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前每日练 | 沙山有湖海,遍地少尸骸(2025届193)

地理蹊  · 地理  · 2 周前

正文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5届高三上12月联考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银额盆地底部,沙漠中心区域及东南部广泛分布着众多以“高、陡、险、俊”著称的高大沙山,144个已探明的各色湖泊点缀其中为沙漠增添无限生机。每到白天,沙丘和下方湖泊之间会产生显著的局地风,当地居民称之为“太阳风”。图2为巴丹吉林沙漠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一天中,沙漠内“太阳风”最强时段及该时段沙山临湖坡面沙粒流动方向最有可能是

A.10:00-12:00 上行  B.10:00-12:00 下行

C.14:00-16:00 下行  D.14:00-16:00 上行


5、图示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

A.降水补给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河流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6、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沙山较同类沙山相对高度较大,其原因是

①沙粒磨圆度高

②坡面植被发育

③沙丘湿度较大

④盛行风风力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思路


本题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背景材料,以沙漠内“太阳风”最强时段及该时段沙山临湖坡面沙粒流动方向,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主要补给水源,巴丹吉林沙漠沙山较同类沙山相对高度较大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了水循环、大气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4、一天中,沙漠内“太阳风”最强时段及该时段沙山临湖坡面沙粒流动方向最有可能是

A.10:00-12:00 上行  B.10:00-12:00 下行

C.14:00-16:00 下行  D.14:00-16:00 上行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D

解析:沙漠内“太阳风”是沙丘和下方湖泊之间会产生显著的局地风。这种局地风,其实就是一种区域性的“湖陆风”(即海陆风的迷你版)。由于湖泊与陆地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而湖泊气温低于陆地,形成高压。根据气压差异,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即为湖风。夜间与之相反,陆地降温(散热)快,形成高压;而湖泊气温高于陆地(散热慢),形成低压,形成陆风。


【继续滑动查看】

其中,一天中沙漠内“太阳风”最强时段,应该是气温、地温最高的时段,即为晴朗的午后(以夏季为主),应是14:00-16:00(详见下图)。结合湖风的特点(由湖到陆),而该时段沙山临湖坡面沙粒流动方向最有可能是上行(即从山脚到山顶),且湖风较为湿润。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5、图示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

A.降水补给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河流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D

解析: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第四大沙漠,该地年降水量40—80毫米,蒸发量超过3000毫米,已探明的湖泊有144个,被称为“沙漠千湖”。这些湖泊冬季不结冰,冬夏水位恒定,水量不增不减。经测定该区域湖泊水的矿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与断裂带深层的地下水相近,与沙漠东南缘和南缘山区的大气降水具有同源性。

其实,就是不清楚巴丹吉林沙漠内部湖泊的概况,也能通过材料(图文)大致判断出图示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当地是沙漠区域,气候偏干旱,降水较少,而蒸发旺盛,少有河流(图示区域湖泊无河流注入),而靠降水补给更难以维持湖泊状态。故A、C二项错误。当地的纬度较高不假,冬季积雪,春夏季或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但是无法全年补给。故B项错误。也就是说,只有可能是南部山区少量大气降水、大气冷凝水及冰雪融水等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沿断层渗出地表,补给湖泊水。故D项正确。



6、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沙山较同类沙山相对高度较大,其原因是

①沙粒磨圆度高

②坡面植被发育

③沙丘湿度较大

④盛行风风力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C

解析:巴丹吉林沙漠沙山较同类沙山相对高度较大,肯定是因为基础牢靠、结构独特。这就类似搭积木和建房屋的区别,你搭积木,如果没有榫卯结构或者其他措施,很难搭得高大。而建造房屋的话,会有钢筋、水泥及砖木的使用,使得房屋又高又大。

【继续滑动查看】

巴丹吉林沙漠,多湖泊分布,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沙山内部湿度大,沙砾潮湿而“黏性”好,沙砾不易滑落。再加上,沙砾潮湿利于坡面植被的发育。受植被的巩固水土作用影响,沙山越堆越高。故②、③二项正确。沙粒磨圆度高(即沙粒更加圆润),与“搭建”的沙山无益,反而可能因为过于圆润而滚落、垮塌。故①项错误。盛行风风力强,或能搬来更多的沙粒来堆山,但也可能因为风力过大而摧毁或移动“沙山”,导致其高大程度有限。故④项错误。


课外拓展


——竺可桢《向沙漠进军》,选自旧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二十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二十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十厘米。十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但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浸润,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终至于干涸不见,一部分水被蒸发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岩隙中成为地下水。如地质构造是一个盆地,则能汇成地下海,可以作为建立绿洲的水源。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调查,只要有水源,单新疆尚有一亿亩荒地可以开垦。

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特别厉害。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有关部门在一九五六年成立了沙坡头治沙站,进行固沙造林。这一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褔。沙漠地区地势平坦,风力很强。如新疆的星星峡、托克逊、达坂城都是著名的风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托克逊地方试制了半径二米的风力车,可以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


— 往期精彩—

闲话地理 | 布达拉宫外墙有点“甜”

地理赏析 | 海上花园,中国澳门

考前每日练 | 吉布提里少雨水,跨国调配来点缀(2025届191)

考前每日练 | 北极海冰消融尽,人间末日或临近(2025届190)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利之

审核 | 利之王


投稿邮箱:dilixi2020@126.com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关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动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

将地理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