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设备统统捐给浙大, 坚持了10年的阿里达摩院, 为何突然就放弃了?

浙里枫景  · 科技自媒体  · 5 天前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阿里巴巴旗下达摩院在经历战略调整后,将科研设备捐赠给浙江大学,并阐述了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文章分析了企业研发机构从理想主义到商业理性的战略转身,以及产业变革下的研发范式迁移和破界融合构建创新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达摩院战略调整背景及捐赠行为

阿里巴巴将达摩院量子实验室的科研设备捐赠给浙江大学,这是中国科技产业研发模式迭代的缩影,反映了企业研发机构从理想主义回归商业本质的趋势。

关键观点2: 从理想主义到商业理性的战略转身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巨头开始重新审视研发投入的ROI,企业做出更现实的战略选择,从单纯的技术理想主义转向商业实用主义。

关键观点3: 产业变革下的研发范式迁移

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企业研发已难以突破'创新者的窘境',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趋势,企业逐渐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发挥各自优势。

关键观点4: 破界融合构建创新共同体

达摩院与浙大的合作开创了新型研发范式,捐赠设备中包含的量子计算原型机等高端仪器将在高校实验室发挥创新杠杆效应,推动产学研融合,构建创新共同体。


正文

阿里达摩院"断舍离"背后:中国科技巨头研发逻辑的范式革命


2023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将达摩院量子实验室的科研设备捐赠浙江大学,这个曾被视为中国版"贝尔实验室"的科研机构,在经历6年高光时刻后突然战略收缩。

这场看似突兀的转身,实则是中国科技产业研发模式迭代的缩影。


当企业研发机构从"造神运动"回归商业本质,中国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一、从理想主义到商业理性的战略转身


达摩院成立之初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3年投入1000亿,要服务全球20亿人口。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创造了奇迹,其研发的AI芯片、云计算系统等成果为阿里构筑起技术护城河。

但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科技巨头开始重新审视研发投入的ROI。


2023年Q1财报显示,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经调整EBITA首次转正,核心电商业务利润率提升至20%,而达摩院所在的云智能集团仍处于战略投入期。


这种财务数据的剪刀差,促使企业做出更现实的战略选择。


任正非"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的讲话,马化腾"腾讯只是普通公司"的定位,都预示着科技企业正从技术理想主义转向商业实用主义。


达摩院将设备捐赠高校,实质是将基础研究的"重资产"转化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轻资产",这种转变既保证了前沿技术的持续探索,又缓解了企业的财务压力。


二、产业变革下的研发范式迁移


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企业研发已难以突破"创新者的窘境"。


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全球TOP100企业的研发投资回报率从2012年的22%降至2021年的16%。


当技术突破需要跨学科协作时,高校的多学科交叉优势愈发凸显。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业联络计划"已吸引3000多家企业参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授权收入连续十年超10亿美元,这些成功案例验证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中国科技政策导向也在发生微妙转变。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但2023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特别增加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作用"的条款。


这种政策调整推动企业研发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将基础研究交给更具优势的高校,企业则聚焦应用转化,形成创新链的良性循环。


三、破界融合构建创新共同体


达摩院与浙大的合作开创了新型研发范式。捐赠设备中包含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低温电子测量系统等高端仪器,在高校实验室将发挥"创新杠杆"效应。


这种合作既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死亡之谷"。


类似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得到验证,IBM向麻省理工捐赠2.4亿美元共建AI实验室,谷歌DeepMind与牛津大学联合培养人才,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这种研发模式变革正在重构创新生态系统。


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的提出者和成果转化者,高校扮演基础研究引擎,政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深圳鹏城实验室采用"四不像"体制,既不是传统事业单位,也不是企业研发中心,却成功孵化出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统计显示,我国产学研合作项目数量年均增长15%,联合专利授权量占比突破30%。


站在历史维度观察,达摩院的战略调整绝非科研探索的退却,而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当企业研发机构撕掉"科技乌托邦"的浪漫标签,当高校实验室插上产业需求的导航仪,这种研发要素的重新配置,正在孕育更具生命力的创新生态。


或许正如管理学家克里斯坦森所言:"破坏性创新的真谛,不在于技术的颠覆,而在于价值网络的重新编织。"


这场静悄悄的研发革命,或将重构中国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


© 2024 精读
删除内容请联系邮箱 2879853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