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批囤“木乃伊饭”的人,已经吃疯了

槽值  · 两性  · 3 天前

正文


“世界末日没有来,请大家放心,这不过是我未来一个月的口粮!”

 

提起预制菜,你会有怎样的联想?


是日常不论堂食还是外卖,始终如影随形,一提起就是“成分不详,提前一年已做好”的争议之王;


还是偶尔买来应急,解冻、加热、装盘,就能在一口锅里烹制天南地北美味的“方便料理”?


不论是哪一种都没关系,在如今的打工人中间,关于它的定义,正在被刷新。


图源:图虫创意

在无数网友的升级改造下,一门“方便又放心”的新预制菜流派正风靡全网——冻门。

“反正出去也是预制菜,不如自己动手”是他们的核心主张;

利用周末大量采购,集中烹饪,趁热分装,然后把食物统统塞进冰箱/冰柜,是他们的行动纲领。

  

图源小红书@圈圈大概不圆,已授权

 

进入冻门之前,不少人还将信将疑:“自己预制冷冻饭,能好吃吗?”

 

直到一套操作下来,才大彻大悟,无论是没时间做饭的问题,还是“告别高油高盐外卖,拥抱美满健康人生”的抉择——


似乎,都可以靠它解决。


周中上班,只要按需拿取,微波炉叮一下,“原本硬邦邦的冷冻菜,便能立刻重返青春。”


 做一次,吃八顿。

  

第一批爱上自制预制菜的年轻人不语,只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信女/信男愿与冻门白头偕老,冻门永存!

 

随意点开相关话题,冻门信徒们的开发热情可见一斑。


风靡全网的东北一锅出可以拿来参考。


简单如咖喱鸡、地三鲜的家常搭配,一锅出;复杂如话梅排骨、梅菜扣肉、台式卤肉饭的实力硬菜,也能一锅出……


再吸取范仲淹“断虀画粥”大法,一顿做出一星期的量,每次拿来加热就是一餐。


“谁懂10分钟冻门一锅出的含金量。”/图源:创意


此前火爆互联网的“白人饭”,也能被融会贯通。


采购的面包、蔬果、鱼肉、蛋液,简单加工后冷冻,需要时微波炉解冻or空气炸锅加热……


然后就可以尽情组合,谁看都是可媲美外头轻食店三五十元搭配的一餐,“这样下去不得省哭了”。


冷冻贝果+冷冻鸡胸肉+冷冻煎蛋+冷冻牛油果+现洗生菜的完美组合/图源:@AAA土豆炖茄子,已获授权


“把大象放进冰箱都要三步,但预制菜可以一步到位。”


避免了选外卖的痛苦纠结,还有吃外卖时的提心吊胆,还能一周只换一个菜式,一套搭配吃一周。

  

“快吧?周末忙活半天换的。”/图源小红书@卡鬼啊,已授权


虽说当食物再次取出,初次尝试的冻门人,看着眼前硬邦邦的一坨冰,难免陷入怀疑。


但加热后把饭摆上餐桌,总会狠狠松一口气,又是美味可溯源的一餐。

 

“人在冻门,目前感觉良好。”/图源小红书@当大少爷好累,已授权


不同于批量生产的预制菜,采用五花八门的工艺和成分不详的添加剂保质。


在冻门人眼中,他们赖以生存的冰箱冷冻层,才是最好的保质方法。


“冰箱冷藏层的作用是制冷,冷冻层的作用是让时间停止,食物永生。”

 

 

加入自制预制菜的大军之后,冻门男孩、冻门女孩们感觉人生豁然开朗。


“早饭/午饭/晚饭吃什么”,终于不再是困扰打工人的难题。


你说这“冻门”谁研究的呢/图源小红书@圈圈大概不圆,已授权


眼下他们亟需研究的课题愈发具体和迫切,直接关系到接下来一周乃至半个月的幸福指数——

  

《论隔夜蒜薹和地三鲜谁更下饭》《红烧肉和酱牛肉冷冻后加热口感演变》,以及《冷冻后食物荤素搭配的实践探索》也值得研究……


图源小红书@理由如下,已授权


可以说,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已有冻门前辈实践且不吝公开分享思路。


石锅拌饭冷冻最方便,解冻后加酱拌匀即可,甚至不需加盐;


煎蛋冷冻后,用猪油煎锅口感更好;


冷冻后的米饭有抗性淀粉,低GI,很安心;


越来越多人用心的总结下,冻门,从此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更别说冻饺子,冻馄炖,冻杂粮饭,冻肉丸等等,试过就想顿顿做。/图源小红书@理由如下,已授权


在外人看来,冻门只是又一种新流行的生活方式,烹饪热情恐怕不会一直支棱。


但在冻门信徒眼中,一旦染上冻门,你这辈子就定型了。时间久了,甚至会迷恋上这种“间歇性勤劳,持续性犯懒”的节奏。


“玩什么分手厨房,只要周末在家预制冷冻菜,生活的乐趣和温饱全都有了保证。”


冻门的诞生,无疑重塑了人们对吃饭这件事的认知。


以前吃饭从锅里盛,现在吃饭从冷冻层拿。


难怪有人将这种自制冷冻菜称为:“第九大菜系:现代木乃伊(冷冻版)。”



可尽管如此,依旧阻拦不了大伙遁入冻门的决心。


当上班8小时,通勤2小时成为日常,想腾出时间来干点别的,唯有奉行那句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为了准备好预制菜,提前规划时间,构思菜谱和备菜,采购调料和适合分装的餐具,重金添置小型冰柜、真空机……


别人听说天天吃预制菜流下心疼的泪水,只有自己才懂付出了多少努力。


图源:小红书


从对预制菜坚决说“不”,到热烈欢迎自制预制菜,打工人经历了什么?


起初拥抱它的人,多是减脂健身人士,或擅长将有限的美食封存进冰箱、以便按月分配的“留子”。


彼时更多人对冷冻菜的态度,就像北方人对挂面——是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看一眼的下下之选。


直到后来时过境迁,一切都发生质的改变,“当遍地都是预制菜的时候,发现自己动手预制竟然是最划算的。”


指性价比方面,也指健康方面。


图源:小红书@卡鬼啊,已授权


众所周知,饭店、餐馆堂食外卖使用预制菜,早不是什么新鲜事。


公开数据中,吉野家、真功夫预制比例是100%,价格不便宜的小南国、西贝莜面村比例均超过85%。


更别说传说中的“预制菜亲爷爷”米村拌饭,“连服务员给我的葱花,都是预制品。”


图源:联合采购行销网


从肉菜到素菜,到鸡蛋、葱花、饺子皮……无论堂食还是外卖,都早已被预制菜攻占。


几乎每个打工人,都体会过其带来的震撼,外卖页面的“穷鬼套餐”,一份盖浇饭12块9,便宜还意外地有菜有肉。


点击下单,3分钟出餐,10分钟送达。


原因是公开的秘密:后厨里,商家拿出料理包,拆包解冻,加热装盒,主打就是一个和时间赛跑。


“我不想做饭,没想到商家也不想做饭。”

图源微博

面对势不可挡的预制菜,打工人也彻底想开了。


只不过原本以为的:外卖都是料理包!以后别点外卖了!


后来实际落地的:外卖都是预制的?那不如自己直接预制,少走二十年弯路。


 没想到这一尝试,就爱上了。


2块9一包的黄焖鸡,一份不到10块的红烧肉,极限拉低恩格尔系数。


300元吃30道预制菜的挑战,开局一口锅,丢进带包装袋的即食预制菜。


“叮一下蒸一下煮一下,哪还分得清外卖谁做的。”


有财商的人,已开始某微某书某音搜索攻略:如何用预制菜开一家店?


说不准,下一个外卖之王就是自己。


图源:小红书


可震撼归震撼,理智往往又告诉自己:也是不敢天天这么吃。


于是,在健康与安全的极限拉扯中,自制成了新选择。


而之前走的弯路,也不是完全没用——


“没有做菜灵感的时候,上网搜一下料理包的菜式,能做成料理包的都是适合自制预制菜的。”


源小红书@资料整理师榄榄(美食版),已授权


由于缺乏足够的开发经验,冻门内部也掀起不少讨论。


“怎么说呢,有种阳气不足的感觉,像被摄魂了一样软趴趴的。”



有人关心营养流失的问题:“长期以冷冻饭菜为主,单一饮食结构可能会造成营养素缺失。”


的确,自制冷冻菜并非完美的存在。


以蔬菜为例,漂烫焯水之后再冻,水溶性维生素会流失,再加上水果吃不够的话,则需要额外补充维A、维C。


只是它的优点,似乎让人难以拒绝。


冷冻能抑制食物的生化反应,延缓食物腐败和细菌繁殖,安全性可以保证。


何况“现代人的冷冻科技已经一骑绝尘,未来的冰箱实现‘万物皆可冻’不是梦。”



可以说,冷冻预制菜的诞生,是人们开始试图在便捷与健康之间找到一条微妙的平衡线。


在做饭和点外卖之间,选择了做外卖。


眼看冻门愈发壮大,有人发问“总这样吃对健康伤害很大吧!”


等来的是冻门信徒坦然一笑:“还有比睡不饱加班来的伤害大嘛?”



留意下当代打工人的吃饭习惯,不难发现规律——越来越快,越来越急。


前有“糊弄饭”衍生的朴素带饭学:吃是为了果腹,能充饥就是好。

  

米饭+拌饭酱、米饭+梅子、水壶煮面条+老干妈的极简搭配,站在冰箱门旁边就吃完了。


还有“关火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被丢进锅里的是啥”的自由派。/图源:小红书@海蓝时见鲸,已授权


在糊弄饭的帖子里,原以为一坨绿色的黑暗料理已是糊弄极限。


没想到放眼评论区全是——“陪一个。”



后有让忙碌中产欲罢不能的干巴饭。


干到极致的硬面包,加香皂一样的黄油,再放几块三文鱼和牛油果。


省去了锅碗瓢盆、炉灶调料等环节,也保证了日常能量所需。


“我愿称干巴饭为集碳水+脂肪+蛋白质+纤维+维生素于一身的基本生命体征套餐。”


图源:小红书@爱吃干对付,已获授权


还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黄人饭”,本质也是同搭配的平替食材转换。


在吃饭这件事上,越来越多人越发主张能省则省,能免则免。



DT财经一项调查也显示,当代年轻人的厨房观,正从传统蒸炸煎煮,向“加热式烹饪”简化。


冰箱冰柜、微波炉渐渐从炉灶、锅铲那里接下了满足年轻人吃饭需求的重担。


对此也不是没有评价:“一个爱做饭的人看了很难过,吃饭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而年轻人对此的态度,看似绕开却又回答了问题:


“不用每天做饭时间都变长了,8小时工作,8小时娱乐,做梦都能乐醒。”



在他们看来,所谓“冻门”和“自己预制”,看似是战术上的懒惰,其实是经营生活的战略。


“能现炒,谁愿意预制”也好,“凑合活呗,还能咋地”的调侃也罢。


眼下它的流行,更像是新一代人生活态度的侧写——题面固定的情况下,去尝试更多解题思路。


就像吃饭这件事,有人爱上预制,有人尝试菜场十元代炒,有人奔向社区食堂、上门帮做……


终极目的,不过就是工要打,饭也要吃。


要是能在有限的条件内,吃一顿更好、更健康的饭,那就最棒了。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