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字孪生+智慧掘进!中国中铁打造水利工程建设新标杆丨向“新”而行创一流

中国中铁  · 基建  · 4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中国中铁在创新征途上的成果,特别是开设《向“新”而行创一流》专栏的目的和背景。该专栏旨在展现企业在数字浪潮和科技革命新时代下的创新实践,以及三十万铁军集体奔赴创新的场景。文章以中铁三局引江补汉项目的智慧工地为例,详细描述了智能建造技术如何赋能国家水网高质量建设,包括物联网、北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数字孪生平台、数字钢筋加工厂、数字拌和站、数字管片厂等的建设情况。同时介绍了“江汉平安号”TBM和1#预制管片厂的数字化、智能化情况。最后强调了智能技术将驱动工程建设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中国中铁将持续以智慧工地为抓手,用算法重塑建造逻辑,用数据连接美好未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中铁开设《向“新”而行创一流》专栏,展现创新实践。

该专栏旨在展现企业在广袤山河间书写的新时代答卷,突出企业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的实践。

关键观点2: 中铁三局引江补汉项目智慧工地的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包括物联网、北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成为全线标杆。

关键观点3: 数字孪生平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孪生平台实现施工生产精细化管理、隧道人员智能化管理及站场施工信息化管理,引导水利工程施工逐步向智能化施工转变。

关键观点4: 智能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演进作用。

智能技术将驱动工程建设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中国中铁将持续以智慧工地为抓手,用算法重塑建造逻辑,用数据连接美好未来。


正文




向“新”而行创一流

百年基业长青路,创新潮涌正当时。在数字浪潮奔涌、科技革命迭代的新时代,中国中铁以“开路先锋”的胆魄勇立潮头,以“国之重器”的担当擘画未来。我们开设《向“新”而行创一流》专栏,旨在展现企业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广袤山河间书写的新时代答卷。


创新不是孤勇者的独舞,而是三十万铁军的集体奔赴。本专栏将全景呈现中国中铁人在创新征途上的突围与蝶变,记录实验室里的灵光乍现、工地现场的智慧火花、管理变革的破冰之举、新兴产业的开拓之路……让我们共同见证:当千年工匠精神邂逅现代科技之光,当红色基因注入创新引擎,必将迸发出引领行业、造福时代的磅礴力量。向“新”而行,永不止步;争创一流,正在今朝!


本期将带您走进中铁三局引江补汉项目的智慧工地,感受智慧建造技术如何赋能国家水网高质量建设。


第一次走进位于宜昌市境内的

中铁三局引江补汉项目工地

你会有一种错觉

这里完全不像传统的施工现场

反而像是一座高标准的现代化工厂

流水线上自动化机械臂高效运转

隧道内智能盾构机吞沙嚼石、稳步掘进

监控屏上数字孪生技术让所有施工尽在掌握

……

这些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

不仅减少了大量人力投入

还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正因此

中铁三局施工管段

得到业主单位的高度肯定

成为全线标杆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沿线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谷城县和十堰市丹江口市。这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也是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工程输水线路总长194.7公里,采用有压单洞自流输水,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具有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等技术特点和“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等地质难点,是我国调水工程建设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 




中铁三局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结合工程建设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物联网、北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引江补汉项目工程实践,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能力,推广智能监控设备和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融合应用,实现隧洞施工全生命周期可视化


— 数字孪生平台 —

掌控全盘的“智能大脑”


Smart Construction
2、6号洞信息化室_1.gif

通过孪生平台实现施工生产精细化管理、隧道人员智能化管理及站场施工信息化管理,结合关键设备、关键系统、配电箱、施工环境、张拉及灌浆“立体智能监测体系”等管理体系,引导水利工程施工逐步向智能化施工转变,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数字孪生水利施工体系。

2、6号洞信息化室.gif

数字钢筋加工厂

image.png

按照“6线9机一中心” 配置,应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及智能机器人生产加工钢构件,与普通生产线相比作业人员由19人减少至7人,加工成本较普通生产线节省10%左右。


数字拌和站

image.png

智能调度、管理、集中控制三大系统9个模块,覆盖原材料试验检测合格入仓、混凝土浇筑开仓申请、试验组施工配合比下达、调度执行分配生产任务、出厂试验验收、运输监控、不合格报警等流程,进而为混凝土生产使用提供全流程质量保障与质量留痕


数字管片厂

image.png

“严精度、强振捣、精抹面、控温度、造精品”为生产方针,运用传感器、AI、视频监控、设备在线监测、数据采集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管理标准化、物料管理精细化、存放和运输管理快递化,涵盖计划、生产发运、进度、质量及安全等各个方面。


— “江汉平安号”TBM —

技术支撑的“盾构心脏”


Smart Construction
2、6号洞信息化室_3.gif

“江汉平安号”是目前世界在建项目最大直径双护盾硬岩掘进机,也是由中铁三局与中铁工业旗下中铁装备联合研制。设备开挖直径11.93米,总长约187米,整机总重逾3550吨。设备搭载多项智能化技术,具有超前探测、智能掘进、安全高效可靠等优点,搭载了激发极化法超前地质探测系统、卡机预警系统、刀具状态检测系统等多项创新技术。

1742538820468.png

自主研发的TBM-SMART智能掘进系统,将多个终端数据及设备本身的掘进数据及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建模,自动评价当前地质状态和设备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异常报警,同步将相应监测数据上传至智能监控平台,对异常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TBM刀盘转速和总推进力等核心参数的优化提供依据,最终根据设备状态、地质状态给出掘进的最佳参数,保证TBM掘进的安全高效。
image.png


— 1#预制管片厂 —

数字协同的“造血工厂”


Smart Construction
2、6号洞信息化室_4.gif

1#预制管片厂占地77.6亩,承担中铁三局管段内TBM2施工洞段和TBM3施工洞段所需的预制管片和预制行车道等成品的生产和运输任务,共计需生产管片16281环/146529片,生产行车道1688片。管片厂采用数字化、规范化、工厂化的管理模式,配置了集约化的砼拌合站、智能化的钢筋加工车间、数智化的管片生产线等。

2、6号洞信息化室_5.gif

智能化钢筋加工车间

微信图片_20250321111200.jpg

采用数控设备,配备了智能弯弧弯曲一体机、智能直盘条钢筋弯箍机等设备。加工前,现场绘制钢筋大样图,再通过焊接工艺试验,选取最优参数区间,解决钢筋烧伤问题。


数智化管片生产线

微信图片_20250321111207.jpg

配置一条1+4全自动流水线、8套高精度模具和平移小车,最大产能20环/天。蒸养区应用自动控制蒸养系统,防止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产生有害裂纹,确保管片砼质量。

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
智能技术驱动工程建设
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中国中铁
将持续以智慧工地为抓手
用算法重塑建造逻辑
用数据连接美好未来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智能基因



END


执行主编丨李元、沈苏
责任编辑丨邵军体,刘蕴珂(八局)

内容来源丨中铁三局


中国中铁融媒体中心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