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七届《中国汽车报》消费车型盛典在京举行

中国能源报  · 汽车  · 2 周前

主要观点总结

第十七届《中国汽车报》消费车型盛典在北京举行,探讨汽车行业焦点话题。盛典上,嘉宾们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市场竞争等主题展开讨论,并分享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嘉宾们一致认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场景变革的挑战。此外,嘉宾们还就智能化交通与自动驾驶的前景与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汽车新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汽车市场在新时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新能源汽车领域政策支持与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吸引了大量资本与人才涌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关键观点2: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嘉宾们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技术、电动驱动系统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续航里程的显著提升与成本的有效控制,智能网联化飞速发展,出口量快速增长,汽车工业腾飞已进入新滑道。

关键观点3: 嘉宾们对市场竞争和场景变革的挑战进行了讨论。

嘉宾们认为市场供求情况、价格战、消费者需求等都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他们预测车市价格战今年将继续,但程度会有缓解,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汽车行业唯一的追求。

关键观点4: 智能化交通与自动驾驶前景受到关注。

盛典上还举行了以“2025智能化交通与自动驾驶前景与发展方向”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嘉宾们就智能化交通的发展、智能汽车的应用落地、自动驾驶的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正文

1月7日,第十七届《中国汽车报》消费车型盛典在北京举行。走过产业转型持续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变化的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又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重点?在消费车型盛典现场,通过年度业绩盘点、行业企业嘉宾研讨、跨界资源互动等环节,汇集汽车行业机构、科研机构、车企及能源企业、互联网企业,共同探讨汽车行业焦点话题,探寻未来行业变革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路径,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凝聚智慧。记者整理了盛典上诸位嘉宾的金句,以飨读者。

谢戎彬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中国能源报总编辑


“站在新起点,我们迎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中国汽车的新时代,以汽车强国为目标,以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为特征。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支持与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吸引了大量资本与人才涌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电动驱动系统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续航里程的显著提升与成本的有效控制,使新能源汽车得以在市场中迅速崛起,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产业模式参考。”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


“2024年,最令全球瞩目的事情是中国汽车市场将实现全面崛起,汽车工业腾飞已进入新滑道。之所以这样说,有三个理由: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智能化网联化飞速发展,出口量快速增长。面对2025年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们要做好中国车企第二次出海潮的准备;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产品研究和技术创新;要加强国际合作,要摒弃一家独大的思想,要用合作共赢的思路走进全球市场。”



闫建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


“用三个关键词回顾2024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成就,过去40年的积累,让中国汽车技术实力与地位发生变化,变成领先者;艰难,全球巨变、行业内卷、内需不足带来的艰难,需要我们乐观起来,正确看待目前这种形势;期待,从大乱走向大治,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新能源+智能化两大方向是我们要坚持的战略。期待中国汽车产业能成为真正的世界领导者。”



王选政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设计不只是造型,内涵与定义正在升维、重构,汽车设计的标准在今天已经改变,需要我们去设计出行领域的新物种。当下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在谈场景,回到汽车产业,我们应当思考:结合了大数据洪流之后的动态出行场景流,特别是线上线下的场景流融合之后,汽车设计何为?这是今天汽车设计所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


吴松泉

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车市价格战今年会继续,但可能会趋缓。大家知道,这一轮价格战始于2023年,遍及燃油车、电动车等所有领域,而且已经传递到了汽车全产业链,价格战虽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优胜劣汰和培育优势企业,但确实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说恶性竞争、产品同质化等。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内的两次会议都讲到了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我们预测在市场供求情况没有根本改善、电车持续替代燃油车的情况下,价格战今年将继续,但是程度会有缓解。”



张硕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面临重大挑战:电动化、自动化是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共同关注的主题;尽管汽车行业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样貌有所不同,但来自政府的支持依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消费者的选择会给予汽车行业动力和信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汽车行业唯一的追求。”



康波

赛力斯集团副总裁


“过去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突破性、跃迁式的发展,复合增长率超过了60%,特别是从2024年的7月起,新能源汽车连续多个月渗透率超过50%,这也是中国汽车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从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也切身感受到,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首先,新质生产力培育并巩固了核心技术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也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突破性、跃迁式的发展,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其次,新质生产力也持续强化了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了质量和成本的优势,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全球份额、市场话语权也变的举足轻重。第三,新质生产力也形成和提升了国产品牌汽车的竞争力。”



曾清林

岚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传统车企做高端新能源汽车,艰难非常多。岚图用‘三年三品类,四年四款车’,‘与用户为知音,坚持听劝,持续改进’,‘把问题留给自己,把美好留给用户’,‘只有技术第一,才有销量第一’的坚持实现了不错的发展。2024年,在单车平均售价超35万元的基础上,岚图实现了全年销量70%的同比增长,目前全球用户累计达到16万。”



和卫民

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


“人工智能对汽车的影响到底是什么?AI是软件的2.0版本,以前说软件定义汽车,其实未来我们智能汽车的产品体验一定是AI驱动、用户体验驱动。从讯飞发布大模型不断迭代,包括至今为止国内所有的Al企业‘卷’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之后,2025年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做好应用落地,如何做好‘AI+汽车’的融合。”



盛典上还举行了以“2025智能化交通与自动驾驶前景与发展方向”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国汽车报社委会成员、采访制作中心主任朱志宇担任主持人,各位嘉宾展开精彩讨论。


圆桌论坛

主题:2025智能化交通与自动驾驶前景与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闫建来:

对于汽车智能化,我的理解是要从两个纬度去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是战略高度,第二是战术层面。从战略层面看,如果说我们的能源转型是在国家意志和产业意志相互叠加下形成的换道超车,靠二十年的积累达到这个目标,但智能化既不是国家意志也不是产业意志,它是更高层次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是人类社会要向智能化去发展。


重庆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副总经理、长安科技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副总经理、长线智能总经理梁锋华:

从《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实施方案》中,我们看到了很大的希望。在过去多年的智能化开发过程中,因为有智慧交通、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给交通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运行环境。中国的智能汽车为什么发展这么快,跟我们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中国的智能化的应用水平,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很多地方相比,明显高出一个数量级,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


小鹏汽车副总裁陈涵:

小鹏汽车作为新势力车企,致力于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交通智能化升级。小鹏汽车的AI代驾功能是一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能学习并模仿用户的驾驶习惯和路线,实现个性化自动驾驶,越用越熟练。通过AI交互如小鹏的AI小P,提供语音控制及主动服务,提升驾驶体验。同时,小鹏汽车也注重汽车文化传播和科普,期待更多企业共同推动中国汽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广汽埃安公关部负责人王云龙:

智能驾驶、智能出行生态一定会到来,这是毋庸置疑的行业共识。在智能出行时代到来之前,车企近2至3年内的任务,更多是让所有消费者及市场受众认知到什么叫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能为大家带来什么。国内车企与一些外资车企相比确实有一些技术优势,但是还远远没有到那种可以让人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付给机器的阶段。所以,现阶段我们的工作,是让消费者认知智能驾驶的时代即将到来,让他们能够接受到未来的技术,重点解决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


长城汽车车路云项目总监张瀛:

书同文,车同轨。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系列“统一”问题,如车路云一体化。对于企业而言有“内外”两个方面。内,要求企业练好内功,提升研发能力,做好平台化工作,提升企业产品的性能;外,行业标准、政策体系做好顶层设计,为“统一”发展提供支撑,引领企业按照统一的标准更快实现技术提升,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文 | 中国汽车报记者 赵建国 王金玉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编辑丨赵方婷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