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春节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有多少人已经开启假期模式了?假如你在这个长假有出行的打算,尤其是你准备乘坐飞机高铁之类的交通工具,那么今天的内容,建议你仔细看看。
我们要说的是,应该怎样利用好生活中的一切过渡时间。
这些时间包括,坐飞机、坐高铁的时间,以及你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也包括那些看起来有点零散的工作日;还包括你躺在床上,睡觉之前刷手机的时间……
所有这些看起来很鸡肋的过渡时间,其实恰恰是属于创造力的黄金时间。你看到的很多厉害的人,他们之所以做事的效率很高,就是因为利用好了这些过渡时间。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咱们就展开说说。
今天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怎么用好交通工具上的时间?前段时间,美国廉航公司阿维罗航空的品牌负责人,吉姆·奥尔森,在《快公司》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首先,吉姆认为,假如把日常工作放在飞机或者火车上,效率其实不高。就像前段时间网上说的,京沪高铁是班味儿最重的地方。没错,在飞机高铁上干活,更多地只是增加班味儿,出不了什么大成绩。吉姆说,适合放在交通工具上的,其实是那些需要创造力和深度思考的工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既不属于出发地,又不属于目的地,和外部的链接是断开的,你能够最大程度地关注自己的关键任务。同时,你始终处在变化的状态,外面的风景在变,你周围的人也是陌生的,因此你的思维仍然能够保持活力。吉姆认为,这个过渡带,是做深度思考和创作工作的绝佳时机。比如他自己的很多专栏文章,就是在飞机上写下来的。其实,历史上确实也有很多文学作品,跟坐火车、坐飞机这样的过渡状态有关。比如,J.K.罗琳,就是在1990年的夏天,在一列从曼彻斯特到伦敦的火车上,第一次构思了《哈利·波特》的故事雏形。再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擅长写火车上发生的悬疑案件,同时也在自己的自传里写过,“还有什么交通工具能比得上火车?坐火车可以看到自然、人们、城市、教堂、河流,实际上可以看清人生。”同样,对咱们来说,这个状态也是完全可以利用的。怎样让自己更有创造力?你可以把这些常规意义上的垃圾时间,变成创造时间。比如,利用地铁通勤的时间深度阅读或者思考。再比如,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假如距离不远,你可以不用着急忙慌地冲过去,而是可以用散步的方式走过去,把这种过渡中的思考体验拉长。02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咱们再说说从清醒到睡眠之间的过渡时间。
咱们从爱迪生说起。爱迪生一生拥有1000多项专利,具体的成就咱们不多说了。他是如何一直保持旺盛的创造力的?据说爱迪生有个私人绝招,就是打盹。没错,每当有棘手问题出现时,爱迪生会手拿一个钢球,坐下来打盹,在他快要睡着时,这个钢球会从他手中掉下来,把他惊醒。从打盹中醒过来的爱迪生,脑海中往往就会产生新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法乍一听有点玄乎,但背后其实有科学依据。近些年不断有研究证据证明,一个人游离于睡眠和清醒之间,半梦半醒的时候,创造性思维更丰富。人在将睡未睡时的那个状态,学名叫做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第一阶段(N1),也可以叫做“睡眠临界态”。科学上对这个状态的研究表明,这个时期,大脑的创造性思维确实更活跃。比如,2018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研究了人从清醒到入睡的过渡期,大约5到20分钟,发现这时大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活动更丰富,艺术家们更容易在这个时刻获得灵感。再比如,2021年,巴黎大脑研究所发现,让受试者短暂进入睡眠临界状态,他们更容易发现一些数学任务的简便解法。再比如,202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医学院一起做了一项研究,发现人经历过打盹后,最能创作出有创意的故事。为什么这个过渡状态更容易激发创造力?科学上还没有特别完备的解释,但是相关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这时大脑受到的约束最小,摆脱了常规思维的限制,能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从而产生新奇的想法。同时,又因为没有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所以更容易把这时的想法捕捉下来。说白了,这时候的大脑处在一种奇妙的平衡当中,思维既能够发散,又恰好不会消散。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科学家还在研究,怎么利用这种半梦半醒之间的创造性思维模式。比如前面提到的,2023年麻省理工大学在实验中,还多做了一步研究,通过一个设备对受试者开展“定向梦境孵化”,比如引导他们一边打盹一边梦到大树,结果发现,他们醒来后在写关于树的故事时,创意更丰富。回到咱们的生活中,你也可以利用这种思考模式。比如,带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去打一个盹儿,然后及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来,没准儿会有有趣的发现。再比如,晚上躺在床上时,即使睡不着也不要刷手机,而是享受这个从清醒到睡眠的过渡状态,这期间你没准会产生一些有趣的想法。好,刚才咱们说了空间上的过渡状态和睡眠中的过渡状态。怎样利用心理过渡状态?
有一个专门的学术名词,叫做“阈限”,来自拉丁文的“阈值”,指的是,变化正在发生的那个临界状态。你正在和过去的状态告别,但还没有完全转变为新的自我。比如你刚刚从学校毕业,不再是学生了,但还没完全成为一个社会人。再比如你即将调动去新的工作岗位,离开了旧工作,但实际上还没开始担任新工作等等。当一个人处在过渡状态时,他的心态大概率是不那么积极的,可能会产生怀疑、陌生、焦虑、不适应、不确定等种种感觉。因此,人会急于跳到下一个状态,寻找新的确定感。但其实,咱们可以转变一下,反过来想,这个过渡状态,实际上也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其中让你感到不安的地方,你可以利用起来,让它激发你的创造力。前段时间,伦敦国王学院的神经科学研究员,安妮·劳尔·勒坎夫,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研究这件事。她认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一种进化机制,保护我们自己不受未知风险的影响。但是,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也是宝贵的信息来源。你可以把未知当作学习的机会,去最大程度地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首先,聚焦自己。当周围的环境在改变时,你唯一有权控制的,是自己的注意力。你要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过渡状态本身,让外界的变化成为激发自己灵感的养料,而不是成为干扰。就像在生态学中,那些变化明显的交界地带,比如沼泽和池塘的交界处,森林和田野的交界处,这些地方存在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策略往往也是最丰富的。其次,创造仪式。在过渡状态里,给自己规定一个仪式性的动作。比如,在两个项目之间的过渡状态,或者在两份工作之间的过渡状态,你可以在这些时候写日记、画画或者整理自己的笔记。这时你可以让自己不受日常规则的限制,你的表达会变得更自由,没准会产生有趣的想法。最后,记录变化。过渡状态的本质就是变化,但是,当这种转变完成后,新的自我很容易忘记变化发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就需要把变化记录下来。不管是写下来、拍下来,还是告诉别人,你都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故事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原本被忽略的问题。好,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最后,借用研究者勒坎夫的一句话,她说,“掌握一件事大约需要7年时间,假如你能活到88岁,那么11岁之后,你有11次机会在一个新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因此她建议,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的每一个过渡状态,都当成人生中的一枚彩蛋,它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变化。今天是春节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有个特别提醒,过年期间,得到App为你准备了新春知识福袋,有书、有课,还有实物礼品,记得每天来得到App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