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治疗时代,“魔术子弹”使得精准给予化疗从理想变成了现实。目前,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已进入临床应用,ADC作为抗肿瘤治疗的新利器,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带来了新希望。
【肿瘤资讯-HER2大师课】第一期特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解析ADC药物的发展及新一代药物的优化选择和结构设计。
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肿瘤中心主任兼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第五届“国之名医”一卓越建树专家
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质控专家
细胞毒药物自上个世纪40年代上市以来,目前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化疗特异性差、毒性大,临床上通常很难给到足以根治肿瘤的治疗剂量,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因而受到较大的限制。1913年,德国医学家Paul教授提出一种“魔术子弹”的设想,期望通过精准递送药物,避免对正常组织的伤害,以更好地控制肿瘤。从“魔法子弹”的提出至今,ADC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如今我们真正迎来了ADC治疗的新时代,目前已有多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并进入临床应用。
ADC药物由特异性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药物载荷三部分组成。特异性抗体是细胞毒药物的导航系统;连接子在抗体和细胞毒药物载荷间起连接作用,可精准释放药物于肿瘤细胞。相比传统化疗,ADC的治疗窗显著扩大,具有低毒、高效的优势。
三种组分都可能影响ADC药物的疗效:
ADC的抗体主要为嵌合/人源化IgG抗体,不同ADC会选取不同的抗体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因此,抗体会对ADC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连接子可固定药物载荷并于肿瘤内释放,可精准高效的杀伤肿瘤细胞。
细胞毒药物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组分,包括微管抑制剂、DNA剪切酶、I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类型。
三种组分也可能影响安全性:抗体相关毒性不主导ADC的不良反应。不太稳定的连接子可导致细胞毒药物在未达到靶病灶之前即被释放,而导致出现较大的毒性。总体上,有效载荷在非靶部位的暴露程度决定了药物的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抗体、连接子、载荷,平衡疗效和安全性,是ADC药物设计的关键所在。
ADC能同时克服化疗治疗窗窄及靶向疗法易耐药的局限性
ADC从早期阶段到第一/二代药物,再到以德曲妥珠单抗(DS-8201/T-DXd)为代表的新一代药物的不断迭代,其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传统化疗药物具有缺乏肿瘤特异性、剂量依赖性细胞毒性、存在剂量限制性毒性、治疗窗窄等局限性。传统靶向治疗通常缺乏强效细胞毒性,易发生耐药。ADC药物的最大特点是载荷杀伤力强的细胞毒药物直达靶部位,避免了细胞毒药物在非靶部位的脱落,因此ADC最大耐受剂量相比传统化疗药物更高。相比传统化疗作用于全身,ADC的细胞毒药物直接进入肿瘤细胞内,只在肿瘤细胞内发挥毒性作用,因此最低有效剂量更低,抗肿瘤作用更强。总体可见,ADC药物治疗窗更宽,同时克服了化疗治疗窗窄及传统靶向疗法易耐药的局限性。
肺癌领域首个获批的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DS-8201/T-DXd)
第一, 德曲妥珠单抗采用了保留生物活性的、精准靶向HER2的人源化IgG1曲妥珠单抗,可精准识别并靶向结合HER2突变的肿瘤细胞。
第二, 德曲妥珠单抗采用了可裂解的四肽连接子,①单个抗体可连接约8个有效载荷,以高效杀伤肿瘤细胞;②连接子在血液中高度稳定,脱落率极低;③连接子可被肿瘤细胞中的溶酶体酶特异性切割。
第三, 德曲妥珠单抗采用了高活性的细胞毒药物——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DXd,其抗肿瘤活性是常用化疗药物的约1000倍,且具有高效旁观者效应。
简言之,高活性载药DXd对肿瘤细胞高效杀伤,且容易透过细胞膜而产生旁观者效应从而杀伤邻近肿瘤细胞。同时游离DXd半衰期短,可被快速清除,不会产生较大毒副反应。总体而言,德曲妥珠单抗是一款具有独特、新颖设计理念的新一代ADC药物。
德曲妥珠单抗的载药DXd是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是常规化疗药物的近1000倍。体外研究可见,DXd(德曲妥珠单抗的载药)、SN38(戈沙妥珠单抗的载药)、KL610023(SKB264的载药)的IC50值分别为0.31、2.78、0.70umol/L。IC50值越低,抗肿瘤活性越强,DXd具有强效的抗肿瘤杀伤活性。
紫杉类、长春瑞滨等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抗微管、抑制细胞有丝分裂。铂类化疗药物可引起DNA链间交联而影响DNA的转录和复制。其他ADC药物的载药包括DM1、MMAE、MMAF等,可影响微管蛋白聚合,抑制细胞分裂。德曲妥珠单抗的载药DXd,是一种I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可阻断拓扑异构酶的修复功能,阻断DNA复制,导致DNA合成受损,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总之,DXd具有与常见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能有效避免耐药。
DXd具有更高的细胞膜通透性:DXd被裂解释放后,容易透过细胞膜。通常采用Log D评估载药膜通透性,正值越大表示亲脂性越高。DXd、Lys-SMCC-DM1(T-DM1的裂解产物)、MMAE的Log D值分别为2.3、0.2、1.52。在临床前研究中,将HER2+肿瘤细胞和HER2-肿瘤细胞共培养,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给予德曲妥珠单抗治疗14天后,无论HER2+还是HER2-肿瘤细胞都消退。这提示,DXd透过细胞膜,并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周围异质性肿瘤细胞。
动物试验中,单次注射游离DXd可被快速代谢,DXd的半衰期非常短,仅为1.37小时。这提示,游离DXd可被快速清除,全身暴露及组织滞留风险低,可以更好地保证安全性。
目前,针对不同靶点包括HER2、TROP2等的ADC药物相关临床研究都在火热进行中。常见的载药包括DXd、DM1、MMAE、SN38、KL610023等。总体而言,新一代ADC的载药均采用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可见,DXd的抗肿瘤活性是SN38的10倍;DXd可发挥旁观者效应进一步增强抗肿瘤活性;DXd的独特抗肿瘤作用机制可避免与常用化疗药物交叉耐药;游离DXd体内半衰期极短,能被快速清除,可保证系统安全性。
表1 不同ADC药物的载药
ADC的主要抗体骨架是免疫球蛋白IgG,德曲妥珠单抗选取针对HER2靶点的、具有高生物活性的IgG1抗体曲妥珠单抗。与lgG3相比,IgG1具有更长的血清半衰期,约为21天;相较lgG2和lgG4,IgG1的补体结合力强、与FcγR亲和力高。
不同ADC需要根据靶点特性选择不同DAR值。DAR值越高,ADC携带的细胞毒药物平均数量越高,即可以发挥更强大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为提高ADC药物的疗效,针对HER2的ADC可以通过采用更高DAR值。在众多HER2 ADC中,德曲妥珠单抗DAR=8,超越其他HER2 ADC的DAR值。
在常见抗体-连接子偶联位点中,半胱氨酸连接的DAR更均一:抗体链间有4对二硫键,可被还原为8个半胱氨酸基团,可偶联2、4、6、8个载药。因此,半胱氨酸连接的DAR相比其他赖氨酸连接的DAR复杂程度降低,产生的ADC具有更低的异质性。ADC的异质性会直接影响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更均一的ADC药物会提高药物纯度和质控。
四肽连接子:在血液中高度稳定,DXd脱落率极低,保证系统安全性,扩大治疗窗
基于GGFG的四肽连接子可使ADC在血浆中保持高度稳定性,只有在ADC进入肿瘤细胞后,才被溶酶体蛋白酶特异性裂解,直接释放细胞毒药物于肿瘤细胞,而避免了提前释放。正是由于这种稳定性,德曲妥珠单抗的安全性较好,耐受性较好,治疗窗会相对扩大。
载药被精准释放于靶病灶,其旁观者效应不影响非旁邻组织
无论细胞的靶抗原表达情况如何,旁观者效应可杀伤目标靶抗原肿瘤细胞周围的其他异质性肿瘤细胞。一项临床前研究使用HER2+、HER2-肿瘤细胞及混合细胞移植瘤鼠模型,并在体内和体外进行多项分析,研究发现,德曲妥珠单抗消除了小鼠的异质性混合肿瘤,异质性混合肿瘤的体积明显缩小;而恩美曲妥珠单抗不具有旁观者效应因而不能杀伤HER2-肿瘤细胞。
另在小鼠右侧接种HER2+、HER2-混合肿瘤细胞,而左侧只接种HER2-肿瘤细胞,德曲妥珠单抗治疗14天后观察到,小鼠右侧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而左侧肿瘤体积无明显变化。这表明,德曲妥珠单抗可在近侧发挥旁观者效应杀伤异质性肿瘤细胞,而无法在远侧发挥作用。因此,德曲妥珠单抗发挥旁观者效应不会渗透到非旁邻肿瘤,能保证周围正常组织的安全性。
德曲妥珠单抗采用了基于四肽的蛋白酶特异性识别连接子,可将载药精准释放于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连接子在血浆中高度稳定,DXd不容易脱落,能保证系统治疗的安全性。德曲妥珠单抗的DAR值为8,每个抗体载荷的细胞毒药物平均数量超越了其他HER2 ADC。德曲妥珠单抗采用了半胱氨酸的连接方式使ADC药物异质性更低,更均一。
表2 不同ADC药物的其他结构特点
ADC药物不断迭代,新一代药物已进入临床应用。ADC在结构设计上同时克服了化疗和靶向疗法的局限性,实现了在靶病灶精准的给予高效细胞毒药物。德曲妥珠单抗作为肺癌领域目前首个且唯一获批的ADC药物,优选抗体、连接子和有效载荷,并在结构上合理优化。因此,德曲妥珠单抗在发挥高效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HER2 ADC的优化结构设计为ADC药物未来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保证,ADC药物将在肺癌及其他肿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uno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le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