冰的“数值”,你可能还没什么感觉。我再给你举几个例子。
比如,比亚迪。
他们鼎鼎大名的“刀片电池”,不仅突破了传统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安全性上还通过了堪称业内“珠穆朗玛峰”的针刺测试。
又比如,宁德时代。
他们的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几乎比上了燃油车的加油速度。
这两项技术突破,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锂电池上的全球出货量,简直狂风一样席卷全球。
光是这两家公司,就占去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它的结构创新被中国企业探索了个底朝天,把全球锂电池的成本疯狂压了下来。中国本土甚至还能再低约1/4。

别忘了,中国还是产能怪。在产能这一块,唯一能打的特斯拉4680自研电池,产能都还在爬坡,还没跟上。
这下,欧美市场天塌了。
去年底,欧洲最大的电池企业之一Northvolt宣告破产,合作方Galp也停了在葡萄牙投建锂厂。
液态,争也争不过中国了。算了,算了。但欧美也意识到,如果不想被中国“卡脖子”,就得寻找出路。
四大组件一次性替换个遍,不现实。那替换其中一个呢?比如,从液态变固态。
也就是说,把液态电解液换成基于氧化物、硫化物等的固体电解质。这一换,其他三个组件也会慢慢跟着转变,这不就能制造一些转机吗?
这很有意思。论锂电池的发明创造,最开始还是美国日本,结果被中国迎头赶超。
而现在,又一起站在了固态电池的起跑线上。
看DAO报告复盘锂电是这样说的:
比起欧美传统的研究电化学,中国倾向于用AI探索新材料,光是宁德时代一家企业就有2万名研发者,哪怕是传统材料学出身,但并不耽误他们迅速调转矛头,走AI探索的路。
目前研究的固态电池,有不少优于液态电池的地方。
比如能量密度上,能冲破液态电池的天花板。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120Wh/kg到260Wh/kg,固态电池能做到500Wh/kg,甚至720Wh/kg。
6倍的差距什么概念?原本需要6块液态电池,换成固态电池现在可能就只需要1块了。
所以说,固态电池,几乎是必然趋势。但它真的会是欧美的转机吗?我们先把疑问放在这里。
现在的固态电池依然离不开锂,依然还很贵。各种材料都被尝试了一遍,还没能大规模商业化。技术工艺上,也还有不少空间。
根据看DAO报告,未来2年,基本上就是目前固态电池领域的关键时间区间。丰田、三星SDI和比亚迪,都把量产时间设定在了2027年。
梦想,总是要有的。
电动化,是汽车行业正在完成的梦想。
那,下一个梦想又在哪呢?
答,智能化。
汽车行业除了巴巴等着电池的迭代外,还有一个即将改变行业格局的事,这两年就差怼到我们眼前了。
这个事就叫,自动驾驶。

图片

图片

自动驾驶:量产“五星司机”
去年5月开始,百度的萝卜快跑惊艳了全国。
毕竟,自动驾驶这东西,颇有点像喊狼来了的小孩。前两年也只是听说、听说、听说。
去年,本以为会继续“听说”,结果这“啪”的一下,无人驾驶汽车真的开上马路了。
当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大梦想共同推进,会发生什么?
或许,汽车行业不再仅仅是“制造业”,而是进军“服务业”。比拼的就是,让顾客有更好体验的“司机”。开车稳当,熟悉路段,停车方便。
有意思的是,这“司机”,(字面意思上的)越来越不是人。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是一下子就做到了驾驶全自动。但在业内,自动驾驶水平其实分了许多层级,一层层慢慢爬坡的。
比较广泛的划分方法,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制定的从L0到L5一共6个分级标准:
L0无自动化,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油门(眼)、刹车(脚)和方向盘(手)全由人类司机操控。
L1驾驶辅助,开始“脱脚”,有能力接管方向盘和刹车。比如在高速公路上的定速巡航,或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刹车。
L2部分自动化,开始“脱手”。在高速路或者畅通的大马路上,行驶可以交给汽车,但人必须在车上,随时看路,随时准备插手接管。
L3有条件自动化,开始“脱眼”。相当于L2的升级版,只需要在复杂道路上,才需要人类司机接管。恭喜你,可以玩手机了。
L4高度自动化,也就是萝卜快跑已经实现的技术。汽车可以在比如园区,或者特定的某段城市道路里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L5完全自动化,则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完全接管汽车,不需要人类驾驶员存在。
随着智能化发展这么快,有一种关于L6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
什么是L6呢?
这更像是对L5之后的一种畅想。介入人工智能技术后,车不仅能自己开,还能优化驾驶,甚至参与交通管理。
根据看DAO报告,一线厂商开始和各种中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纷纷绑定。比如大众和地平线,丰田和小马智行,博世和文远知行,华为赋能赛力斯等本土品牌。
现在,L2已经比较普及了。L3以及更高的技术,车企们还在纷纷探索中。
这里面,就有着大量机会。
和你说个案例,你就明白了。
去年7月,我去参访了一家做“惯性导航”的公司。什么是惯性导航呢?
开车的朋友知道,不少地方开着开着,GPS覆盖不到,没信号了。
GPS失灵,没有准确的定位,自动驾驶就没用了。就得人工接管。
顾客冲着自动驾驶,花了几十万买的车。你这动不动就让人自己开,太麻烦了,谁受得了。
这家公司做了什么呢?他给车安上三个传感仪,分别是陀螺仪、轴速计、加速度计,测你倾斜的姿态,根据轮转的次数来测整个车向前进的速度。
三个仪器足够精确的话,是能够根据你失去信号前的方向和力度,推算出你往哪个方向走多远,在地图上推测出你的准确位置。
这个技术非常重要,小鹏蔚来,宝马奔驰都找他合作。
他们和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感触:“机器人一定有未来,但是不会早于自动驾驶。”
因为自动驾驶的技术一旦做好了,一辆拥有自动驾驶技术的车十万二十万,就是一年有两千多万辆车的大市场。
这样一来,就能把大量的技术运作成熟,再辐射到其他市场,太多技术就可以往前走了。
看DAO报道说,在这么卷的汽车行业想要做出头,基本上就剩下了三条路,分别是自动驾驶的技术、制造和服务,对应着自动驾驶巨头、量产整车企业和移动出行平台。
现在,国家开始一步步推进L3和L4级别的量产智能网联汽车上路准入,比亚迪和蔚来等车企联合体已经加入试点。
自动驾驶势不可挡。
好,聊完了太空、机器人、芯片、电池、自动驾驶等各种“不是人”的技术,你可能觉得还稍微离自己比较远。
最后了,我们聊聊“人”最关心的事情。

图片

图片

生物医药:全球人民的创新药“副厂”
人的一生,其实只有生老病死是大事。
这些大事里尤其重要的,就是和生病对应的,医药领域。
年前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在讨论猫猫狗狗、文化不同之外,还有一群难民,对完账后崩溃大哭。
哭什么呢?医疗体系。
就拿美国来说。美国老百姓看病的账单,人均医疗支出几乎可以说是全球最贵,没有保险无法想象。
美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高达17%到19%,其他发达国家大约是10%。但在美国仍有约7.5%的美国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做手术贵,药品价格也高。有的药品比起加拿大、英国能高出50%。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药没那么贵。你是用还是不用呢?
根据看DAO报告,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医药供给的“副厂”,个别领域达到“原厂”水平。
美国的药其实很多来自中国。但是美国不开心,又举起了打压的手。怕知识产权通过合同和合作流出,怕生物数据被拿走,怕原料药供应链过于集中,美国开启针对中国的《生物安全法案》。
这些“害怕”,谁来买单?普通民众。
不仅民众不乐意,美国药企和资本更不乐意美国和中国脱钩。为什么?
根据看DAO报告,要是换成别国供应,交付时间比中国长2倍。如今8成美国药企,至少与1家中国企业签订了1份合同,真要都换掉要8年。
如果是以前,供应里更多成分是“帮人生产”仿制药,但是现在,供应里还加上了来自中国的创新药。
供应链优化需要创新,药品研制本身更是创新圣地。两条创新,左脚右脚互相成就。
根据看DAO报告,经历了十年前的撕裂重来,国内创新药高速发展。
从做全世界的工厂,到去全世界开工厂,这句话的含金量在医药领域还在不断上升。
如今,中国企业启动的临床试验,已经接近美国水平。中国新药上市数量接近美国一半,全球排第二。在研新药更是火力全开,目前已经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水平。

图片

图片

呼,终于说完了,也感谢你看到这里。
不知道你看完,是一种什么感觉?如果你不是紧密追踪的业内人士,我想,你一定会有一种“恍惚”但是“自豪”的心情。
太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推理芯片、新能源电池、自动驾驶、生物医药,在这么多高精尖技术里,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个站在原地,傻傻看着别人狂奔的小孩。
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成为了引领全球的大人。
看DAO报告总结说,全球工业和科技产能,正前所未有地向中国集中。甚至会超过二战之后,美国产能在全球的占比。
工业时代,总有人大声痛斥机器抢了人们的工作,自己却从来没有碰过机器。互联网时代,也总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人“玩玩”的东西,上不得台面。
虽然前后不一定是一批人,但一定是一类人。
而那些选择二话不说,闷头就是学习追赶的人呢?
他们会在刚有机器时,就对着手写说明书一点点学习机器怎么用。他们也会在互联网萌芽时,自己组装计算机,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也要尝试上网。
而我们如今的成就,就是无数个“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一天又一天,日夜兼程,才做出来的结果。
就像看DAO报告的那句话那样:“中国在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方面,收获了史上最大的学习追赶红利。”
每一次“好机会”出现,冲上来跟你打招呼,但你选择不看不听。下一次,就注定还是会错过。
希望,总在神采奕奕的新玩家手里。他们对发现新事物的好奇心,对学习新东西的渴求心,让这一整片土地,熊熊燃烧。
新的一年,继续学习,继续追赶。
不要害怕错过时代,让时代只能看到你的车尾灯。
现在,我们又一同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只是这次,你是否会选择去“看到”呢?
拭目以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

1、《看DAO2025》,未尽研究 

2、《Ilya Sutskever在NeurIPS炸裂宣判:预训练将结束,数据压榨到头了(全文+视频)》,机器之心 

3、《2023年美国人医疗保健支出占GDP六分之一》,美国驻华大使馆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131125793095854

图片

主笔 / 木言声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507篇原创文章

图片


推荐阅读:
《2024,7大机会》
刘润:春晚扭秧歌的那个机器人,真的很厉害吗?》
《在一份报告中,看到2023年的机会。》

图片

图片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