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让两台机器人“共脑”合作:与OpenAI“分手”后,Figure发布通用具身智能模型Helix | 环球科学要闻

环球科学  · 科学  · 昨天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涵盖全球最新的科技资讯、动物行为学发现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展。其中,包括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概率变化、小鼠的救助行为研究、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人造甜味剂对血管健康的影响等关键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变化

详细介绍了关于小行星2024 YR4可能的撞击地球的情况,包括其观测、轨道特点、模拟推算结果以及概率的变化。

关键观点2: 小鼠的救助行为研究

研究发现,小鼠在面临无意识或死亡的同伴时,会表现出像人类一样的‘急救’行为,包括嗅闻、梳理毛发、咬同伴的嘴或舌头等。这种行为可能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关,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关键观点3: 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进展

Figure AI公司发布了首个自研具身大模型Helix,该模型统一了感知、语言理解和学习控制,克服了机器人技术中的多个长期挑战。Helix实现了多项成就,包括控制两台机器人协作、遵循自然语言指令等。

关键观点4: 人造甜味剂对血管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可能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这一发现揭示了人工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潜在机制。

关键观点5: 大鸟的脑子未必笨的认知能力研究

一项研究发现,一些不能飞行的大体型鸟类如鸸鹋和美洲驼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能够通过单次尝试和从错误中学习,针对一个认知谜题展示多种解决方法。这一发现表明,这些鸟类的认知能力可能被低估了。


正文

将环球科学 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天文学 ·
2024 YR4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降至0.28%

2024年12月27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阿特拉斯望远镜系统(ALTAS)在巡天观测时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发现它的轨道比较奇特,绕太阳一圈需要4个地球年。其近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内,远日点在地球轨道以外且接近木星,每4年会穿越一次地球轨道,有可能撞击地球。在观测到这颗小行星时,它正在穿越地球轨道,科学家将它命名为2024 YR4。科学家根据观测推算,2024 YR4的直径估计为40到90米,有可能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随着2024 YR4的观测数据逐渐增多,它撞击地球的概率可能会继续上升,但也可能会降低到0。

在2025年1月中下旬时,根据模拟推算它撞击地球的概率接近1%。但在2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随着更多观测数据的涌入,2024 YR4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的概率已经攀升到了2.25%。2月18日,NASA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已经上升至3.1%。然而2月19日,NASA的观测又让其概率减半至约1.5%。而NASA在2月19日至20日夜间观测得到的最新数据,进一步降低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至0.28%,其撞击月球的概率略有上升至1%。(中国科学报、NASA)


· 动物行为学 ·

小鼠也会给同伴“急救”


图片来源:原论文

在极少数对大型、社会性哺乳动物的报道中,曾发现过救助受伤同伴的行为。而最近,在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小鼠在面对无意识或死亡的同伴时,会表现出像人类一样的“急救”行为。

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发现,当小鼠遇到被麻醉或已死亡的熟悉同伴时,会表现出三种逐步升级的动作:先是嗅闻、其次是梳理毛发,随后则会出现更激烈的动作,例如咬同伴的嘴或舌头,甚至将同伴的舌头拉出。当同伴小鼠恢复活动后,这种行为才会停止。而在另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将一个塑料小球放入无意识小鼠的口内,有80%的小鼠帮助自己的同伴移除了小球。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小鼠发现无意识同伴后,下丘脑中的催产素神经元会表现出更高的激活水平,且催产素信号通路的激活对这种行为至关重要。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激活这些神经元可增强类似急救的行为,而阻断催产素信号则会削弱这些行为。研究者认为,救助同伴可能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这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并且可能比我们此前认知的更广泛存在于社会性动物中。(NewScientistScience


·  人工智能 ·
让两台机器人“共脑”合作:Figure发布首个自研具身大模型

视频来源:Figure AI

家庭环境是机器人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与受控的工业环境不同,家庭中充满了无数非规则物体,为了让机器人在家庭中发挥作用,它们需要能够按需生成智能的新行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其他领域已经掌握了这种即时泛化的能力,但如何将视觉-语言模型(VLM)中捕获的丰富语义知识直接转化为可泛化的机器人控制,成为将机器人技术扩展到家庭环境中的一大挑战

知名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在今年2月突然宣布终结与OpenAI的合作。据机器之心报道,本周四晚,Figure AI正式宣布他们已经造出了自己的通用具身智能模型 Helix,这是一个通用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它统一了感知、语言理解和学习控制,以克服机器人技术中的多个长期挑战。

凭借特殊的架构S2(70亿参数的VLM主干框架,负责处理高层次信息)与S1(8000万参数的交叉注意力Transformer模型,负责快速思考、低级控制),Helix实现了多项成就:第一个类人机器人上半身的高速连续控制 VLA 模型;可以用一个模型控制两台机器人协作;遵循自然语言指令,能捡起任何小型物体;仅使用单一神经网络学习所有行为,无需针对任何任务进行特定的微调;第一个在本地GPU运行的机器人VLA模型。Figure AI在演示视频中,令两台Figure机器人协作实现零样本杂货存放,演示了即时生成长视界、协作、灵巧的操作,可谓是具身智能的一次重大突破。(公众号“机器之心”)



· 健康 ·
人造甜味剂或对血管不利

已经有研究显示,人工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但很少有研究探讨背后的机制。近日,一项发表于《细胞·新陈代谢》(Cell Metabolism)的研究发现,阿斯巴甜能够导致动物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从而进一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随着时间推移,这可能导致炎症水平升高,并显著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者连续12周,每天给小鼠喂食含有0.15%阿斯巴甜的食物,这相当于人类每天喝3罐无糖汽水。与没有喂食甜味剂的小鼠相比,喂食阿斯巴甜的小鼠的动脉中出现了更大、更多的脂肪斑块,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炎症,这两者都是心血管健康受损的标志。当研究小组分析小鼠的血液时,他们发现阿斯巴甜进入小鼠体内后,胰岛素水平激增,这可能与我们口腔、肠道和其他组织中密布的甜味检测受体(会引导胰岛素释放)有关,但是比糖甜200倍的阿斯巴甜似乎欺骗了受体,使其释放更多的胰岛素。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小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升高直接促进了动脉中脂肪斑块的形成,这表明胰岛素可能是阿斯巴甜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重要关联因素。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入探究了胰岛素水平升高导致动脉斑块形成的机制,并锁定了一种名为CX3CL1的免疫信号分子。这种信号分子在胰岛素的刺激下表现出显著的活性,从而在动脉斑块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研究者希望能够进一步人类身上的相关机制。(Cell Press)


· 动物行为学 ·

大鸟的脑子未必笨

美洲鸵鸟R1尝试解谜中(图片来源:原论文)

古颚总目(Palaeognathae)是鸟类中一个较为独特的类群,其中包括多种不能飞行的大体型鸟类,如鸸鹋、鸵鸟和现已灭绝的巨型恐鸟。与其他鸟类相比,它们的大脑比例较小,因此此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它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调查了九只圈养鸟,显示出鸸鹋和美洲驼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发现表明,通过单次尝试和从错误中学习,这两种动物可以针对一个认知谜题展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谜题来测试动物园中古颚类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试对象包括三只鸸鹋、两只美洲驼鸟和四只鸵鸟。谜题要求这些鸟类将塑料转盘上的孔对齐(转盘以螺栓螺母固定),从而获得食物奖励。首先科学家向每种鸟类展示了一个已经破解的塑料盘,让它们可以自由采食其中的食物。随后,研究者又给它们一个未解开的版本,每只鸟有30分钟可以用于破解谜题,获取食物。三只鸸鹋都只尝试了一次就成功了,并且谜题重置后它们也能够再次解开;一只美洲驼鸟虽没有正确解谜但也吃到了食物(它拆掉了装置,把螺栓从螺母上松开,打开了全部的5个食物盒),而在后续尝试中,这只美洲驼鸟也通过正确旋转转盘成功解开了谜题。鸵鸟中则没有一只能够完成这项任务。作者指出这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如谜题设计相对简单,大脑较大的鸦类很可能也能够解开谜题。作者认为,鸵鸟表现不佳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大脑相对更小。由于古颚类的行为被认为与某些恐龙类似,研究者提出,创新能力的演化可能比此前认为的要早。(Nature

撰写:不周、二七



推荐文章
南方要下雪:今冬最长湿冷正袭南方,北方多省将 ...  ·  中国气象爱好者  ·  昨天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