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微信推送规则改版
设为“置顶”才能正常收到推文
① 点击公众号主页
作为一名深圳南山的家长,我对这次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的设计表示支持!
当然我知道,在家长群里,大部分都是反对的。
总说教育有问题,可稍有变化又接受不了。
这是另一个家长群,也是充满了愤怒。
对于这次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的“爆难”,群里的吐槽铺天盖地,真是把我逗笑了。
“躺最平的学校,做最少的作业,考最抽象的试卷,卷最苦命的爸妈”
但笑过之后,我觉得还是要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份试卷到底在考什么?它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有一点点的改变和突破,就马上急眼了。
就算有些“花哨”和“超纲”,那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难道要年复一年用回原来的试卷,然后改几个数字。
这份试卷共36道题,覆盖了6页A4纸,考察内容涵盖了数学计算、生活实际应用以及跨学科融合等多个维度。初看试卷,或许有家长会觉得题目“花哨”“超纲”,但细细分析后,我个人觉得有很多亮点的。
比如“四万万同胞”这道题目,把历史、语文和数学都结合在一起。
这一题目不仅仅是在考察大数的概念,更是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与数学的结合,在解题过程中同时理解数字背后的意义。这种题目设计极具前瞻性,帮助孩子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认知能力。
而另一题目,“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发生的概率最小”选项包括“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看似像一道语文题,实际上却让学生思考概率与生活现象的关系。这种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教会他们用数学思维解读现实问题。
家长吐槽“这是语文老师出的数学卷子,句句有主谓宾,段段有原因结果”,我想说,这恰恰是教育改革的亮点!传统的学科界限早已不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试卷通过这样的跨学科题目,为孩子提供了综合思考的机会,这样的尝试非常可贵。
我的反思:
与其吐槽“语文劈腿了数学”,不如想想孩子有没有从这样的题目中学到“跨界思维”。未来的世界早已没有清晰的文理分野,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提前适应?
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试卷中很多题目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
比如“计算科技展板的制作费用”和“成长礼预算”问题。孩子通过这些题目,学会了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题目再也不是死板的计算,而是和现实挂钩。
有人嘲讽“学的是一粒米,考的是撒哈拉”,但我们真的要问,孩子学的是死板的米粒,还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生活的大沙漠中寻找水源?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比试卷复杂百倍,这有什么不好吗?注重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再如,第15题“太阳光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5000万千米”,需要学生根据光速进行计算。
这题目则将物理知识融入到数学中,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第18题“无人机飞行速度计算”是很多家长吐槽的重点。这道题不仅要求孩子熟悉速度公式 v=s/tv = s/tv=s/t,还需要结合风速因素,进行实际速度的调整计算。这种题目明显不是机械解题,而是在考察孩子对条件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试卷中大量题目需要学生先读懂题干,再进行分析和计算。
例如,第9题让学生计算相应的算式个数,题目表述较长,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我特别喜欢群里家长的一句玩笑:“这是数学劈腿了物理啊!”没错,这道题不仅是数学,更涉及物理的基本知识。这正是孩子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他们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并找到最优解。
家长们普遍吐槽这次试卷的阅读量大,觉得孩子“根本来不及读题”。
有人甚至调侃:“这是语文试卷吧,简直就是读书太难了!”但换个角度想想,现在是信息时代,孩子未来面对的信息量会远远超过这几页试卷。如果他们连从试卷中提取关键信息都做不到,怎么应对未来社会复杂的信息流?
比如第33题“打字速度和协作效率”,需要孩子从多个条件中分析最优方案,这本质上就是在训练信息提取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不是单纯的读题,而是帮助孩子适应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有家长心疼孩子“考完抓耳挠腮的模样”,甚至质疑“这种压力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但我认为,这样的挑战是必要的。
试卷中的很多题目其实是模拟未来的真实场景,帮助孩子在压力中成长。比如第19题“快递编号问题”,在复杂的情境下要求孩子进行逻辑推理和路径优化。
传统的数学考试强调标准答案,而这套试卷很多题目,比如“成语概率问题”和“成长礼预算问题”,本质上是开放性的,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这种设计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考试套路。
这种设计让孩子明白,数学的用处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在于如何为生活提供便利。
群里有家长说:“把数学融入生活,用数学解决问题,这样挺好,孩子以后不会再问‘学数学有什么用’了。”这句话让我深有共鸣!数学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总体来说:三大思维的培养
这套试卷让我感受到的是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机械完成计算,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思维。
比如试卷第19题,学生需要在骑站中选择快递位置,结合了逻辑推理和数字计算。这正是AI时代人才所需的能力——面对复杂问题,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去解决。
试卷注重数学与现实的结合。第21题要求学生通过坚式计算分析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提出防错方法;第24题设计了一个滑梯倾角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场景中提取数学知识。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例如,第27题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的问题,需要学生理解大数的概念,并结合科学常识作答。
第33题关于打字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在合作情境中进行逻辑推理。这些题目都指向了数学的核心:逻辑与推理,而不仅是计算本身。
一次成绩重要吗?还是接受尝试更重要
这套试卷让我感受到的是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机械完成计算,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思维。
家长群里最让我无奈的是那种过于焦虑的评论:“考这么难干嘛?成绩出来会很难看。”但我想说,一次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比起分数,孩子从这次考试中锻炼的能力才更重要。如果教育永远停留在“简单易考”,那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打击。
这份试卷让家长最感无措的,大概就是它的“跨界风格”。不少家长吐槽“这哪里是数学?怎么物理、语文、历史都掺进来了?”。文理之争还在吵呢,这不是挺好的吗?把几何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太阳光到地球的距离”题目,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这些题目不仅考数学,还让孩子理解其他学科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有人认为,这份试卷设计过于复杂,不符合小学生的能力水平。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试卷中的复杂性和创新性,虽然可能让部分学生和家长感到不适应,但正是这种“不适应”,推动了学生和家长共同迈出舒适区,进入教育的新时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改革可以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马上就能出一份所有人满意的试卷,可当有人突破时,是不是应该给点掌声。
深圳已经很保守了,请给老师一点鼓励
在深圳呆了这么多年,这个城市已经非常保守了。
不仅仅是深圳,能够愿意突破的老师屈指可数。
历经这一风波后,只怕从老师到领导又要躺平了。
作为一个家长,你觉得这样好吗?
南山区这份数学试卷,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可能性:
从单一的计算能力,迈向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从封闭的学科教学,迈向开放的知识融合。
这样的改革,虽然在开始时充满争议,但它所蕴含的活力与潜力,无疑值得我们去支持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