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8岁前没见过海,15岁奥运冲浪」,凉山女孩让冷门项目燃哭全网

36氪  · 科技媒体  · 1 月前

女孩与海。


叶橙子

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封面来源pixabay


最近这两天,一项挺多普通人之前从未关注过的奥运项目在网上热度非凡——冲浪。

连续上了好几条热搜,厉害的好笑的都有。

先是出现浪太猛,一位德国选手的裤子被冲掉了,导播镜头惊慌失措地从近景切换成远景。

再是昨天有巴西选手划出了9.9分、破纪录的一道浪。

运动员成功穿过几十米长的管浪,并在浪潮即将崩塌之际腾空而起,现场摄影师拍到了这一瞬间,奥运官方账号说照片应该挂进卢浮宫。

冲浪比赛的摄影师也确实值得表扬,毕竟他们是潜在水里拍。

不仅要抓拍转瞬即逝的浪,还要及时下潜躲避以免被浪拍晕,好几次运动员们的冲浪板快要从他们头顶飞过。

当然,网上最受关注的还得是咱们的选手,15岁的小将杨思琪,她的经历和表现堪称传奇。

她出身四川大凉山,8岁训练前甚至从没看过海,14岁时却拿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奥运冲浪比赛的资格。

反复冲向巨浪的身影结实又勇猛,简直像闹海的小哪吒。

冲浪比赛里年纪最小,但却表现得异常勇敢无畏,给很多外国选手与解说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位美国解说格外欣赏她,又夸她是“absolute warrior(绝对的战士)”,又说她两年内的成长简直相当于常人十年。

今年是中国队首次参赛,大众和队内的期待原本是“重在参与”。

没想到杨思琪却杀进了前16强,第二轮比赛里被外国解说评价为冲浪运动里此前从未见过的研究对象。

"Yang has been one of the quickest studies ever seen in the sport of surfing,as a junior surfer coming up through the junior ranks,and now at just 15 years old."

只是与突出表现形成对比的是,相比于巴西、美国、日本等冲浪强国的选手,她的训练场地条件更差、机会更少。

本次巴黎奥运会的冲浪项目在南太平洋上的大溪地举行,这里以又快又厚又高的管浪而闻名。

也就是下面这种潮头卷成管道状的大浪,从管浪中穿行是冲浪比赛中的一个重要得分项目。

其他选手们此前多少都在有管浪的海域训练过。

而杨思琪在参加奥运、抵达大溪地之前,冲过管浪的次数为零。

别人是一个团队出战,杨思琪只有自己和教练两人,一对半路出家的师徒。

越了解她的经历,你会越发感受到中国冲浪能登上世界舞台的不易。

同时也越发理解,为什么这个从山间走到浪尖的大凉山女儿,会引发无国界的触动。

想要知道杨思琪冲进16强为什么就实属不易、值得庆贺,首先要了解冲浪是一项相当特殊的运动,尤其对我们而言。

还记得北京冬奥会上,曾经出现一个特别的非洲选手吗。

叫萨穆埃尔·伊克佩凡,是尼日利亚第一个且唯一的雪上运动员,他的国家没有雪,但他最后努力登上了越野滑雪的赛场。

冲浪之于中国,虽说不至于到“没有雪”这样的艰难程度,但条件称不上世界顶尖。

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但目前尚未发掘出顶级的冲浪训练场地,这需要近海长久地出现持续性的、有力的浪潮。

杨思琪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在海南训练,海南有浪,但缺少稳定的、挑战性高的、多样的大浪。

像这次奥运比赛场地大溪地拥有的管浪,海南就没有。

这是天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大溪地近岸海底有大落差,海浪冲到大落差处会被迫往上冲,形成巨大的管浪。

夸张起来能有几层楼高,和普通的浪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在我这种没见识过大浪的人眼里,这已经不像浪了,简直像海啸。

大管浪的高度很恐怖,红框为救生艇大小,黄框为冲浪者大小,绿框为海浪高度

冲浪队会带着队员们去海外训练,杨思琪在社交平台上发过一些在海外场地训练的片段。

但长期驻外训练显然不现实。

采访中她介绍此前主要还是在海南训练,训练时教练还会带着他们顺手把海边的垃圾捡了。

其实这次巴黎奥运会,奥组会原本是想在法国本土的大西洋沿岸附近找个比赛场地的,但到最后还是放弃了。

顶着被看客们念叨的压力,找了千里之外的大溪地。

国际冲浪协会主席费尔南多·阿格雷在接受采访时很现实地说:

“我自己冲浪超过50年,所以我知道夏天的法国(本土)并不是一个冲浪的好地方。7月和8月有好浪的概率很低。”

自然浪况之于冲浪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见一斑。

中国冲浪面临的另一个弱势,是冲浪运动在国内发展时间短、仅十年左右,不像巴西、美国等已发展约百年。

中国冲浪队于2018年才成立,算是在巧合与意外的叠加下选中了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杨思琪。

据杨思琪的母亲介绍,她从小喜欢运动比如篮球、跑步,非常活泼好动,8岁时被凉山彝族自治州业余体育学校看中选走。

最初学了一个月的柔道,但因年龄不够无法参赛,老师又把她送到了四川省邛海水上运动学校。

在邛海水校,教练罗洋带着杨思琪训练了一年的帆船,发现她比同龄人身体素质更好、动作也更流畅有力。

正巧2018年冲浪队成立,罗教练便建议杨思琪转战冲浪,过程兜兜转转。

在杨思琪8岁半从凉山被带去帆船训练之前,她从未见过大海。

小朋友刚到海边时还以为这的水和湖水的一样的,被其他人开玩笑哄着“你尝一口”,才知道海水是咸的。

训练条件有限,就像是备战数学竞赛但只有常规练习册练手,没有奥数题可做。

罗教练与杨思琪又都是从帆船转冲浪,他们俩都相当于是从0到1地研究冲浪。

因此中国冲浪队内一度产生过“这样下去奥运资格都难拿”的想法。

但好在杨思琪展现出了惊人的进步速度。

2023年,在萨尔瓦多世界冲浪运动会中,杨思琪进入到复活赛第五轮排名第31位,遗憾未能获得巴黎奥运门票。

仅一年后,在波多黎各举行的2024年世界冲浪运动会上,她在复活赛第六轮中拔得小组头筹,拿下奥运资格。

这次赛前,师徒二人只有两个星期来适应大溪地的场地,去体验从未触碰过的管浪,很多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在这个场地训练过很长时间。

让人触动的是,在不曾体验过的浪潮前杨思琪表现出的不是畏缩。

而是兴奋。

前文介绍过,大溪地的浪非常强劲,哪怕对顶尖冲浪运动员来说也是值得畏惧的。

东京奥运会女子冲浪项目金牌得主摩尔就说:“提阿胡普(本次比赛所在的海滩)是我冲过最让人恐惧的浪之一。”

国际冲浪协会主席则介绍:

“这里的浪很短,大概就持续5秒到10秒。

“你等着浪过来,在冲浪板上站起来,接下来就几乎是自由落体。能做的只有转进管浪或者被浪冲走。”

在这样凶猛的管浪面前,杨思琪训练过程中给在场工作人员、其他选手留下的印象却是“惊人的大心脏”。

拍摄过杨思琪训练的摄影记者提及她在练习中多次被浪狠狠拍倒,但仍然不断尝试。

美国冲浪名将约翰·弗洛伦赛前曾和她一起练习,评价称“这里的浪非常让人恐惧,看到她在这里冲浪、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真的不可思议”。

不同于在标准室内场馆进行的许多运动,比如跑步、游泳,一次没练好可以相对轻松地回到起点再来一次,冲浪要更为麻烦。

冲浪的完整流程,首先是漂在海面上等浪。

合适的浪可能马上来,可能几分钟、一刻钟后来,运动员需要漂在海面上沉沉浮浮的同时,保持高度集中望向远处。

海浪形成于顷刻间,他们需要凭借经验判断海面涌来的水流会形成怎样的浪、能量大不大、危不危险、自己要做出怎样的动作。

一旦决定好,立刻趴上冲浪板,趁浪头形成之前站上浪尖。

而在这之后,运动员们将面临的是坠入海中。

可能是在海浪崩溃前主动跳入,也可能是被海浪按下水底。

因此不少时候运动员完成一次冲浪后甚至无法靠着人力滑回等浪区,有着被暗流带跑的风险,需要救生船快速把选手们拖离。

杨思琪做的,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冲向海浪,一次又一次地坠海、被救生员船拉回等浪区。

然后再度地,一次又一次冲向海浪。

杨思琪回忆自己刚开始练习冲浪时,被浪压进水底时很害怕慌张。

她8岁开始帆船训练时,甚至还不会游泳。

尽管知道自己穿着救生衣不会真的沉下去,但在被浪花与海水淹没时,还是小孩子的她仍会害怕地喊“救我”“救我”。

如今,她对被海浪淹没时的描述是“心态要稳定、在海里憋住气就好了”。

别看杨思琪表述得很平淡,这个过程其实相当惊心动魄。

这次奥运会女子冲浪的第一轮比赛中,杨思琪抓住的第二道浪是道非常快的管浪,浪花迅速地向下扑倒。

杨思琪的速度不够没能及时冲出来,狠狠地被拍到了浪底,救生员立即冲过去把她拉出浪区。

“在海里憋住气”,意味着她要在海水沉重的拍打下保持冷静、稳住心理状态,抱上冲浪板浮出水面。

然后回到等浪区,随时准备着冲向下一个浪。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样。

冲浪比赛是分小组赛,两人或三人一起在海上等浪,在规定时间内对每个人冲的每一道浪打分,最后选分数最高的两道相加作为最后分数。

运动员们前期斗志通常很高,但在经过长达半小时的反复抓浪、坠海、等浪后,斗志与体力都容易被消磨。

但杨思琪却表现出高昂的冲劲。

在本次奥运第一场比赛中,她第一个划到等浪区,第一个冲出去抓浪;

此前在她拿到奥运资格赛的那场比赛里,杨思琪冲到最后一刻,压哨拿到了资格。

第二轮比赛中,剩下一两分钟时比分几乎已定,此时分数落后于杨思琪的对手还想抓住最后的机会。

但杨思琪并没有给对方机会,在最后几秒钟仍在下浪。

在比赛中,下浪是有优先权的。

优先权规则比较复杂,取决于现场情况,比如海浪形成时你离浪头最近,你可能会拥有这道浪的优先权,这道浪你冲了,下道浪就轮到别人优先选择要不要冲。

比赛画面中的P1、P2指的就是优先权。

此时其实是对手有优先权,如果她与杨思琪一起下浪,杨思琪会被判违规、取消一道浪的分数。

但或许是对手在那一刻对这道浪没准备好,或许是杨思琪下浪时的气势太强,对手最后竟然放弃了这道浪。

使得杨思琪以一种绝对向前的姿态,拿下了这轮的胜利。

完全可以理解,为何那么多在场运动员、解说、工作人员们会被杨思琪的表现触动,哪怕人们来自不同国界。

她身上的标签是勇敢,但又不只是勇敢。

准确而言,更像是一种身无束缚的少年意气。

因为足够年轻,不被名次、压力、身体条件束缚,出于对项目纯粹的热爱与享受一次次冲入本令人畏惧的海浪,不断地向自己发起挑战。

采访中当被问起收获时,杨思琪只是单纯地回答“见了很多不同的海、冲了很多好浪”,被拍下浪底后又笑着浮出来。

在这个阶段,她不用去思考日后会成为一代名将、独星闪耀,还是会泯然于人类群星之海,只需要不断地对自己尚未到顶的上限发起冲锋。

看向天空时不会觉得那是一切的天花板,只觉得天高海阔、无不可行。

她说,我很喜欢被浪卷在中间,从四周白茫茫的一片到冲出海浪的感觉。

杨思琪如今所处的,是所有运动员们都曾经历、也最为珍惜的一个阶段。

无数职业运动员都有过这种无限接近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心境,一种对突破自我与人类边界的纯粹勇气。

只是它可能会逐渐随着阅历与挫折消失。

又或者逐渐深埋于内心,被一层层更为谨慎、成熟、强大的思绪包裹。

或许正因如此,杨思琪身上那股对体育界而言新鲜又不新鲜、寻常又不寻常的果敢才会如此打动人。

她就像所有挑战者的小小缩影。

巴黎奥运官网把她的照片放上了文章头图位置

在杨思琪的冲浪板上,她誊抄上了这样一段话:

Activ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life. Dream what you want to do, go where you want to go, and be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 Because you only have one life, and one chance to do all the things you want to do.

你只活这一次,只有这一次机会,去做你想做的。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
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女孩与海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