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书|曾亦著 《从素王到真王:刘逢禄〈春秋〉学研究》出版

古典文献学微刊  · 传统文化  · 3 周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对《从素王到真王:刘逢禄〈春秋〉学研究》一书的介绍,该书以刘逢禄的《春秋》学为核心,探讨其在整个清代今文经学思潮中的地位和影响。作者曾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书中对刘逢禄的生平著述、学术源流以及其对何休、董仲舒等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做了深入研究,并涉及晚清政治变革思潮。该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回归传统经学、思想史和学术史相结合等,以展示刘逢禄《春秋》学的完整内涵和现实影响。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书籍概述

《从素王到真王:刘逢禄〈春秋〉学研究》一书以刘逢禄的《春秋》学为核心,探讨其在整个清代今文经学思潮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观点2: 作者简介

作者曾亦,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等。

关键观点3: 核心内容

本书通过对刘逢禄的生平著述、学术源流、对何休和董仲舒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晚清政治变革思潮的探讨,揭示了刘逢禄《春秋》学的完整内涵和现实影响。

关键观点4: 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回归传统经学、思想史和学术史相结合、义理、条例、礼制三种角度相结合等,并吸收现代学科的研究成果。

关键观点5: 书中思想转变

作者的思想转变历程也反映了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重新定位孔子,重新审视清代晚期以来的近现代中国思想。


正文


《从素王到真王:刘逢禄〈春秋〉学研究》

作者:曾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11

ISBN9787573213730

定价:138.00元


作者简介


曾亦,同济大学哲学系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经学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社会理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典诠释学基本文献整理和基本问题研究首席专家,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上海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所撰《春秋公羊学史》(合著)获得上海市哲社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内容简介


刘逢禄是清代公羊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学术以回归汉代董仲舒、何休为主要宗旨,而下启清末民初的今文经学研究,并对晚清的政治变革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对刘逢禄《春秋》学的个案研究为主,并将之置于整个清代今文经学思潮中加以总体考察,包括作为刘逢禄学术先导的庄存与、孔广森,以及后来深受刘逢禄影响的今文学家,如宋翔凤、龚自珍、魏源、戴望、康有为、崔适等,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拓展研究,以便充分展示刘逢禄《春秋》学的完整内涵和现实影响。
本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回归传统经学,思想史和学术史相结合,义理、条例、礼制三种角度相结合,并吸收史学、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现代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刘逢禄为个案,本书在中国哲学与经学的根本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重新定位孔子,重新理解《春秋》及「六经」的性质,重新审视清代晚期以来的近现代中国思想。
目 录



【滑动浏览】

引言

第一章 生平著述考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著述

第三节 学术源流

第二章 申何:《穀梁》废疾以及今文学意识的萌芽

第一节 《穀梁废疾申何》:回归何郑之争

第二节 《公羊解诂笺》之拾遗补阙与对《穀梁传》的重新肯定

第三节 舍三传而从宋儒之说

第三章 墨守:对何休义例的纂辑

第一节 《春秋论》之驳钱大昕

第二节 对孔广森《公羊通义》的批评

第三节 《释例》之述何

第四节 《释例》之新倾向

第四章 《左氏》膏肓与今文意识的自觉

第一节 今文意识的自觉

第二节 《考证》对刘歆伪窜解经文字的考订

第三节 《后证》对《左氏》传授系统的驳斥

第四节 古文学者的立场: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中心

第五章 《论语述何》与群经释义的公羊化

第一节 《论语述何》

第二节 从宋翔凤到康有为的《论语》新解

第三节 魏源《诗经》《尚书》学的今文学立场

第六章 从何休到董仲舒:晚清《春秋》学的转向与流衍

第一节 董、何之学术源流与思想异同

第二节 刘逢禄对何休的继承与批评

第三节 龚自珍之宾宾说与三世说的新诠释

第四节 魏源之宗董与今古壁垒的形成

第五节 康有为的《公羊》三世新说与《春秋》学的突破

第六节 崔适与清代今文学的完成

第七章 晚清今文经学的余波

第一节 三世说与晚清以来的现代中国思潮

第二节 民国初年的疑古思潮:以钱玄同为例

第三节 新方法的运用

第四节 《春秋》的性质与今文学问题的再思考

参考书目

后记


 后  记

余自治《公羊》以来,已历二十余年矣。始则以述何为主,以为《公羊》之精神莫逾邵公藩篱也。是时余适值壮年,气盛而尚左,又与复旦诸同道相过往,而别具革命怀抱焉。稍长,颇读长素之书,而于其晚期政治思想,尤所措意,且每能发深长之思,遂渐悟改良保守乃吾儒正法眼藏。时余年届不惑,而渐尚文尚右矣。

近数年来,余尝罹中南之厄,其间又颇读穆氏诸书,始悟君主制非为至道,而民主共和亦不免民粹之忧,遂于汉人素王改制之微言,乃有涣然冰释之得,至于吾国数千年政治传统,更有深切瞭解矣。昔孔子奔走列国,其志在及身行道,庄生谓《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为孔子言也,非若太炎自矜浩博,猥以《春秋》为先王之旧记焉。孔子晚年归鲁,志疲体衰,自叹久矣不复梦见周公,遂托《春秋》以寓其治世之法。盖驯至秦汉以降,君上操莫抗之威势,学者虽不被陵藉,亦常见屈于诸大人,唯尽臣节以期得君行道耳。今人不明此理,徒谓后儒于孔子迥不相侔,然后儒所以瞻望弗及者,诚时势使然,遂退而求其次耳。

余始撰此书,虽不无掇拾《公羊》旧论之意,然犹别有衷肠焉。其中种种创获,固余躬履诸艰所得,然申受既倡说于前,而长素则踵论于后矣。盖学者身逢苛察纷扰之世,虽重足而不免危殆,缄默而不容于时,因悟《公羊》微言之本义,正在避祸容身,犹孔子畏大人之意也。其迹虽近似庸懦之徒,然绝无蚁附正论以自便之意,盖以任重而道远,亦以时运未凑焉。是书以论申受诸书为主,然其旨则在抉发长素所明《公羊》微言,以为上契玄圣之本怀,诚君子所乐焉。

是书终得锓板,颇蒙责编杨立军先生之襄助,兹并致谢焉。
癸卯年记于沪上四漏斋

來源:“經學研究”公衆

推荐文章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