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动汽车为何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

北山浮生  · 热门自媒体  · 2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与能源、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文章指出,电动汽车的兴起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挑战了美国霸权,并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引擎。同时,电动车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中国的军事装备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动汽车的兴起和历史背景

电动汽车在19世纪末开始兴起,但受到石油资源的控制和专利费用的影响,其发展受到抑制。随着石油资源的紧缺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迎来了复兴的机会。

关键观点2: 电动汽车与能源、地缘政治的关系

电动汽车的发展涉及到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又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均和短缺,使得控制石油资源的国家具有控制其他国家的能力。因此,电动汽车的普及对于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和挑战美国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3: 电动汽车与中国发展的联系

中国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提高了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电动汽车的普及也挑战了美国的芯片限制,并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观点4: 电动车产业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

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将改变全球能源格局,推动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同时削弱化石能源的地位。电动车的普及也将挑战美元霸权,改变世界不合理的能源秩序。

关键观点5: 电动车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影响

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电池、电机、电控、无人驾驶、传感器、芯片等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相关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


正文

谁杀死了电动汽车?

大部分认为,电动汽车的兴起,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发生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1881年,国发明家古斯塔夫·特鲁维(Gustave Trouvé),将改进型的铅酸电池和西门子电动机结合起来,发明了世界首款电动汽车,并在巴黎市中心的瓦卢瓦街头试车成功。

这比公认的卡尔·奔驰造出的第一辆内燃汽车还要早五年

这是人类第一次见到不冒黑烟也能运行的汽车,激发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欧美各国都在组织力量进行电动汽车的研究。

188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托马斯·帕克因为担心“雾都”伦敦的环境问题,与同伴埃尔威尔共同创立了Elwell-Parker公司,专门从事电动汽车和有轨电车的研发销售。

托马斯·帕克(中)乘坐在自己发明的电动汽车上 

1893年,费迪南德·保时捷发出自己的首款汽车,它是一辆名为“Egger-Lohner C.2 Phaeton”的电动车通过一台八角形的电机驱动,最高速度可以达到25公里/小时。

最早的保时捷——Egger-Lohner C.2 Phaeton模拟图 

保时捷博物馆复原的这辆4座电动汽车 

而后,费迪南德·保时捷还开发出了轮毂电机。

1900年,第一台配备了全新电驱系统的“洛纳-保时捷”(Lohner-Porsche)亮相巴黎世博会,配备了80V铅酸电池,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7公里/小时,这辆电动汽车甚至影响了20世纪50年代阿波罗月球车设计。

1899年,第一款时速超过100公里/小时的电动汽车也问世了,它也是汽车史上首辆时速破百的汽车,来自比利时,名为“La Jamais Contente”(永不满足),造型类似带有四个轮子的鱼雷,后轴配有两台总计67马力的电机,算得上是赛车鼻祖。

相比同时期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更易于操作,没有废气和振动,也不需要齿轮和变速杆,制造也相对简便,燃油车早期使用费劲的手摇起动机点火,电动汽车启动容易得多。

爱迪生电力(通用电气的前身)的创始人爱迪生,自然不能错过电动汽车的大潮,专门开发了一种比铅酸电池更轻便耐用的镍铁电池,充电速度是铅酸电池的两倍,单次充电续航可达300多公里,他甚至与福特汽车达成协议,准备生产这款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

1895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曾有这样一段评价:“新型电动汽车在车速方面已经取得佳绩,高度的可操控性、无噪音无异味等特点,让那些渴望购买汽车的人对它青睐有加。

宣传电动汽车的广告(19世纪末,美国)

欧美的上流社会,也更青睐充满未来感的电动汽车。它们内饰豪华、材料昂贵,而且非常适合女性驾驶,从欧洲皇室到美国富裕阶层,都对电动汽车赞不绝口。

美国在内燃机方面的技术积累相比德国要薄弱得多,因此对于推广电动汽车更为积极。1921年的美国,40%的汽车为蒸汽驱动,38%的汽车为电力驱动,内燃汽车的占比仅有22%,相对于电动汽车处于明显的劣势。

美国底特律电力公司不仅生产电动汽车,还建立了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桩”;哈特福德电灯公司推出了换电服务;芝加哥伍兹汽车公司也推出了续航超过100公里的混合动力汽车……

我们今天回溯历史,好像内燃汽车的率先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人类科技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可相互替代的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在窗口期,走上哪一条路线往往充满了偶然性。一旦选择了某一条技术路线,随着投资不断增加,技术不断改进,使得该技术路径被强化,而替代方案则被抛弃。

几乎同一时期,电力领域存在交流电和直流电的选择问题;今天,在AI大模型研究领域,也存在美国的超大算力通用模型以及中国的中小算力垂直领域模型的两种不同路线。

一百年前,人们为什么会放弃方兴未艾的电动汽车,转而发展内燃汽车?

改变世界的契机,是当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一个专利官司。

1886年,也就是卡尔·奔驰的申请三轮汽车专利的同一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古斯特·奥托,输掉了与法国人博·罗夏的内燃机专利官司。

奥托一怒之下宣布,放弃自己所获得的四冲程发动机专利,任何人都可根据需要,随意制作并改进内燃机。

你不让我好好吃饭,那我干脆把锅给砸了,谁也别想吃。

奥托的选择,在专利诉讼领域比较常见,只不过绝大多数专利没这么重要,影响也没这么大而已。

2003年思科诉华为的专利官司中,华为也曾有最坏的打算,万一官司失败,干脆公开所有路由器专利,大家一拍两散。(参见拙作《华为崛起》)

当时,充电电池技术和电动机技术专利,都被大型公司(西门子、爱迪生)所掌握,后来者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必须支付很高的专利费用。

奥托成为整个内燃汽车产业的“源圣”,使得内燃机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对于一名关心前沿技术动向的机械工程师来说,几乎是有手就行。

于是,激发了欧美各国在内燃机汽车领域的创业竞赛

在此后二十年间,德国奔驰、戴姆勒,英国劳斯莱斯、法国标致、雷诺,美国奥兹、凯迪拉克、福特、别克、道奇、林肯、通用汽车公司纷纷成立。

尼古拉斯·奥古斯特·奥托

涌入了大量竞争者之后,内燃汽车赛道迅速变得拥挤且内卷,各方必须不断创新以谋求生存。这样一来使得内燃汽车的改进频率大大加快,逐渐获得了相对于电动汽车的一些优势。

马斯克应该就是从奥托的做法中找到了灵感,选择公开特斯拉的专利,以便冲入该赛道的玩家一起把电动汽车产业生态做大,颠覆内燃汽车行业。

内卷之下,必有勇夫。

最重磅的创新来自美国人亨利·福特,他几乎重塑了整个汽车市场。

1908年,福特第一辆“T型车”(Model T)下线,T型车代表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工业流水线以及福特制。汽车从此开始大规模进入工人家庭,带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也同步开始出现,极大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

福特T型车

福特汽车相当是一百年前的比亚迪,掀起了残酷的价格战。

当时汽车平均售价都在3000美元以上,T型车一上市,直接把价格干到800美元,此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工艺改进,这个“价格屠夫”价格还不断下探,最终定格为260美元,只有其他汽车售价的十分之一。

尽管T型车低价低配,但是价格实在太香了,同行根本没法玩,一片鬼哭狼嚎。通用汽车当时被挤得差点直接关门大吉,在破产边缘苦苦挣扎。

1921年,第500万辆T型车下线,福特已经统一了美国汽车市场,并向欧洲大举进军。仅仅三年后,第1000万辆T型车下线。T型车最终以1500万辆创造了当时的销售神话,直到1972年才被大众甲壳虫汽车所打破。

T型车把同行打得奄奄一息的同时,直接杀死了电动汽车。后者因为专利费、电动机、电池成本的问题,售价很难降下来,跟内燃汽车竞争,卖一台亏一台,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低价干死高价,开源打死闭源,这就是内燃汽车成功的奥秘。

高端的商战,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商战,那就更是如此了。

今天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无非是再一次复制当年的故事罢了。

因为丧失需求,动力电池的研究也被束之高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高企,人们开始研究石油的替代能源方案。
1972年,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研发人员惠廷汉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开发了初代版本的锂离子电池。但仍然是因为需求方面的原因,该方案被束之高阁。
还要再等待二十年,日本公司索尼实现了锂电池的商业化,电动汽车才迎来了复活的契机。

美国霸权的能源密码


人们在追溯“为什么工业革命爆发于英格兰,而不是中国”这一问题时,有一种答案是这样的:

英格兰北部伯明翰地区,有大量的浅层煤炭,这一地区和工商业发达的伦敦周边地区,可以通过运河实现低成本的运输连接。

中国的经济核心区被大运河相连,但是整个运河地区都没有浅层煤炭。中国的浅层煤炭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山西与江南地区,缺乏有效的低成本交通连接。

工业革命的核心,恰恰是能源和制造业的合体。

高昂的交通成本,将中国挡在工业革命大门之外。

上述理论在解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可能略显牵强,但在解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走向,以及为什么会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则可以直击要害。

作为一种化石能源,石油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同样是高度不均衡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东还没有大规模石油开采,全球石油产地主要有三块,分别是美国西部墨西哥湾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乌拉尔山西侧的第二巴库地区,以及东南亚马来西亚附近海域。

除了巴库油田被苏联掌握之外,世界上大部分石油资源,主要掌握在被称为“石油七姐妹”的七家公司手中,其中五家是美国公司,两家是英国公司。


当时的世界,只有美苏英三国实现工业和能源兼备,可以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继续发展。

其他所有企图发展工业的国家,统统都要被能源“卡脖子”

随着内燃汽车的大规模普及,石油消耗量与日俱增,能源安全问题浮出水面,成为国家的重大关切。

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越发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

一战爆发后,欧洲人想破头都不明白,为什么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

答案就在汽车和石油这一对组合。

站在德国的视角,你会感到来自整个世界的深深恶意。

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策源地,德国坐拥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却被能源问题紧紧地卡住了脖子,使其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由此导致德国工人比美国工人工作时间更长,更勤奋,但是收入更低,整个德国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德国要想进一步发展,除了挑战现有世界秩序之外,别无它途。

亚洲,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同样面临贫油的困扰,与德国同病相怜。

根据能源这一线索,你不仅可以预测这两个国家必然会发动战争,而且其战争动向和节奏,也是基本是可预测的。

内燃汽车让人们跑的更快更远,却将整个世界拖入战争泥潭。

德国一旦发动战争,肯定要进攻苏联,以夺取巴库的石油。英法为何如此笃定德国一定会被自己当枪使,去消灭苏联的共产主义,就是基于德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做出的推断。

也正是因为极度缺油,在没有平定西线的情况下,希特勒匆忙发动对苏战争。

英国人的算计是:

只要斯拉夫人能够把德国挡在油田之外,当德国的石油储备耗尽之后,它的钢铁洪流就会变成一堆废铁,必然走向失败的结局。不仅既能实现对共产主义苏联的最大消耗,又可以收割德国二次工业革命的各种发展成果,英国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美国除了以上算计之外,进一步算计英国,让英国也在战争中被尽可能地消耗,美国坐收渔利。

于是,绕着通向巴库地区的枢纽斯大林格勒的殊死争夺,成为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只要搞清楚德国的石油储备,以及它的日均能源消,甚至可以精确计算出,下场摘桃子的最佳时机。

美国既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亚洲。

美国拥有广袤不受威胁的国土,既有制造优势,又有丰富能源,坐拥天然的海权便利,万千宠爱于一身,又是其中条件最好的一个。德国首相俾斯麦说:“上帝最偏爱三种人,酒鬼,白痴和美国人”,这是对美国赤裸裸的嫉妒。

美国因为自身的优异禀赋,以及世界对石油陷入饥渴,美国开始显露霸权雏形。这比人们熟知的,1973年建立的石油美元体系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元霸权,时间要早得多。

站在美国的视角上看,一战之后它明明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却依然被英法这两个老牌殖民帝国骑在头上,它跟德日一样,具有打破现有世界秩序的强烈动机。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是德日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赞助商,成为支持德日发展的最大推手。

又因为德日都具有明显的能源软肋,在德日打碎世界秩序之后,美国再对其按下“停止开关”,就可以坐收渔利,成为最大的赢家。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是“贫油国”,日本没有办法在中国的国土上解决缺油的问题,最终一定会发动太平洋战争,去夺取东南亚的石油。这就给美国介入亚洲战场最好的借口。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故意安排的一场碰瓷。美国必须付出这样的“代价”,否则在战后算账之时,美国作为战前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战争物资提供商,先怂恿战争再下场摘桃的痕迹就太明显了。

那时候的美国还没有真正掌握霸权,因此必须得要点脸。

即使是如此精心设计,美国战略也有一定运气成分。

建国后,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其储量足以满足当时日本全国的需求。主管满洲经济的鲇川义介(日产财团创始人),曾经组织勘探队,疯了一般在满洲大搞石油勘探,最近的钻孔位置距离大庆油田只有不到两公里。

日产汽车没有用上东北的石油,满洲的战争机器卡壳,因此东条内阁(鲇川义介作为内阁顾问)才不得不冒险偷袭珍珠港,导致日本走上自取灭亡之路。

参见:日产倒台,中国人为何要拍手称快?

如果当时日本人能够发现大庆油田,那么日本就成为除美苏英之外,第四个实现工业和能源兼备的大国,那么它不需要冒险去招惹美国,整个亚洲的战争走向都会改变。日本完全可以采用更为稳妥的消化中国的方式,有可能取代中国的生态位,成为战后五常之一。

中国则被逼到类似印美国度的生态位,共产党被边缘化。就算日本最终还是被美国打败,在这个平行宇宙中,中国被美日联合起来殖民的程度,要远胜于我们这个位面,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就太渺茫了。

大庆油田直到建国后才被新中国发现,这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国运。

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的时候,特意当面向毛泽东提起,要见一见铁人王进喜,也是对这位摘下中国贫油帽子的传奇人物感到好奇。

如果日本人有王进喜这样的人物,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将被改写!

幸好铁人出在中国,也只能出在中国!


电动车背后的大博弈


二战的经历,让美国形成了路径依赖:

世界上的石油产地,是美国必须控制的战略支点;

具有能源短板的工业国,是美国予取予求,获取利益的最佳工具人;

兼具能源和工业的强国,则是美国最大的敌人。

石油成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就是为什么基辛格会说: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根据以上的基本逻辑,形成了二战后美国一系列大政方针:

迅速开启对苏联的冷战,扶植德日继续对抗苏联,控制中东,苏伊士运河、红海以及马六甲海峡,掌握对欧洲与东亚的能源控制权;

通过美元与石油交易绑定,获得美元霸权;

当无法控制中东就搅乱中东,阻止中东各国发展工业,封锁中东唯一的工业国伊朗,令其无法进一步发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行动依然是上述逻辑的延续:

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千方百计削弱挑战美元霸权的欧元;

北约东扩,殚精竭虑破坏俄欧关系,挑起俄乌冲突,炸毁北溪管道,防止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和德国工业结合在一起,成为美国霸权最有力的挑战者;

煽动中亚、新疆的恐怖主义,制造南海危机,支持巴基斯坦恐怖主义,威胁中国海陆能源地缘安全。

以上所有这些动作,看似与汽车无关,实际上处处跟汽车相关。因为能源问题因汽车而起,汽车又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最直接的代表。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塑造了今天世界和东大的地缘局势。

围绕汽车的博弈,也将决定中美大博弈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无法逃脱一百年前的能源魔咒,无法摆脱被美国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悲惨命运。

当德国失去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工业4.0也就变成了404,任何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德国的遭遇再次生动地演示,一个无法捍卫自身能源安全的工业国,不过是浮沙之上的高塔,随时会轰然倒塌。

为了发展现代工业,东大对汽车的生产和消费产生巨大的依赖。

作为相对贫油的东大,始终面临着和当年德国一样的能源卡脖子问题,在必要的时候美国就仍然可以故技重施,捏住东大的七寸,令我们自乱阵脚。

所以,在东大工业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美国并不在意,当东大工业初见规模时,美国也毫不担心。因为能源问题是东大的阿喀琉斯之踵,美国随时可以像料理德国那样拿捏东大。

唯一超出美国预料的,是东大共产党政权的韧性和斗争艺术。

东大虽然缺油,但是煤炭资源极为丰富,使东大的能源结构高度依赖煤炭,最高时超过80%,碳排放相对较高。

缺乏化石能源的欧洲,首先炒作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然后被美国借题发挥,双方心有灵犀,一拍即合,将其作为限制中国发展的阳谋。

在汽车领域,内燃机的排放标准和技术水平高度相关,通过逐年提高汽车排放指标,来限制中国的自主汽车工业,这也是摆在明面上的阳谋。

当发现限制中国失败后,特朗普毫不犹豫地带领美国跳下环保的船,因为美国的工业发展,非常依赖自身的极佳油气资源禀赋,限制碳排放等于自缚手脚。

最尴尬的其实是欧洲。本来欧洲老爷们指着收碳税养老,没想到绿党也搞起来了,环保少女也捧出来了,但是太阳能、风能、电池、电动汽车全面被中国做了庄。辛辛苦苦几十年,完全为中国做了嫁衣。

发展电动汽车,最初就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而是关系到东大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

掀翻美国霸权,绕开对中国发展的重重限制,才是发展电动汽车的初心。

至于创造就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是顺带的好处。

比亚迪,只是成为那个做好了最充分准备的中国公司,并获得了最大的发展机遇。

电动汽车成为中美博弈焦点


电动汽车绕开了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发电共同构成了零碳排放的能源系统的核心。

电动车本身又是一个可以双向放电的充电宝,每年千万级增量的电动车,以及配套的充电桩和储能装置,就会让整个电网的形成分布式的发电、输电、储电、用电的智能能源网络,更适合与存在峰谷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配合使用,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发展。

这样一来,就彻底改变了汽车诞生以来形成全球能源格局:

化石能源的分布完全是听天由命,这种高度不均衡的分布特性,容易形成能源与工业分离的格局,霸权国可以通过掌控全球能源流向,实现对其他工业国的控制,进而实现对全球的控制。

美苏这两个坐拥丰富石油资源和广袤国土的工业国,拥有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权力,成长为世界级的霸主。

拥有海权优势的美国成为最终赢家,德日则注定是“心有天高,命比纸薄”,定要辛苦一番为他人做嫁衣,其命运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逆天改命的难度极大。

其他国家则更不用说了,能跪下给美国当狗,那是你的荣幸!

这就是一百年来,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世界背后的运行逻辑。

东大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逆天改命的天命人,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改变整个世界的不合理秩序。

发力点就是电动车及其相关产业。

电动车需要海量的新增电力。太阳能发电,将能源从资源属性变为制造属性,也就是让能源和工业合体,同时对整个工业体系的依赖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发挥东大优势的同时,极大弥补了能源短板。

与此同时,建立在石油之上的美元霸权,也就落了空。

美国霸权,变成了浮沙之塔!

而在中国,拥抱电动车等于拥抱了未来。电动车产业带动了电池、电机、电控、无人驾驶、传感器、芯片等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这些产业链又可以催生无人机、机器狗、电动飞机、电驱舰艇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正是因为电动车的普及,让美国的芯片限制落了空。

28nm光刻机足以制造车用芯片,而车用芯片的量比手机高出一两个数量级(100倍),可以迅速摊薄成本,并留出充足的技术改进空间。现在中国的28nm光刻机已经可以出口,反过来将阿斯麦一军。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极大降低相关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珠海航展上各种军事装备的井喷,把美国拉上军备竞赛的战车,进一步加剧其产业失衡。

苏联就是因为被迫军备竞赛而走向解体,美国也必将走上苏联的老路!

命运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