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厚朴中医
介绍厚朴中医课程、医疗服务、健康管理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厚朴中医

厚朴人物 | 周贻嫈——从商海到杏林的修行者

北京厚朴中医  · 公众号  · 中医  · 2025-04-01 10: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前言

周贻嫈,厚朴中医临床班四期毕业生,中医执业医师。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出诊医师。

从商海到杏林,认真专注、谦虚低调、修习不辍,让我们一起来听她的故事。



采访| 厚朴紫苏

撰文| 厚朴紫苏

编辑 大树六堡

审核| 厚朴学务



01

名字背后的故事

采访开始前,记者忍不住先问了一个小问题——关于周贻(yí)嫈(yínɡ)的名字。

“师姐,您的名字很特别。但是我看到诊所出诊信息上显示的是另一个字,这是怎么回事呢?”记者好奇地问。

周贻嫈轻轻一笑,透出一丝怀念:“那是派出所的失误。当时换二代身份证的时候,我的名字没打出来,他们就给我换了一个字,变成了现在的字,读音也不一样。其实,我的名字是上面两个火字头,下面一个‘安’字少一点,意思是女子洁净,寓意从品行到各方面都要清清白白,这是我父亲对我的期望。”

听到这里,记者不禁感叹:“能找到这样一个寓意美好的字,您的家一定很有文化底蕴吧。”

周贻嫈微微摇头,带着一丝遗憾:“小时候我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两个月的探亲假。是妈妈告诉了我名字的寓意。不过,这个名字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那一刻,记者仿佛看到了周贻嫈的名字背后,藏着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切期望,也喻示着周贻嫈一生的追求。


02

投身商海:

从厦门到巴黎

周贻嫈出生在上海。她的成长经历和大多数人一样,普通而平凡。小时候的她喜欢看小说,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她看得津津有味,仿佛自己有一天也能行走江湖、行侠仗义。周贻嫈的父亲是核物理专家,大学毕业就投入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工作,并获得勋章。他为人低调谦虚,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周贻嫈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养成了这种性格。她记得父亲曾对她说过:“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千万别觉得自己很厉害。”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周贻嫈。

高考填报志愿时,向往自由的周贻嫈没有考本地大学,而是选择了厦门大学的法语系。毕业后,她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旅程。

到法国一年后,出于对将来前途的考虑,周贻嫈考入了巴黎高等商学院。那里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一家咨询公司,开始了频繁出差、熬夜做PPT的日子。然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有些迷茫:“我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份工作?”

几年后,周贻嫈被公司派回中国,在厦门工作。她发现自己对商业的热爱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强烈。一次和同行聊天时,对方对工作的投入让她感到震惊:“周末都在工作,脑子一直在思考如何整合产业链,挣更多的钱。”周贻嫈感觉到自己真的做不到为了钱这么拼。

那一刻,周贻嫈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她意识到,兴趣才是她前行的动力。而这份动力,最终将她引向了中医的世界。


03

中医之路:

从好奇到痴迷

周贻嫈家族中并无从医之人。小时候的她体弱多病,有好几次,半夜突然肚子疼得在床上打滚。那时候父亲在外地,都是姨妈和舅舅带着她半夜求医,却始终查不出原因,只能给她打止痛针缓解疼痛。小小的她,饱受病痛困扰。

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研究周易的人给周贻嫈算命,说她适合学医当大夫。那时的她,一听到学医就想到西医的开膛破肚,联想到中学生理课上的解剖图,心里满是排斥。她怎么也想不到,多年后自己真的会走上学医之路。

在法国的日子里,周贻嫈的身体状况比在国内时好了许多。然而,回国后,厦门潮湿的气候加上她不懂养生,身体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她时常暴饮暴食,喜欢吃生冷食物,还经常熬夜。有段时间,她痴迷于跳舞,常常大汗淋漓后直接对着空调吹……渐渐地,她吃饭不香了,睡觉也不踏实了,整个人无精打采。她看了许多医生,吃了不少药,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贻嫈在网上听到了徐文兵老师和梁冬讲的《黄帝内经》,这一听,她彻底被吸引住了。那些传统的养生知识仿佛给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徐老师那平和的嗓音、娓娓道来那些深入浅出的理论,让她如痴如醉。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徐老师的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周贻嫈原本浮躁的心渐渐沉淀下来。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意识到自己之前做了太多伤害身体的事情。从那时起,她对中医的兴趣愈发浓厚,心中那颗学医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为了深入学习中医,周贻嫈决定报名参加厚朴中医学堂临床班的课程。然而,从厦门到北京求学,困难重重。飞机时常晚点,抵达北京经常已是半夜。工作繁忙的她需要协调好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她的脚步,她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幸运的是,她被录取了。

“那时候,每两周去一次北京,非常折腾,但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周贻嫈说,“因为我知道,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04

厚朴学习时光:

成长与欣喜

在厚朴中医学堂,周贻嫈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她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认真听徐老师讲课,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徐老师的每一堂课,她都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除了徐老师的课以外,她最喜欢的是修身课。周明老师教授的易筋经让她受益匪浅。周老师不仅功夫了得,品德更是令人钦佩。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周贻嫈努力练功,身体也逐渐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她更申请成为周老师的助教,修习易筋经也成为她每日坚持不懈的功课。周贻嫈说,练功不仅让自己身体变好,更促成她对中医更深层次的体悟。

学习时光


在厚朴学习的过程中,周贻嫈也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腰疼问题。在王海峰老师的艾灸按摩课上,王老师要演示三步一提的捏脊方法,她主动充当模特。王老师的手顺着脊柱提捏,在腰阳关处,“啪”的一声,那里的小关节错位被纠正,她感到一阵酸痛,但同时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以后的行医生涯中,她常用这一招帮助脊柱小关节错位的患者解决腰痛的问题。

在第二天的经络课上,周贻嫈又请班主任王东斌老师在腰阳关处扎针,一针下去,她感觉一股气流在体内涌动,心知这是气至病所的表现。此后,她又通过自己艾灸、练功,终于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腰痛问题。

这件事让周贻嫈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神奇,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念。周贻嫈刚刚上厚朴的时候,没有考虑转行,完全是因为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周贻嫈对中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工作的热情却逐渐消退。她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觉得商业并不适合自己,中医才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决定辞去工作。

老板得知她的决定后,曾试图挽留她,希望她再坚持一年。但周贻嫈心意已决,她坦诚地告诉老板,自己的心已经不在工作上了,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敬业投入。老板理解了她的选择,周贻嫈也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学习中。

05

学习和实践:

勇敢和专注

在厚朴学习期间,周贻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17年起,她开始从事艾灸调理工作,一直做了五年。艾灸调理的实践让她印证所学,同时积累了很多的诊断经验。周贻嫈说,艾灸非常注重穴位的选择,也强调对气的感受,这对于她之后的针药治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艾灸工作的同时,周贻嫈也在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她在刚开始学习《伤寒论》时,不满足于理论学习,试着给自己开药,结果差点把自己治坏。这次经历让周贻嫈深刻认识到,中医治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谨慎对待。她反复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参考历代医家的注解以及近现代中医大家的讲解。她相信,必须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她于是亲自尝药,感受方剂的作用和药物的走向,以加深对经方的理解。后期,她给自己开药就逐渐得心应手起来。她还在自己身上练习针刺,反复摸索寻找进针的力度、角度。

徐老师特别强调中医经典的学习。在徐老师的熏陶和带头作用下,周贻嫈也认真学习并抄写《黄帝内经》和后来的《玄隐遗密》,她说,“虽然这些经典书籍很少直接说如何遣方用药,但里面有非常多的指导思想,在我临床中被一一印证。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在临床中,当她解决了某些问题,会突然悟到,这其实正是内经中某段文字的意义。


跟诊徐老师


周贻嫈从2020年起随诊所的刘琼大夫跟诊学习了三年,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技术。刘琼大夫是诊所资深的医生,临床经验丰富,医术和医德都让周贻嫈敬佩不已,尤其对经方的研究颇深。刘琼大夫的无私分享和耐心指导,让她获益匪浅。2018年,周贻嫈考取了助理医师资格证;2022年,又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让临床更有进步的修行,更少不了在厚朴的课堂上教学相长,周贻嫈同时也活跃在厚朴健康营的讲台上。

06

深入临床:

传承与感悟

2022年,周贻嫈开始出诊针药治疗。之前长期的积累逐渐发挥出作用:2022年底至2023年,周贻嫈运用经方,帮助数百新冠患者退烧,甚至有住院多日无法退烧的复诊患者在线上沟通后,服用中药后也能迅速退烧。疫情期间,一位患者来治疗习惯性流产,周贻嫈诊断后认为患者已经感染,为她开了退烧方剂。患者将信将疑,回家后果然发起了烧。服药后很快退烧。不久后发现怀孕,推算正是发烧前一天受孕,但因使用中药退烧,她比较放心,就选择了保胎,后来顺利产子。这些经历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信心:“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伟大的中医宝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呢?”她用一个个成功的案例得到了患者们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而她也在一次次治疗中不断精进着自己的医术水平。

在周贻嫈看来,中医讲究整体观念,每一位患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能仅仅根据西医的病名来治疗,而要综合四诊的信息,并且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遣方用药。

有一位从内蒙来的患者,头晕得厉害,吃不下饭,还伴有肺部问题等众多疾病。刚从医院出来的他,身体十分虚弱。周贻嫈先用吴茱萸汤为患者缓解了最严重的头晕症状,接着准备解决他食欲不振的问题。结合患者身上长疱疹的症状,经过一番思考,她大胆使用治疗表证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患者治疗。一周后,患者再次来到诊所,他说自己胃口大开,皮肤的问题也好多了。“很多时候,患者的症状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找到关键,就能迎刃而解。”周贻嫈说,“这就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随着治疗口碑的提高,不少师弟师妹来请教她,如何由一个非医学专业出身的人成功走上针药治疗的道路。周贻嫈认为首先是否医学专业不重要,不要为此所束缚。历史上很多中医大家都是半路转学中医,他们或因自身曾深受疾病折磨,或想拯救族人命运,是坚定的信仰和持久的努力让他们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专业医生有他们的优势,半路转学中医的人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感悟,也有自身的优势,没有孰优孰劣,不要给自己设限。其次,她建议一定要多读经典,从经典中学习和参悟中医理论。她自身的经历很好的证实了这点。

周贻嫈深受父亲影响,在采访中始终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她说在临床实践中,自己对厚朴的中医理论有一个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比如徐老师常说的 “早期的心病要治胃,晚期的胃病要治心” ,起初她就理解不够透彻。有一次周贻嫈遇到一个严重心臓问题合并血糖异常、肾衰的老年患者,整条腿都严重浮肿。周贻嫈先解决了患者腿肿的问题,发现患者的脉象出现了变化,脾胃问题凸显了出来。于是询问患者有没有胃部不适的问题,结果患者说以前胃非常不好,只是近几年没什么感觉了。周贻嫈突然意识到这正印证了徐老师讲的那句话。她判断这位患者正是多年的胃病,逐步发展出糖尿异常、心臓异常。

周贻嫈笑着对记者说“可能你会说,这些都学过,早用不就好了,但你必须得走这条路,就是必须在实践当中磕磕碰碰,然后才能体会到老师的经验有多宝贵,最后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周贻嫈认为自己学医路上碰到的所有老师都是自己的贵人,她能从各位老师身上汲取不同的精华。她特别认同周明老师说过的“好的木材都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慢慢长出来的”,中医大夫也一样,需要不断积累,慢慢成长,急不得,快不得。“不怕开始的晚,也不怕过程坎坷曲折,就怕不往前、不坚持。当我自己觉得特别顺的时候,其实往往会暗藏危机,因为这时候容易沾沾自喜、停步不前,反而是你不那么顺的时候,正是蛰伏的时候,是充分吸收养分的时候。”周贻嫈这种清醒透达的态度正是她深入修习、领悟中医的结果。

然而,临床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周贻嫈说自己一开始痴迷于钻研医术,认为只要把患者的病治好了,其他都不需要担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临床中也遇到对她的治疗提出质疑、不满的患者。开始她感觉到委屈、不解,但是她试着把自己放在患者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思考,逐渐理解对方的想法,并和患者诚恳的沟通,同时也反思自己在医嘱、预后方面是否有疏漏的地方,往往和患者很快达成互相的理解。周贻嫈说,处理医患关系是每一个医生的必修课,历代名医无不是人情练达的大夫,而她还需要在此方面努力,让自己更加成熟。特别是,她内心非常感谢徐老师对学生的支持和包容,让自己有勇气去实践。

07

矢志不渝、医路逐光

如今的周贻嫈,在中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她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她依然会在休息时间反复研读经典、拜读前辈医案,遇到疑难病症时,就向诊所里的资深大夫请教。 她说:“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用一生去钻研。”

在工作之余,周贻嫈也会给家人做艾灸、扎针、开汤药。她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学,守护家人的健康。每当看到家人因为自己的治疗而身体好转,她心里就充满了幸福和满足。她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去世得早,没能用我学到的中医知识帮助到他。”

回首自己的学医历程,周贻嫈感慨万千。从最初对中医的无知,到如今去治愈别人,她感慨缘分的神奇。周贻嫈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热爱必须付诸坚持,才能有所成就。但只要心中有坚持,无论何时开始,都不算晚。她对中医的这种热爱,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洁净而纯粹,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 END --

(注:周贻嫈在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出诊信息中显示为周贻荌(ān))



周贻嫈医师采访片段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厚朴中医官方网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知乎日报  ·  「保险」到底保险吗?
8 年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菜农被雷劈死 未来几日仍有强对流天气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