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缅甸 7.9 级强震,泰国一高楼倒塌!地震来了,高层住户到底怎么办?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3-28 17: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在缅甸发生 7.9 级地震,震源深度 30 公里。 据泰国媒体报道,首都曼谷一栋在建高楼今日因强震倒塌,造成 1 人死亡、43 人失踪。



那么地震发生时,高层住户该怎么办?到底该往上跑还是往下跑?


先说结论: 地震发生时,假如你住在建筑高层,不要往上跑也不要往下跑,就近找到最合适的避险地点,才最为重要!


为什么地震波会导致建筑倒塌?


地震导致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共振。


共振,是指一个物体的振动,会带动另一个物体的振动。二者的振动频率越接近,共振产生的振动幅度会越大。同时,共振具有累加效应,当阻力较小时,持续性的共振会导致振动幅度越来越大。


一根细杆,仅仅是猛烈地挥动一次,并不一定会被晃断。但是,如果周期性地晃动杆子,杆子的振动幅度就会被我们越晃越大。当挥动频率和杆子自身的固有频率较为接近时,这种变化就会特别明显。


高层建筑,因其较为细长的特点,可以看作是屹立在大地这张“桌子”上的细长“积木”。大部分时候,大地这张桌子都是不会大幅移动的。但是当地震发生,大地这张“桌子”会大幅度晃动,桌子上的“积木”也会被带着来回晃动起来。 而当晃动的频率与建筑的固有频率较为接近,且地震作用力极大的时候,建筑的晃动频率就会越来越大,并导致最终发生倒塌。


建筑倒塌时,

哪部分更容易被破坏?


我们身处高楼,突发地震的时候,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一个问题是, 往上跑还是往下跑?


要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需要先了解,地震发生时,建筑的上层和下层哪部分更容易被破坏?


事实上, 地震发生时,与高层相比,底层反而更容易破坏。


我们可以用晃动细长的杆子来理解。来回晃动一根杆子,杆子顶部来回移动的幅度更大,但是受到的力会更小;而底部来回移动的幅度更小,但受到的力会更大。 地震发生时,底部受到的剪力会更大 。所以,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剪力的不均匀分布,会对底层进行加固设计。 地震的剪力分布不确定性更大,相比于高层,底层更容易被破坏。


某框架结构地震荷载作用下剪力分布图。图片来源:道客巴巴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底层建筑比高层建筑更容易被破坏,并不意味着高层更安全。


这里需要考虑两种情况,其一 ,如果建筑发生了粉碎性的倒塌破坏,基本上高层和底层都是一样的危险。并且高层部分在坠落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大的动能,高层碎石坠落带来的危害也会更大。但这种情况下,处于高层,在救援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被挖掘搜救出来。


当地震不会完全摧毁建筑的时候,总体上讲高层更难发生局部破坏,则更安全一点。


所以,合理地选择地震应对策略就更为重要。


身处高层建筑中,如何应对地震?


地震一般是猛烈而迅速的,大部分身处高层的人无法及时逃离到户外开阔区域。而地震带来的建筑倒塌,更是给人带来一种“高空坠落”的恐惧。当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会在这种恐惧下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举动。


每次发生大地震时,几乎都有人因过于恐惧地震选择直接跳窗逃生。 结果楼没塌,人却因为跳楼摔死了。


图片

2013 年雅安地震。 图源:央视新闻


面对地震,如果我们身处高层建筑的较高楼层之中,掌握合理的应对方法很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都进行了要求。建筑物需要满足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的要求。这一要求根据设计地区的历史地震情况,要求设计的建筑在受小震影响后不会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在中震作用后可能产生一定的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在大震作用时,可能产生重大破坏,但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假如建筑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在大震作用下也不会发生倒塌,那显然身处高层也不会特别危险。 这种情况下,注意保护好头部等脆弱部位,以免被异物砸伤。尽量待在封闭固定的区域,等待地震过去,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过,“大震不倒”虽然是我们的设计准则,但也不是说现有建筑就绝对不会发生倒塌。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地震的烈度特别大,超过了该地区大震的设计烈度。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每次发生都会成为非常惨烈的自然灾害。例如汶川地震烈度达到了 1 1 度,远超当地的设防烈度,带来了非常惨重的人员伤亡。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所处的高楼本身质量上存在缺陷,甚至是“豆腐渣”工 程。在 2008 年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加强了对建筑防震设计的审核,建筑整体的防震性能都有所提升。但 2008 年之前建成的建筑,其抗震性能并不是特别的有保障。


图片

正在进行防震加固的房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地震发生时,除非可以在十几秒内迅速跑到户外开阔地带,否则就谨记“就近躲避”原则。 选择躲避区域时,尽量选择卫生间等封闭狭小,靠近水管、可以形成稳定三角形空 间的区域,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脆弱部分,免遭落石砸伤。


当建筑垮塌被掩埋之后,如果可能,第一时间将身体调整为较为省力的姿势。等待外界传来搜救信号后,通过敲击石头等方式进行回复。


在灾害面前,每一个生命都很宝贵。 希望大家切记, 地震发生时,假如你住在建筑高层,不要往上跑也不要往下跑,就近找到最合适的避险地点,才最为重要!


当然,最希望的是,大家都用不到这个建议。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之遥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一诺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1. 当妈妈说“我睡不好”,她可能在倾诉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2 .男生肚子变大,到底有多危险?(保命必看)

3. 卖的比猪肉贵,但营养超乎想象!这个春天的“蔬菜之王”千万别错过!

4. 这种正在路边开花的植物,竟是纸币的原料!

5. 5 种被夸大的皮肤科“神药”,很多人还在乱用!快自查!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愿平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