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田俊国:烦恼是永恒的,自洽是瞬时的

田俊国讲坛  · 培训  · 1 周前

正文

烦恼是生命的永恒底色。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烦恼如影随形。婴儿啼哭着面对饥饿与寒冷,少年挣扎于升学与自我认同,成年人困顿于事业与家庭的平衡,老者则需直面衰老与孤独。

层层叠叠的烦恼不是命运的偶然安排,而是生命存在的必然形态。 

事实上,烦恼的本质是人与世界的“不同频”。

当个体的期待与现实的回应错位,当内在的完美主义与外在的混沌无序碰撞,当安全感的匮乏与世界的不可控性相遇,烦恼便如潮水般涌现。

我们习惯将烦恼归咎于环境、他人或命运,却往往忽略了——烦恼是人类意识的副产品。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正在于我们拥有建构意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然伴随着对意义的质疑、对完美的追逐、对存在的反思。  

现代人常陷入一种悖论:科技让物质世界愈发便利,但精神世界却愈发焦虑。手机屏幕里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的平凡形成刺眼反差,社交媒体的点赞数成为自我价值的标尺,消费主义编织的欲望之网让人永不知足。这些“文明病”的根源,恰恰是人类意识对存在本身的过度干预。

烦恼如空气般无处不在,承认它的永恒性,是破解困局的第一步。  


烦恼是永恒的,自洽是瞬时的,在流动的烦恼中捕捉完整。  

“永恒”与“瞬时”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张力。

烦恼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根植于意识的能动性——只要人类还在思考、还在期待、还在追求,就永远会有未被满足的欲望与未被解答的困惑。

而自洽之所以瞬时,就如禅宗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的完整感无法被固定,它只能在动态的觉知中闪现。  

许多人误以为自洽是“解决所有问题后的圆满状态”,于是拼命消除烦恼,试图抵达某个终极平静的彼岸。这种执念反而让人陷入更深的痛苦。

真正的自洽,是在烦恼的洪流中保持内在的锚点。就像大海中的航船,浪涛永远存在,但熟练的水手懂得调整帆的方向,让船体与波浪共舞。

那些瞬间的完整感,并非来自外在困境的消失,而是内在觉察的苏醒——当我们不再与烦恼对抗,转而以观察者的姿态凝视它时,自洽的灵光便悄然降临。人类无法通过消灭问题获得自由,但可以通过转化与问题的关系获得超越。  


烦恼是潜意识发出的成长邀请。 

面对永恒的烦恼,人类发展出两种典型态度:一种是“战斗模式”,将所有不如意视为需要征服的敌人;另一种是“逃避模式”,用娱乐、物质或精神麻醉剂构建虚假的舒适区。但更高明的智慧在于第三种选择——将烦恼视为修行的材料。  

每一个烦恼背后都藏着一把解锁潜能的钥匙。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受伤,其实是在提醒自己尚未完成的功课:或许是过度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式,或许是未被疗愈的童年创伤,又或是固化的认知边界。就像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显露光华,烦恼正是打磨心性的刻刀。那些让我们夜不能寐的焦虑、辗转反侧的委屈、锥心刺骨的背叛,本质上都是潜意识发出的成长邀请函。  

这种转化需要三个层次的觉知:  

1. 接纳的勇气:承认烦恼的客观存在,而非用“不应该”“不可能”的妄念与之对抗。  

2. 反思的深度:像考古学家般层层剖析烦恼的成因,在情绪的背后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  

3. 行动的智慧:将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调整,让每一次烦恼都成为升级“人生操作系统”的契机。  

把烦恼视为修身的材料,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诗性解读。

当我们说“所遇皆资源,所见皆机缘”时,并非鼓吹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揭示了一个存在主义真理——人类的意义正在于对困境的创造性回应。  

那些被我们标记为“烦恼”的经历,实则是意识进化的阶梯。职场挫败教会我们区分“拼命证明自己”与“专注创造价值”的界限;情感创伤打破我们对“完美关系”的幻想,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的自我接纳;存在焦虑迫使我们超越物质层面的追逐,在精神维度建立生命的坐标系。  


追求绝对的无忧无虑不过是另一种执念,真正的自由在于培养与烦恼共舞的智慧。  

当我们学会把每个烦恼都当作修身的材料,把每次跌倒都视为重生的契机,生命便不再是被动承受的苦难之旅,而成为主动创造的觉醒之路。特蕾莎修女在尘埃中看见神圣,我们亦可在烦恼中,照见自己本自具足的圆满。  



👇《非凡心力》带你破除完美,活出完整,扫码购买👇

学习田俊国老师的课程:

【线下公开课】

(1)高能精品班:2025年5月16-18日
《领导者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一期)》
(2)构建组织赋能元能力:2025年5月-12
《业务赋能导师训练营》(火热招募中)
(点击文字,可了解详情)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