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书 | 《刘益春藏清至民国对相杂字文献百种》出版

古典文献学微刊  · 传统文化  · 5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刘益春藏清至民国对相杂字文献百种》一书的内容,包括出版社、出版时间、内容简介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作者刘益春对于木刻艺术的看法和收藏历程,以及关于“对相杂字”的一些解释和研究现状。此外,还提到了大量近期出版的杂字集刊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书籍介绍

《刘益春藏清至民国对相杂字文献百种》是刘益春教授所藏的清至民国时期《对相杂字》文献的集结,分为8册出版。这本书对于认识明清以来的地方性名物、方言性名物、专业性名物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出版印刷史、名物演变史、版画艺术史等社会文化艺术史的重要资料。

关键观点2: 作者经历与收藏历程

作者刘益春对于木刻艺术由初时的粗浅认识到后来的逐渐改变看法并热爱,其收藏历程也是出于课题需要开始,逐渐深入研究和收藏大量木刻古籍、石印古籍等。他收藏带图的古籍的行为受到了郑振铎、鲁迅等前辈的影响。目前他已经收藏了一百多种《对相杂字》的不同版本,这是为了长期研究传统木刻美学和版画创作中的传统美学延伸。

关键观点3: 对相杂字简介

对相杂字是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的农家子弟启蒙读物,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画家、名人的启蒙读物。它用形象化的图形与文字对照,一图一文左右并置,内容分类编纂切合日用,文字浅显易懂。鲁迅对其美学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关键观点4: 近期大量杂字集刊的出版和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量杂字得到整理出版,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至民国岭南杂字文献集刊》《清至民国徽州杂字文獻集刊》《清至民國山西雜字文獻集刊》等。同时,关于杂字的研究也获得了国家级别项目的立项支持,如戴元枝教授的《明清徽州杂字的整理与研究》等。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杭间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分类知识依然重要,而《对相杂字》作为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其直观性便于记忆。


正文

《刘益春藏清至民国对相杂字文献百种》

刘益春  编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1

定价:7800.00元(全8册)

书号:ISBN 978-7-5598-7706-2

图片

内容简介

图片

杂字分纯文字的杂字和图文对照杂字,《对相杂字》是图文对照杂字。《对相杂字》用形象化的图形与文字对照,一图一文左右并置,内容分类编纂切合日用,文字浅显易懂,是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农家子弟的启蒙读物,也是近代很多知识分子、画家、名人的启蒙读物。

本书收录西安美术学院刘益春教授所藏清至民国时期《对相杂字》文献100种,分编为8册。刘益春教授对其所藏《对相杂字》文献,按成书年代、版式体例进行分类,较为详细地梳理出了这一传统蒙学类文献在美术学上的演变历程,并进而考察了中国传统印刷向近代石印印刷转变过程中中国传统图书形制的悄然转变。本书对于由现代社会进入中国古代社会、教育、文化的具体语境,认识明清以来地方性名物、方言性名物、专业性名物、被现代社会所淘汰或产生意义转换的名物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同时,本书也是研究中国出版印刷史、名物演变史、版画艺术史等社会文化艺术史领域的重要资料。

图片

从《对相杂字》谈起——兼及研究缘由

图片

刘益春

我從青年時期開始接觸傳統的木刻藝術,一度粗淺地認爲木刻藝術是一個落後於社會、被技術淘汰、與時代發展毫無相干的畫種。木刻既不像傳統的國畫與油畫可以通過畫筆自由地表達,也不像當代的攝影、新媒體、裝置等媒介具有豐富的表現可能性、主觀選擇性。而隨着我對藝術認識的加深,木刻藝術在選材、製版、印製等各個環節的嚴謹,對材料、痕迹、紙張不同的精確把握,從而可以創造出作品的不同趣味。我也因此逐漸改變先前的看法,對木刻有了更多熱愛。

我對於傳統藝術的敬仰,基於對中國古籍的喜愛。收藏帶圖的古籍,是鄭振鐸、魯迅的愛好,也是大部分版畫家的愛好。出於對傳統版畫風格圖式的敬仰,近幾年通過各種渠道,我收藏了大量的木刻古籍、石印古籍、手抄本、木刻廣告、包裝紙張,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版畫雖年代不是很久遠,但與以刻工精良著稱的明代版畫相比,體現了更多的木刻趣味。

在我所有的收藏中,第一批帶有目的的收藏起先源於課題需要。2012年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第四工作室成立,工作室設計了《古籍翻刻》課題,因此我在201311月購買了二十餘册各式古籍。之後的2014年春節,無意中搜尋到了《光緒木刻新增幼學雜字》,一字一圖,近一千幅小木刻圖,這引起我强烈的興趣。同年4月,我又從浙江臨海的一個古舊書店淘到第一本木刻本,之後便走上了搜尋這種“對相雜字”的“不歸路”。目前,我已收藏了一百餘本《對相雜字》的多個不同木刻風格的版本和石印演變版本。其中包含六十餘册全國各地作坊的《對相雜字》木刻版本,三十餘册《對相雜字》木刻“异體版”(如《萬物對相雜字》《六言對相雜字》),二十餘册清末民國《對相雜字》石印版,還有大量建國前後的《看圖識字》“現代版”。

“爲一本書而收藏”是我所追崇的長期使命,通過收藏、研究、當下創作的轉换,試圖抓住傳統的尾巴,爲傳統木刻美學研究和版畫創作中的傳統美學延伸做實質性的基礎。

(一)何爲“對相雜字”

古代蒙學讀物中,“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通行的私塾教材,而雜字,則是没有上私塾的農家子弟的讀物。雜字分純粹文字的雜字和圖文對照雜字。應該説,純粹文字的雜字是基礎普及版,而圖文對照雜字,是純粹文字雜字的升級版,是農家子弟的奢侈品。圖文對照雜字用形象化的圖形與文字對照,一圖一文左右并置,内容分類編纂切合日用,利用這種圖文并置的方式,以圖像的感知來認識文字,把抽象的文字藴含在具體的圖像之中,不需使用複雜深刻的道理,使文字變得淺顯易懂,而且圖像和文字的有機結合令形象更加生動感人、耐人尋味。雜字通俗、易懂、易學,是一種科學的“自學”教材。既可作識字課本,又能起小型字典作用,是明清兩代直至民國長時期的農家子弟啓蒙讀物,也是近代很多知識分子、畫家、名人的啓蒙讀物。

)魯迅認爲對相雜字“很活潑,也很像”

而對於圖文對照雜字的美學研究,首推魯迅(18811936)193471日發表在北平《文學季刊》第三期的《看圖識字》(後收入《且介亭雜文》)一文。1933年到1934年間,鄭振鐸與巴金共同編輯《文學季刊》,向友朋約稿甚多,《看圖識字》即由鄭振鐸直接向魯迅約稿。魯迅致鄭振鐸信,自1934310日始,516日、524日、531日,均提及此文。531日信中言:“拙文附上,真是‘拙’極,已經退化,於此可見,倘能厠‘散文隨筆’之末,則幸甚矣。”

此文已經有大量篇幅論述了版畫雜字的意義,認爲傳統的木刻版本的圖文對照雜字,活潑,很像。“記起幼小時候看過的《日用雜字》來,……雖然名物的種類并不多……然而很活潑,也很像。爲什麽呢?就因爲作畫的人,是熟悉他所畫的東西的,一個“蘿蔔”,一隻雞,在他的記憶裏并不含胡,畫起來當然就切實。”(姜維樸編:《魯迅論連環畫》,連環畫出版社,2012年。)

)近期大量雜字集刊的出版

《雜字》有純粹文字雜字的版本和分圖文對相雜字版本,對於純粹文字的雜字研究,最近幾年成果斐然,從地域性分有徽州雜字研究專題,有嶺南雜字研究專題,有山西雜字研究專題、四川雜字研究專題、天津雜字研究專題、湘西雜字研究專題,等等。近幾年雜字的研究,最大成果主要體現在大量雜字的整理和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2018至今已陸續出版了《清至民國嶺南雜字文獻集刊》《清至民國徽州雜字文獻集刊》《清至民國山西雜字文獻集刊》等大部頭叢書,光這三部叢書,就收録了435册雜字。大量的論文專著、學位論文、專業論文散見於各類期刊,從研究角度看,有雜字的源流角度研究,有從明清鄉土教材建設角度研究,有從雜字與倫理教化、民俗教育、法律教育、商業啓蒙教育、誠信教育的角度研究,有雜字與地方民俗、雜字與地方文化、雜字與地方經濟等的研究。

《清至民國嶺南雜字文獻集刊》(全15册),2018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主編爲梧州學院王建軍教授。《清至民國嶺南雜字文獻集刊》是嶺南地區關於雜字類文獻出版的新成果,共影印收録101册雜字文獻,可爲相關學科研究的深入推進提供寶貴的資料支撑;對填補我國嶺南地區尤其是以西江流域爲中心的雜字文獻存世狀况、文獻特徵等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對地方傳統社會歷史、民俗、語言文字、教育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是研究這一廣大地區社會、歷史、文化等的重要參考,對研究歷史上中華文化以嶺南地區爲依托而向外擴展的過程與特點,也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清至民國徽州雜字文獻集刊》(全8册),2020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主編爲黄山學院戴元枝教授。徽州被譽爲“文獻之邦”,雜字文獻在徽州的留存相對於其他區域來説更爲豐富,該書整理了徽州雜字中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較大的73種徽州雜字,分編爲8册影印出版。徽州雜字多是爲滿足百姓日常生活識字需求而編寫,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徽州作爲程朱闕里、商賈之邦,其雜字中特别重視倫理教化、商業啓蒙教育及契約律法的教育。同時,徽州雜字中有不少關於古代徽州民俗文化、職業知識的介紹,可作爲研究當地歷史上真實的基層生活形態、民衆教育及文化傳承方式等的資料。此外,一些徽州雜字收録較多的地方俗語、鄉音字彙和難讀難寫的字,尤其是其中的“俗語類”“古字類”部分,可以爲語言學研究尤其是方言研究提供稀見的文獻資料。整理、影印現存的古代徽州雜字,可以有助於從經濟學、教育學、語言文字學、社會學等多角度研究徽州社會歷史文化。

《清至民國山西雜字文獻集刊》(全20册),2021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主編爲王建軍、潘杰、安志偉、劉濤。其中王建軍上文已經做了介紹,潘杰爲太原師範學院文學院語言教研室教授,安志偉爲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濤爲山西省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是書影印收入山西雜字文獻261種。山西“雜字”是指流傳於山西境内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雜字”文獻。這些雜字文獻對山西地域文化有較爲生動全面的反映,重點收録了展現山西特有的基層教育、民俗民風、吃穿住行、生産活動、文化娱樂等的雜字,是研究山西地方文化、經濟、社會民衆生活等的重要參考資料。

近年,大量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級項目立項,對雜字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黄山學院戴元枝教授《明清徽州雜字的整理與研究》獲得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交叉學科/綜合學科)立項;太原師範學院潘杰教授《山西民間識字課本——“雜字”與山西地域文化研究》獲得“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交叉學科/綜合研究)立項;山西省社科院(中心)安志偉《山西民間雜字文獻整理、數據庫建設與研究》獲得“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絶學’和國别史等研究專項”立項;梧州學院王建軍教授《清至民國西手抄、刻本文獻俗字整理與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立項,《清中期至民國嶺南雜字文獻的發掘、整理及方俗字詞研究》獲得“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尹喜清《清至民國雜字文獻語言研究》獲得“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温海波《明清雜字讀物與民衆識字研究》獲得“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研究生張永《出土西夏字書整理研究及語料庫建設》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劉益春版畫創作《幼學雜字》獲得“2014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和“2015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等等。

中國美術學院原副院長杭間教授認爲:“《幼學瓊林》(類似於雜字)是我們中國明朝末期給小孩讀的一本啓蒙讀物,這本書的結構分類是現代西方科學没有進入中國以前,中國人自己對於學科的分類。對我而言,這本書裏面的分類對我一生都有用處,書裏面的這些分類所構成的互相關係比現在的物理、化學、政治、語文、歷史、地理、經濟、哲學這些學科的聯繫更强。其中的‘技藝’,它跟‘珍寶、器用、宫室、衣服’有非常重要的聯繫;‘兄弟、夫婦、叔侄、師生、朋友賓主、主人、父子’會跟所有與人有關的方面産生聯繫。我在這裏提醒大家,我們今天雖然追尋現代科學的分類,但是中國傳統的分類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因爲我們本土的知識就是在這個系統裏流傳下來,我們要瞭解傳統知識的智慧,就不能忘記這個分類。”《幼學瓊林》和《對相雜字》同爲中國古代兒童的啓蒙讀物,《幼學瓊林》全書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但是《幼學瓊林》是純粹的文字,比較而言,圖文對照的《對相雜字》,顯得更爲直觀。

图片

书影

图片
《旅谭》为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排版:拊石

图片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