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打造 “三城一岛” 产业增长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新质生产力30条”),推出 30 条覆盖投资、创新、产业、生态的硬核措施,聚力打造“三城一岛”产业增长极,政策将重点支持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最高给予1亿元支持。发布会上,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熊卫国阐释 “1+15+5” 政策体系的设计逻辑。这是我区落实建设国家统一大市场部署,聚焦构建“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任务,继金镶玉政策体系、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之后,推出的第三代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其余的20个具体产业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将力争在两个月内全部出台。据介绍,“1+15+5”政策体系全面审视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融资难”“用地难”,科技成果“转化难”等痛点难点堵点卡点,从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全链条、要素保障全方位等多个维度,构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闭环,推动“三城一岛”产业增长集聚成势。指十五项重点发展的产业政策,未来将按照“1个主导产业1个政策”原则,陆续推出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生物医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人工智能、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扶持政策,加速推动“1213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指五项要素保障政策,从人才引育、创新支持、金融赋能、品质提升、应用示范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全流程的发展保障。“新质生产力30条”首创“投资合伙人”理念,变“单向投资”为“双向奔赴”,将更有效发挥投资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
在投资领域
▼
政策对外资通过精准分级管理,首先是降门槛让企业“能投”,外资奖励门槛从1000万美元降低到500万美元。
其次是指方向让企业“敢投”,政策重点支持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最高给予1亿元支持。
同时,加大力度让企业“愿投”,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影响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项目,支持比例最高可达20%。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此次出台的政策不仅对符合省市要求的外企叠加支持,同时对暂未达到省市标准的企业提供“育苗温室”支持,构建“阶梯式”的扶持体系,做到“培强”和“育小”两手并抓。
通过“行业分档”和“项目分类”结合的扶持模式,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对外资奖励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灵活性。- 对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其他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分别按1%~3%予以不同档位扶持。
- 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带动作用强的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将在单个项目最高1亿元扶持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情况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政策以“项目合伙人”思维,把国家专项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补助等政策,“打包”推荐给企业,让企业叠加享受国家增量政策、省市加力政策和区级产业政策。
同时支持项目方整合自身资源和上下游资源,实现一批补链强链项目集聚发展,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作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的“链主”企业,视源备受鼓舞,政策中对于重点产业上下游项目落地、产业链协同和人才引进的大力支持,将进一步带动链上企业聚集,为重点产业的补链强链提供极大助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为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广州开发区转变角色,从“政策供应商”升维为“创新合伙人”,提供全链条政策扶持,让企业聚精会神搞研发,放心大胆搞创新。
针对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在研发投入、金融供给、场地保障等方面的特点和痛点,依托包括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在内的“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梯队式成长培育链条,构建全生命周期、分类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图源:广州黄埔发布政策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研发资助门槛从500万元降低到200万元,政策覆盖面扩大30%以上,大赛获奖项目还可享受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减半的租金补贴,加快推动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研发试错成本高等痛点和堵点,政策设立仪器开放共享扶持,发放1000万元创新券,并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建设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难题,政策对成果转化“先补后投”,提供最高300万元补助和500万元天使投资。另设1000万元支持应用场景示范,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设计阶梯式扶持政策,如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最高给予200万元扶持,并首创“创新积分 + 股权投资”模式,积分前20名企业可获2000万元股权投资,对总部型企业,瞄准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新质生产力企业总部、研发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给予最高1500万元扶持,并对上市企业并购重组给予300万元扶持。
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政策以“产业合伙人”行动推动 “双轮驱动”,让企业真正成为新经济、新赛道的参与者、见证者、共享者。
政策对工业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方式改造提升,分级分档给予最高3000万元扶持,对租赁关键设备和产线用于建设、生产,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相较于以往的技术改造条款,政策新增了技术改造项目备案范围内厂房等建安工程的扶持,同时增加对租赁设备开展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扩大了企业受惠面。- 在壮大新兴产业方面,锚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4个未来产业,鼓励企业就地融入龙头企业、生态企业、骨干企业供应链。
- 在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方面,聚焦平台经济、首店经济、演艺经济、版权经济、银发经济、美丽经济等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鼓励汽车制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工业企业面向本区软件和信创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行动,对入选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清单的示范项目的,经综合评定后,按照项目投入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政策提出推进全时全域全行业应用场景开放,非常符合我们的方向。我们公司将积极响应“人工智能+”战略,以“AI in All”的全局战略思维,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为黄埔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园区是企业聚集地和产业承载区,租金高、买房贵、拿地难等是企业或多或少面临的“成长烦恼”。政策精准聚焦以上痛点,园区建设以“园区合伙人”行动为指引,以“一园一产业、一园一链条、一园一特色”高质量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降低企业入园租金成本,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园区。- 在降租方面,政策设置园区建工业保障房、科创0租园区、租金入股等改革探索,开展园区综合评价,对优质园区给予最高300万元运营补贴。
- 在买房方面,政策鼓励园区通过产权分割等方式出让办公用房厂房,并给予最高300万元扶持。
- 在拿地方面,重点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优质企业,建立“用地直通车”制度,让其轻松拿地、安心经营。
政策通过“大比武”的方式,对综合效益较好且产业特色突出的园区运营方予以补贴,有助于提高产业服务质量,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丰富园区的产业生态。比方说,我们可以将这笔奖励用于对优质入驻企业的研发创新、生产升级及资质申报等关键环节提供补贴,这极大缓解了一些潜力企业的成本压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实现政策红利的精准传导。- 在生态构建上,政策创新推出“生态合伙人”行动,聚焦人才、金融等要素,建立高层次人才直接认定机制,提供最高150万元扶持;设立5000万元普惠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同时,开展包容审慎监管,探索行政执法 “综合查一次” 改革,让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场景应用等方面享受全周期服务,构建产业友好型营商环境。
来源:广州黄埔发布、广州高新区发布,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